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遲社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這種比喻非常恰當。這裡,包含著兩個作法:
一個是實臨,相當於畫靜物,越像越好,力求形神兼似,多用於初始階段訓練基本功。寫像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透過求像的過程,揣摩原作精神實質是什麼,同時,獲取原作精髓,為日後用於創作積蓄素材,儲備能量。
另一個是意臨,相當於速寫,重點抓住主要特徵,一般多以神似為主。比如,或側重於取其字型風貌特徵,或主要取其筆法精要。這種取法技巧,帶有明確的創作意圖。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恕我不同意這個觀點。
常言道,畫畫寫生,寫字寫熟。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寫字要把字吃透了,寫爛了,才能有能力去鑽研其他字。
畫畫要的是畫出不一樣的地方。
理解這句話,其實就要理解到,繪畫和書法的本質是不一樣的這個層面上。
簡單的說,繪畫和書法曾經在某一段時期內是混為一談的。比方說遠古時期,人們還沒發明文字,但是已經有了岩石壁畫。
後來有一些陶器,上面刻畫一些符號文字。你既可以說是畫,也可以說是字。
但是後來字畫分開了。雖然我們說中國畫,是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但是其所言也僅僅是這四個獨立的部分組合,並不是說字就是畫,畫就是字。
當然也有一些字,他們故意寫的像畫,其實非常無聊。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就說他們:巧涉丹青,功虧翰墨。對此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所以我們說字畫基本上是分開了。
分開了之後,字畫就開始朝著不一樣的方向前進,中國書法,講究漢字造型。
而我們知道漢字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尤其是繁體字。
我舉個例子,比方說之乎者也這個之字。
當我們把這個之寫好了,寫熟了,那麼其他的比如芝、泛、貶、乏等都寫好了,這就是寫書法寫熟的意義。
但是畫畫就不同。我們縱觀西方繪畫史也好,東方繪畫史也好,都能看到,繪畫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否從其他人日常的事物中、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不一樣的隱幽的、不一樣的視角的體驗。
所以,這種區別於其他人的視角、細節,叫做“生”,這種生,才是一幅上乘繪畫作品的標準。
所以我們看到,書法和繪畫評價標準是如此不同。
用寫生的意圖、理念去理解書法,當然荒謬、可笑。
-
4 # 千千千里馬
歸納一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兩種臨摹方法像臨和意臨。
如果是這樣,那麼題主說臨摹字帖要像畫家“寫生”和“寫意”一樣臨帖,不就是書法學習的兩種基本方法像臨和意臨嗎?
有的朋友也說了,像畫家一樣用“寫生”“寫意”的方法臨摹字帖,這個比喻很好。
其實,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比喻的問題而是一個值得實踐和思考的問題。
畫家“寫生”一般是力圖“像”。同時,一個成熟的畫家也才敢於“寫意”。沒有長期“寫生”的實踐經驗,就去“寫意”,你都可以想想,你哪來的“意”寫啊?
我們學習書法,最初應該亦步亦趨的把字帖臨像,這是一種基本功,一定要紮紮實實把這個基本功做好。等你積累了對書法表現的慾望和技法經驗,再去從古人的字帖中發揮自己的靈感,這樣才能從“寫生”轉入“寫意”。
同時,我們都知道,中國畫家的“寫意”不是瞎寫而是有“意”,就是從精神到技術都有自己 成熟的想法才是“意”,所以,寫意也是一個更高的書法境界。
題主還拿出清代吳熙載臨摹的作品讓我們對照,我覺得,吳熙載也是“像臨”的方法,但是,從入筆結體來看,吳熙載也沒有臨像,主要是筆畫筆法都不太對。
吳熙載沒有看準筆法,所以,無法達到“寫生”的優質層次。當然也不是“寫意”。
我們希望學習書法的朋友,不要像吳熙栽那樣居然看不準就下筆了。長期這樣臨摹,你是不會學到書法的精華的。
畫家非常重視觀察而且看得準。所以,學習畫家的寫生精神,看準了再寫,你一定能夠寫得非常像。
而且,重要的是,一定要看出人家是怎樣用筆的。
上面的“勝”字是楊再春先生臨摹趙孟頫《膽巴碑》,你看看楊先生的臨摹有什麼問題?比如那個“器”字和“酒”的筆法對嗎?
下面是吳熙載臨摹的《乙瑛碑》你再看看,這幾個字臨摹的有什麼問題?
回覆列表
筆者提的這個問題,我理解大概說的是在臨摹中“準臨”和“意臨”兩種情況吧?那麼具體來談談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認識吧。
所謂寫生式臨摹,指的就是要準確的臨摹。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強調的準確臨摹的重要性。古代書法技術的傳承主要靠“口傳手授”來實現。古人沒有攝像機,我們現在無法看到他們那個時代寫字的實況錄影,只能透過保留下來的碑帖作品來研究、推理他們當時的用筆方式,去總結他們在結字上的規律,並透過大量的重複的訓練來強化肌肉記憶,將古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如果將古人的碑帖當作一盤海鮮大餐的話,那麼我們只有儘可能準確的臨摹,將蝦皮蟹甲逐個敲碎剔透,才能將這些大餐當中的每一絲鮮肉和營養提取榨乾,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只是囫圇吞棗式的遍臨一過,說到頭就只能得個大概,到創作時又是提筆忘字,此實為學書者之大謬也。
而寫意式臨摹,應該可以理解為臨摹的高階階段。就是你將古人的功夫吸收得已經相當不錯了,現在要你自己出特色、出風格的時候。你就可以試著在原帖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意思進行處理,比如透過變換用筆、誇張變形錯位以改變原本字形,強化字號和字距對比,改變章法墨法等以追求不同的趣味,達到表達自己的審美追求的目的。舉例來說,其實魏晉之後很大一批書家就是在二王的基礎上加以損益,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在個人書法學習過程中,意臨其實也是一個繞不開的過程。
不過,意臨(即寫意式臨摹)這個東西,就像我們的內褲,裡面有沒有,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人水平不夠,臨得不像卻美其名曰意臨。而有的書法家功力深厚,意臨出的作品卻被網上諸多書法愛好者批評為“沒有水平,臨得一點也不像”等等。
最後強調一點,就是美術上的臨摹和書法上的臨摹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美術上的臨摹主要體現在空間上,只要空間準確,線條洗練,過程連不連續並不太重要。而書法的臨摹則空間和時間並重。因書法是一筆貫氣寫就的,無法塗塗抹抹修改。因這種線性特質,故書法的臨摹有時候顯得難度更大。我身邊很多畫家朋友也時時感慨書法太難了。
最後,祝所有喜歡書法的朋友新的一年,藝術取得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