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很大,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需要很長的一段話才能說清楚。好在還有句話叫“一葉知秋”。那麼我們今天就用清朝最後一個伊犁將軍志銳的事蹟,來以點蓋面地解讀清朝伊犁將軍們的那些事。
志銳是清王朝在新疆執政的最後一位伊犁將軍。他的死,標誌著大清王朝落幕。
他有國舅爺的身份,卻兩度遭貶謫。身處逆境,卻仍然忠誠於清廷初心不改,唱響殉葬悲歌。
他才優於濟兩度受命赴司牙孜會同俄方官員清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在大清王朝內憂外患,強鄰逼近和國力日漸衰竭之時,可以得到“中外人士交口頌之”,卻激起了兵怒民怨。
他忠於國家,忠於清朝廷,後世對他有愛有恨、有痛惜。
志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壯的人生?
1850年,志銳出生於四川綏定府,世家出身,背景顯達。志銳父親長敬曾任四川綏定知府,少年時期正趕上太平天國、捻軍起義。長敬為此組織了百人小隊,日夜操練以求自保,如此志銳也跟著學了一身好武藝。
馳馬放槍,發必命中,人以是奇之。
《清史稿》
志銳除精通武藝之外,且天之聰穎博學。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志銳還在少年時,父親病逝於四川任上,母親絕食殉葬。
後來,由伯父廣州將軍長善接入廣州將其和弟弟志釣一起擾養成人。當時,他伯父一起收養的還有志銳的兩個堂妹,後來的瑾妃和珍妃。
志銳雖然說是寄人籬下,但成長環境及受到的教育非常良好。伯父長善是文士出身的將軍,喜書法,好詩詞,開文社,重教育。並且還為幾個孩子請名師督導他們的功課。
家庭的變故,母親的殉葬,良好的教育,造就了志銳忠誠不渝的思想品質和發奮向上,寧折不彎的獨特個性。
1894年,志銳經伊犁將軍長庚奏請任職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派赴司牙孜(俄文譯音,意為“仲裁會”或“會審法庭”)。會同俄方官員清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
1904年,任職伊犁索倫營領隊大臣。再次赴喀什噶爾清理中低邊民糾紛和案。
1907年調任寧夏副都統。十幾年的邊陲任職,是志銳最具色彩的為官生涯。其兩度受命會同俄國官員共同審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
不獨案據不可盡憑,亦且事理無從懸揣。
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全部清理完畢,充分展示了他的睿智與才幹。
志銳因祖父的官蔭,22歲被授禮部員外郎,官從5品,但他沒有到部就職。
1880年,1882年,他和弟弟志鈞相繼中進士,入翰林。可他卻因早年上萬言書得罪了朝中權貴,以致多年得不到朝廷給予的升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志銳又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言戰守之策,力主對日開戰,彈劾主和派的朝中重臣。並請求朝廷允許他招募旗勇,編練新兵。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後,他便快馬加鞭地赴往熱河編練軍隊。
然,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志銳躊躇滿志地為清廷編練新軍之時,他的兩個寵妃堂妹因帝后矛盾鬥爭,成為了犧牲品。珍妃因受文廷式案牽連,與瑾妃一起雙雙從貴妃降為貴人。志銳在熱河辦的鄉團之舉,也被慈禧斥為“舉動荒唐”被奪走兵權,調出京城貶往蒙古任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
1899年,志銳再次被貶,赴伊犁任索倫營領大臣,如此失去了問政權。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志銳就利用這段還算賦閒的日子,一邊飲酒做詩排遣心中的苦悶。如此成就了志銳成為晚清邊塞詩人。今人輯錄的《中華竹枝詞全編》中,就收錄了他所著的竹枝詞100首。
一邊面對牆壁看牆上掛的地圖,將各地山川、隘口、險地、要塞牢記於心,並藉著外出行獵之際各處巡視,熟悉各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志銳懷揣天下,對皇帝、大清的無限熱愛和忠誠,提出並實施了一些他的治國策論和實施了他的理政舉措。終因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志銳的乾坤大志卻無力迴天。
一、上疏直言朝廷消除滿漢隔閡,他認為:
朝廷未有化除滿漢之旨……
一切功名、享權利、沐恩澤之舉,不得從同……
積忿難平,爭心更熾……
然,他只知道民族予盾是朝廷的大不幸令人沉痛,卻不明白清王朝由衷而敗,由敗而亡的根本原因。
