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主夏子熙
-
2 # HQ825
唐朝小說家、駢文家段成式(803~863)在《酉陽雜俎》最早記載了中國水畫: 李叔詹嘗識一范陽山人,停於私第,時語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咒。止半年,忽謂李曰:"某有一藝,將去,欲以為別,所謂水畫也。"乃請後廳上掘地為池,方丈,深尺餘,泥以麻灰,日沒水滿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硯,先援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毫水上。就視,但見水色渾渾耳。經二日,搨以稚絹四幅,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無不備也。李驚異,苦詰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雖然不能完全這麼說,但是算是一種類似於“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出現了同樣的發明”這樣的事,我不知道這叫做什麼,倒是聽一些老師說過。所謂“墨池法”是有人見汙水坑沙石顏色形成類似於山水魚蟲,便用毛筆點水形成新的圖案,覺得很美。於是用絹或紗的,在如布料大小一致的墨盒中作畫,蓋上布,讓墨染於布上,形成圖案。沒有找到這樣的畫的資源,可惜了。臨時也不能做一個淺水池,過完年我做一副發照片給你們看。這些年已經有3D畫技術畫出潑墨感了,比如CCTV3頻道的頻道短片。我記得還是前些年我去看了上海美術展覽的其中一個藝術投影短片,展示的就是一段墨水暈開的影片。那之後才有的CCTV3的短片。展覽就是那個“香港未成年八零後賣出百萬天價畫”的那個巡展。在上海的展覽中同時還展示了銅和木頭搭配鑲嵌的藝術品。算是八零後剛剛成年最早的到現在都在運用的幾樣藝術發明吧。
“墨池法”衍生出的畫法有好幾種。
潑墨無非是比水池少點的墨水直接潑在畫上稍微控制其流動和接觸面,形成色塊再加以想象和加工。沾墨,就是筆的墨水沾多些,畫的時候水墨厚一些,畫出整個石頭,然後迅速用一兩層乾淨的宣紙蓋住所畫的石頭,洗掉水分,紙吸墨時形成特殊花紋,就和石頭紋路及顏色頗為相似。(找了好久沒找到這樣的圖,我昨天還看過一個小影片專門展示了這種畫法,下圖就算湊個熱鬧吧。)據介紹這是一副攝影作品,但效果有點像沾墨,就借來用用了。
還有一種就是用低筋厚棉紙,上色後抽出棉紙上的筋條形成空白紋路。這樣的花色在我讀書時很多用來包書的包裝紙會仿照。大概就是這樣的紙,搜“棉紙”找得到。
但不管怎麼說,“墨池法”和水拓畫較大的差別就是墨水的屬性。
“墨池法”是利用石墨墨水與水融合比例及水被紙或布料吸附的流動做出不同的花紋。
水拓畫是利用化學顏料密度比水輕且不溶於水的特性,透過滴墨和各種工具控制顏料流動的狀態,可附著於各種材料上形成花色及保護膜。
從根本上是來自不同的靈感,但在藝術上卻用了同一種手法,就是“印”。這算是沒有印表機前的一種印畫的辦法吧。哪怕水拓畫是在這些年盛行的,也是用了古老的手法展現。要說誰前誰後,自然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國畫來得深厚。但藝術不是嚴謹的數學,本就不能這麼去比較,運用了其他手法也不過是藝術發展最常用的手法“模仿”。出現新的材料都要用各種出現過沒出現過的工藝試用幾次,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才能讓大家賞心悅目。說個題外話,學習繪畫,尤其是想要接觸到國畫和油畫的孩子,女生要從素描開始學習,男生要從書法開始學習。從點和線的練習開始抓起,再逐漸臨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