-
1 # 一輩子的奇蹟創造者
-
2 # 求圖55
近期網路流行這個說法:
你都沒看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這句看似調侃的說法,卻也是我們對事物及世界認知的一個比較客觀而又現實的概括,因此,我們對事物認知的能力是一個持續的、具有階段性的、全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透過灌輸則只是其中之一的途徑而已,前提必須確保灌輸者所灌輸的是正確的,否則很難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很有可能“我們種下一棵草莓,有可能會收穫一個大蘿蔔”!
很不願意面對的是,目前這種“特例”已經成為常態,各位家長、老師、長輩們,在我們自己都很難應對的一個“狗血的大染缸”裡,把孩子們灌輸成一個“超級巨嬰”,可想而知這種灌輸式的認知結果有多糟糕……
-
3 # 王濟根
謝謝邀請。我本人認為對事物認知的能力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透過外部長期灌輸形成的,二是透過自己本人實踐得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外部的灌輸還要透過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後,其認識能力才會提高。實踐也要透過自己的感受,辨別和分析後才有所提高。總之,外部灌輸只是條件,是外因,必須透過內因來接受,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以上答覆僅是一己之見,如有不妥,敬請諒解。
-
4 # 君宜看世相
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選擇。
很多事情的道理,我們確實是聽來的。這些道理來自於家長、老師、長輩的教導;也有的來自於自己的閱讀,書上告訴我們的。
這些道理如果屬於真理的話,它確實可以指導我們去正確的理解生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但是能不能正確運用這些道理去為生活服務,還真得涉及到認知能力問題。有的認知是表面的,只得其表,不得其裡,這叫一知半解,君宜稱它為“理論認知”;就如上面你舉的那些例子,說明你的認知還停留在半信半疑的階段,只有“認”沒有“知”。
其實,這又涉及到另外的一種認知,君宜管它叫“實踐認知”。
有一句話叫“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就是實踐認知。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的事情別人叮囑多少遍,你也難以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你只要親身經歷一回,你就會終身難忘,就比如“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說的那個境界。
每個人對每一個事物的認知,都是要經過這種不同的認知階段,才會對事物有清晰準確的理解的。只不過,有的是先實踐認知,再有了理論認知,即經驗教訓的總結;更多的是先有了別人教給的(即你說的灌輸),然後才遇到了實踐的機會,產生實踐認知,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認知。
這兩種認知的結合,才是我們真正認知世界的正確方法。
只有別人的經驗教訓,不去用實踐證明,死板僵硬地套用經驗,不知道根據實際情況去變通,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不聽別人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一味自己去闖,又容易多走彎路,犯“急躁冒進”的錯誤。
君宜認為:一邊學習別人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觀察世界,一邊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自己的 認知,這才是一個人不斷提高自己認知能力的方法。
回覆列表
算有點層次的問題,會反問自己說明你在進步,用詞恰當證明你不算太煎熬,我的回答是的,有機會可以關注一下交流,時間可以形成一切,最主要是看你怎麼調節,決定走什麼,是否放得下,吃得了苦,是想走各方面平平的生活還是有格調的生活這一點認識清楚首先是最重要的,戰略路線有計劃出來,然後自己成為那個載體,從敷衍社會到主動選擇社會是一個成熟境界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