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尤愛釣魚
-
2 # 醉眼看書
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而並非清朝,努爾哈赤起兵後,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雖然後金部隊在不斷擴大領域,侵擾明朝軍隊,但雙方仍有勝負,熊挺弼,袁崇煥,毛文龍等都給清兵進行過打擊,也並非一敗塗地,從戰略上也對敵方進行了遏制。在此段絕大部分時間,清兵雖不斷擴大了根據地,但整體屬於長期對峙,雙方都沒有給對手進行致命打擊的能力。
歷史上有個錯覺,總覺得吳三桂是明亡的首禍之人,如果吳三桂不讓出山海關,清兵就不會南下入主中原。其實不然,山海關並非是唯一的南下之路,在吳三桂開關之前,清朝軍隊從蒙古借道,就五次抵達了北京城下,只是清政府受漢臣影響,認為政治上沒有優勢,軍事上也沒有絕對把握,此時大舉攻擊北京並非最善之舉,即使拿下,也必會受到漢族軍民的強烈抵抗和反擊,所以每次戰役獲得利益後又很快撤回東北關內。
而李自成攻佔北京,又逼迫吳三桂投降,吳在無奈之中做出了聯合清兵的選擇,事實上並非因為父親和陳圓圓那麼簡單,而是整體軍隊根本無法接受投降滅亡大明的大順。此時清兵以替崇禎皇帝復仇的名義,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順利南下,然後和吳三桂及其他漢軍以分剿農民起義軍的名義攻城略地,各路反清勢力已經沒有了統一的政治號召力,所以也無法獲得成功。
至於南明政權,史學家並不認為是明朝的延續政權,當時很多漢族的軍隊和士大夫集團也不認可。原因就是沒有正統性,既沒有崇禎皇帝的授權(南宋高宗是有欽宗授權的),從血統上也沒有合法性(太子和王子下落不明,但沒有已死的明確證據,還有崇禎有繼承權的兄弟),稱帝的主要理由就是姓朱,是部分軍閥利用的工具,可並非姓朱就可以做皇帝,絕大部分漢軍士大夫都沒有認可,所以失敗也是必然。
縱觀歷史,軍事上的成功還在其次,清朝統治者利用了明朝的政治真空,而順利的取得政權,確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畢竟也是符合了歷史大勢,結束了混亂,讓百姓生活得以安居,是有進步性的。
-
3 # 摘星星的農夫
滿清八旗固然厲害,客觀來說以他們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滅亡明朝。明朝是自我滅亡,崇禎在和平時期可能會是一個好的君王,做皇帝態度比較好,勤奮,但資質平平,剛愎自用,好猜忌。在大廈將傾的時刻沒有那種力挽狂瀾的能力。他在用人上,你要麼不用,用了還不相信別人,反反覆覆,政令還不能如一,一手好牌都被他打爛啦。心是對的,想為自己的國家好,但沒有用對地方。最好落得上吊自縊的下場,真是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哀其不幸,怒其亂爭!
之後的南明沒有統一的政權,各皇帝監國林立。先後出現過弘光朝廷、隆武帝、邵武帝和永曆帝,監國更是眾多。內部爭鬥嚴重,爭權奪利,就沒有真正統一對外過,地方實權派擁立當地皇族,只為爭奪權利,擴大地盤,就沒想過真正光復大明,清朝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總之明朝是自取滅亡!
回覆列表
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翻滾的。明末的時候,已經民不聊生了,最初起義的是陝北,正好鬧災荒。賦稅又重,激起民憤,不得不起義。
在這樣的前提下,民心所向已不在明,這是其一。
武力裝備與清軍差距太大。大清驍勇善戰,多騎兵。明末,軍紀渙散,兵不成兵,將不成將,這是其二。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目光短淺,短暫勝利後就驕傲自大,沾沾自喜。這是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