二、志銳5次上疏提議籌餉練兵,以救大清危難局勢。他狂想著“大廈將傾我獨支”的宏願,回想當年,志銳馳赴熱河練兵的激昂情景。就更加理解了他保家衛國,忠君守道的赤子之心。
三、據實奏報新疆新政頭緒繁多,名不副實,力陳外華人員到新疆遊歷的弊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由於志銳的反動本能,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導致他對新生事物的恐懼,及對教育興起與民智啟蒙充滿了戒備。
如今回頭再看,外華人員“遊歷新疆”,確實是輸入了危害頗大的思想毒素,損害了中國主權。所以說,志銳的恐懼、戒備在客觀上還是有益於國家的。
四、在伊犁將軍任上,提出4條變通章程。
比較客觀地分析評價了這些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對鞏固伊犁邊防,促進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益處。
1908年,慈禧病死。第二年年底,攝政王載灃下旨調時為寧夏副都統的志銳進京陛見。
1909年,志銳回到闊別18年的京城。賦閒8個月後,被派任抗州將軍。這其中的原因,據《清故伊犁將軍文貞公行狀》記:當時載洵、載濤兩貝勒當權,暗中派人說服志銳投其門下,被志銳拒絕了,於是遭到了報復。
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新疆的革命黨人也響應革命運動,力圖推清王朝對新疆的統治,清王朝統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為穩定新疆局勢,清政府任命志銳為伊犁將軍。出任從一品將軍,意味著志銳完成了由文職翰林向最高武職轉型。
伊犁將軍,始設於乾隆朝,1844年新疆建省前一直是清廷在新疆的最高代表,總攬新疆各項軍政事務。
志銳終於等到了報效朝廷的機會,他十分明白自己面對的形勢有多麼嚴峻和兇險,儘管如此志銳也沒有絲毫的猶豫。用他自己的話說:
他家世受國恩,入仕30餘年,屢遭貶謫,多居邊陲蠻荒之地,報國之心一直未酬,值此國家危難之時,只有以死相報。
吾以身許國,不作生入玉門想。
志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同時也做好了為國殉葬的準備。他試圖以自之力,力挽大清王朝覆滅的狂瀾。因此,他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從杭州來到伊犁就任。
就在志銳赴任伊犁途經蘭州時,他還與陝甘總督長庚謀劃著,如果清廷危急,他們將聯合新疆、甘肅、蒙古等省,擁宣統皇帝溥儀西遷。志銳對皇帝、清王朝的忠誠之心,也可謂天地日月可鑑了。
志銳1911年6月到伊犁就任,1911年11月武昌起義爆發,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新疆,伊犁“人心浮動,風聲緊急”。志銳為保清王朝的平安,連續採取了系列措施。
但是,志銳只考慮清王朝的穩定而忘記了民眾利益,沒有完善的準備和措施,這種極端行為激起了兵怒民怨。促使革命黨人加快了起義的步伐,客觀上擴大了革命勢力,為革命黨人起義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1912年1月8日,起義軍在協領烏爾格春宅大堂東夾道內將志銳抓獲,拖至鼓樓前當眾處決。志銳是大清王朝最後一位伊犁將軍。
志銳的死,標誌著清王朝將軍軍府制統治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終結。
志銳夙負奇氣,仕途多舛,兩度遭貶,守邊十餘年。然,他無怨無悔,惟願“臣事君以忠”。究其原由與他母親的絕食殉夫的悲壯情節在他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不無關係。
母親的從一而終的思想,奠定了志銳站在儒家對君主孝忠信條立場殉情清王朝。
逆歷史大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甚至不惜採取“兇殘暴虐”的非常手段力扶將傾的清王朝丈廈,最終造成了以身殉道的人生悲劇。
這個提問很大,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需要很長的一段話才能說清楚。好在還有句話叫“一葉知秋”。那麼我們今天就用清朝最後一個伊犁將軍志銳的事蹟,來以點蓋面地解讀清朝伊犁將軍們的那些事。
志銳是清王朝在新疆執政的最後一位伊犁將軍。他的死,標誌著大清王朝落幕。
他有國舅爺的身份,卻兩度遭貶謫。身處逆境,卻仍然忠誠於清廷初心不改,唱響殉葬悲歌。
他才優於濟兩度受命赴司牙孜會同俄方官員清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在大清王朝內憂外患,強鄰逼近和國力日漸衰竭之時,可以得到“中外人士交口頌之”,卻激起了兵怒民怨。
他忠於國家,忠於清朝廷,後世對他有愛有恨、有痛惜。
志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壯的人生?
