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現在的《尚書》是殘本,秦始皇焚書是除秦朝典籍以外史官記載的書籍及《詩》《書》諸子百家的著作。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李斯認為這些書籍有誹謗當世、惑亂民心之義,必為焚之,只有醫藥、占卜、種植一類的書籍倖存下來。

    據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記載漢朝建立後收集各類失散的書籍,有濟南郡人伏生,先秦時做過秦朝博士,等秦始皇焚書時他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後來戰亂大起,伏生出走逃亡,漢朝平定天下後,他返回尋找所藏《尚書》,已丟失了九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於是他就在齊魯一帶教授殘存的《尚書》。漢文帝時打算招用他,當時伏生已經九十餘歲了,人很老了,不能走動,於是文帝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去伏生那裡學習《尚書》,從這些事上可以看出《尚書》是殘本,你看,伏生的作為,文人的作為有多大,這個老學究真是讓人起敬。

  • 2 # 社交和娛樂

    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書主要是《詩》、《書》,醫、卜類書籍不在焚燬之列。雖然他並沒有焚燬所有書籍,但是卻焚掉了兩本最重要的書籍,一本是《尚書》,一本是《詩經》。《詩經》有賴於儒生們的保護,才得以流傳下來。但《尚書》雖然也流傳下來了,卻命運卻沒有像《詩經》那樣幸運,而是一波三折非常坎坷,而其在歷史上鎖所遭受的損毀程度遠超過《詩經》及同時期其它典籍。

    現在來看看《尚書》的流傳和損毀過程: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併為之作序,但在焚書坑儒之後《尚書》幾乎全部被毀。那麼,《尚書》的流傳有賴於秦朝的一個大儒,這人就是伏生。

    秦朝焚書坑儒後,儒學的發展進入最黑暗的時期。但是到了漢朝,朝廷逐漸重視起了儒學,《尚書》才得以在這時期重見天日。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博士伏生因學問廣博,以治學尚書為名,受到朝廷敬重。正是伏生後來將《尚書》口頭相傳給晁錯,這才讓《尚書》重新見於歷史記載。因為晁錯抄錄時用的是那個時代通行的隸書,因此晁錯的抄本被稱為《今文尚書》,共28篇。

    此外還有一本《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相傳是在西漢時期魯恭王拆除孔子故宅時,從夾壁中發現的,因為這本書是用先秦字型書寫的,所以被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孔子後人孔安國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了16篇。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兩本書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全部亡遺了,因此,可以說很悲催的是真正原本的《尚書》是不存在的,而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一方面是殘本,一方面是東晉梅賾(zé)所獻給朝廷的偽書。所以說,現今通行的《尚書》,大多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本子編修的,但需要說明的是這本偽書是在前人研究《尚書》以及原書殘存資料的基礎上而敷衍的,因此也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 3 # 瑞瑞說歷史

    最初的《尚書》是由孔子晚年將從堯舜到秦穆公時期的重要文獻整理成冊。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下令焚書坑儒。這裡焚的書籍就是《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

    現存的尚書的秦博士扶生口述以及後人在孔子家的舊宅裡發現的。然而,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書》25篇,及一篇孔安國傳和一篇《尚書序》,當時《秦誓》一篇已佚,所以這部《尚書》共有59篇。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大多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本子編修。

  • 4 # 閣下可知司馬懿

    是的,現在的尚書是殘本,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的書裡面就包括《詩經》和《尚書》,並且『偶語詩書者棄市』,也就是說只要被人聽到談論詩經和尚書的內容,都會被殺死。

    在秦朝的文化高壓政策下,考慮到當時文化傳播都是依靠手抄書簡,所以對古代文化傳承的破壞是巨大的。很多的古書就此失傳,而後秦末天下大亂,戰火紛飛,很多的資料又被洗劫,所以等到西漢開國,開始制定禮樂的時候發現非常尷尬的無古書可以依據。

    後來幸好找到一位秦朝的博士官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的夾層裡面。後來漢朝建立之後,再扒開牆壁,發現只剩下了二十九篇。因為伏生的尚書是用秦小篆文字寫成的,而找到伏生的時候,伏生已經老不能行,於是漢文帝派人去親自上門求教,於是根據尚書殘篇和伏生口授整理成漢朝的『尚書』。因為這個版本的尚書是漢朝的官員用隸書所寫,所以伏生被稱為『今文尚書』。

    (伏生授書圖)

    伏生誦出的尚書就是從夾層裡面扒出來的僅存的尚書殘篇,所以不存在『什麼方面』之說,非常的隨機。

    後來,在孔子的老家山東,魯恭王好治宮室,在拆除孔子故宅時又扒出了尚書,這一次比伏生版本要全,可惜後來隨著漢朝的滅亡也散佚了。直到東晉,一個叫梅賾的官員給皇帝獻上了五十九篇版本的『尚書』,比伏生的多了三十篇,說這就是當年從孔府的牆上扒出來的。這本書於是從唐朝以來,成為官方承認的尚書版本,因為這本書是用上古文字寫成,所以稱之為『古文尚書』。

    但是從宋朝以來,就不斷有人懷疑這個『古文尚書』是假的,比如宋朝的大儒朱熹就說,伏生記得的今文尚書那二十九篇和古文尚書裡面特有的三十篇比較,明顯伏生版本的更加古樸難懂,而古文中特有的則琅琅上口。朱熹很納悶的說:難道伏生記下來的都是難的?容易的都沒有記住?這不合理啊?

    後來到了清朝的閻若璩寫了《古文尚書疏證》一書,終於用非常詳細的論證斷定,古文尚書中和伏生版本不一樣的篇章,是偽作。真正從商周流傳下來的,還是伏生傳的這二十九篇。可見,如果沒有伏生,我們可能至今都無法一睹尚書的真容。從這個意義上講,伏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的意義,著實不可估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天王的二十個預言是否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