母親絕食殉情,志銳和弟弟淪為孤兒1850年,志銳出生於四川綏定府,世家出身,背景顯達。志銳父親長敬曾任四川綏定知府,少年時期正趕上太平天國、捻軍起義。長敬為此組織了百人小隊,日夜操練以求自保,如此志銳也跟著學了一身好武藝。
馳馬放槍,發必命中,人以是奇之。
《清史稿》
志銳除精通武藝之外,且天之聰穎博學。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志銳還在少年時,父親病逝於四川任上,母親絕食殉葬。
後來,由伯父廣州將軍長善接入廣州將其和弟弟志釣一起擾養成人。當時,他伯父一起收養的還有志銳的兩個堂妹,後來的瑾妃和珍妃。
志銳雖然說是寄人籬下,但成長環境及受到的教育非常良好。伯父長善是文士出身的將軍,喜書法,好詩詞,開文社,重教育。並且還為幾個孩子請名師督導他們的功課。
家庭的變故,母親的殉葬,良好的教育,造就了志銳忠誠不渝的思想品質和發奮向上,寧折不彎的獨特個性。
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志銳卻“中外人士交口頌之”1894年,志銳經伊犁將軍長庚奏請任職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派赴司牙孜(俄文譯音,意為“仲裁會”或“會審法庭”)。會同俄方官員清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
1904年,任職伊犁索倫營領隊大臣。再次赴喀什噶爾清理中低邊民糾紛和案。
1907年調任寧夏副都統。十幾年的邊陲任職,是志銳最具色彩的為官生涯。其兩度受命會同俄國官員共同審理中俄邊民糾紛積案。
不獨案據不可盡憑,亦且事理無從懸揣。
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全部清理完畢,充分展示了他的睿智與才幹。
國舅爺的身份,志銳卻是宦海沉浮志銳因祖父的官蔭,22歲被授禮部員外郎,官從5品,但他沒有到部就職。
1880年,1882年,他和弟弟志鈞相繼中進士,入翰林。可他卻因早年上萬言書得罪了朝中權貴,以致多年得不到朝廷給予的升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志銳又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言戰守之策,力主對日開戰,彈劾主和派的朝中重臣。並請求朝廷允許他招募旗勇,編練新兵。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後,他便快馬加鞭地赴往熱河編練軍隊。
然,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志銳躊躇滿志地為清廷編練新軍之時,他的兩個寵妃堂妹因帝后矛盾鬥爭,成為了犧牲品。珍妃因受文廷式案牽連,與瑾妃一起雙雙從貴妃降為貴人。志銳在熱河辦的鄉團之舉,也被慈禧斥為“舉動荒唐”被奪走兵權,調出京城貶往蒙古任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
1899年,志銳再次被貶,赴伊犁任索倫營領大臣,如此失去了問政權。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志銳就利用這段還算賦閒的日子,一邊飲酒做詩排遣心中的苦悶。如此成就了志銳成為晚清邊塞詩人。今人輯錄的《中華竹枝詞全編》中,就收錄了他所著的竹枝詞100首。
一邊面對牆壁看牆上掛的地圖,將各地山川、隘口、險地、要塞牢記於心,並藉著外出行獵之際各處巡視,熟悉各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難能可貴的治國理政的策論舉措志銳懷揣天下,對皇帝、大清的無限熱愛和忠誠,提出並實施了一些他的治國策論和實施了他的理政舉措。終因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志銳的乾坤大志卻無力迴天。
一、上疏直言朝廷消除滿漢隔閡,他認為:
朝廷未有化除滿漢之旨……
一切功名、享權利、沐恩澤之舉,不得從同……
積忿難平,爭心更熾……
然,他只知道民族予盾是朝廷的大不幸令人沉痛,卻不明白清王朝由衷而敗,由敗而亡的根本原因。
二、志銳5次上疏提議籌餉練兵,以救大清危難局勢。他狂想著“大廈將傾我獨支”的宏願,回想當年,志銳馳赴熱河練兵的激昂情景。就更加理解了他保家衛國,忠君守道的赤子之心。
三、據實奏報新疆新政頭緒繁多,名不副實,力陳外華人員到新疆遊歷的弊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由於志銳的反動本能,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導致他對新生事物的恐懼,及對教育興起與民智啟蒙充滿了戒備。
如今回頭再看,外華人員“遊歷新疆”,確實是輸入了危害頗大的思想毒素,損害了中國主權。所以說,志銳的恐懼、戒備在客觀上還是有益於國家的。
四、在伊犁將軍任上,提出4條變通章程。
涉及伊犁協餉支發。俄人壟斷貿易。伊犁將軍許可權。邊防駐軍編練。比較客觀地分析評價了這些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對鞏固伊犁邊防,促進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益處。
抗拒革命1908年,慈禧病死。第二年年底,攝政王載灃下旨調時為寧夏副都統的志銳進京陛見。
1909年,志銳回到闊別18年的京城。賦閒8個月後,被派任抗州將軍。這其中的原因,據《清故伊犁將軍文貞公行狀》記:當時載洵、載濤兩貝勒當權,暗中派人說服志銳投其門下,被志銳拒絕了,於是遭到了報復。
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新疆的革命黨人也響應革命運動,力圖推清王朝對新疆的統治,清王朝統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為穩定新疆局勢,清政府任命志銳為伊犁將軍。出任從一品將軍,意味著志銳完成了由文職翰林向最高武職轉型。
伊犁將軍,始設於乾隆朝,1844年新疆建省前一直是清廷在新疆的最高代表,總攬新疆各項軍政事務。
志銳終於等到了報效朝廷的機會,他十分明白自己面對的形勢有多麼嚴峻和兇險,儘管如此志銳也沒有絲毫的猶豫。用他自己的話說:
他家世受國恩,入仕30餘年,屢遭貶謫,多居邊陲蠻荒之地,報國之心一直未酬,值此國家危難之時,只有以死相報。
吾以身許國,不作生入玉門想。
志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同時也做好了為國殉葬的準備。他試圖以自之力,力挽大清王朝覆滅的狂瀾。因此,他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從杭州來到伊犁就任。
就在志銳赴任伊犁途經蘭州時,他還與陝甘總督長庚謀劃著,如果清廷危急,他們將聯合新疆、甘肅、蒙古等省,擁宣統皇帝溥儀西遷。志銳對皇帝、清王朝的忠誠之心,也可謂天地日月可鑑了。
志銳1911年6月到伊犁就任,1911年11月武昌起義爆發,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新疆,伊犁“人心浮動,風聲緊急”。志銳為保清王朝的平安,連續採取了系列措施。
由於全國各地響應革命的多為新編陸軍。因而,借新軍士兵與武備學堂鬥毆為由,將新軍的彈藥悉數收繳入庫,撤消了武備學堂。迫使伊犁陸軍混成協協統楊瓚緒辭職。並撤消伊犁陸軍混成協建制,遣散其士兵、官佑。調集滿、蒙旗兵千餘人屯駐惠遠城。以“譏彈實事,語涉誕繆”的罪名,下令封禁伊犁革命黨人馮特民等,於1910年創辦的《伊犁白話報》,以企圖壓制民眾控制輿論。但是,志銳只考慮清王朝的穩定而忘記了民眾利益,沒有完善的準備和措施,這種極端行為激起了兵怒民怨。促使革命黨人加快了起義的步伐,客觀上擴大了革命勢力,為革命黨人起義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1912年1月8日,起義軍在協領烏爾格春宅大堂東夾道內將志銳抓獲,拖至鼓樓前當眾處決。志銳是大清王朝最後一位伊犁將軍。
總結志銳的死,標誌著清王朝將軍軍府制統治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終結。
志銳夙負奇氣,仕途多舛,兩度遭貶,守邊十餘年。然,他無怨無悔,惟願“臣事君以忠”。究其原由與他母親的絕食殉夫的悲壯情節在他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不無關係。
母親的從一而終的思想,奠定了志銳站在儒家對君主孝忠信條立場殉情清王朝。
逆歷史大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甚至不惜採取“兇殘暴虐”的非常手段力扶將傾的清王朝丈廈,最終造成了以身殉道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