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萌萌噠DE胖紙
-
2 # 皇帝不稱朕
一國之都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的基石,故往往國都一破,國家差似亡國,即使不亡,也是元氣大傷,從此就衰落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題指出了一種大概的情形,卻不是很嚴謹,古代國都陷落而國祚猶續的例子不少。比如東漢,在董卓時放棄洛陽,遷到長安,又被曹操遷到河北,漢皆未亡;唐朝在安史之亂中及之後,皇帝幾度棄都逃亡,但大唐不亡,仍維持了上百年;又如西晉、北宋和明,都城陷落後,又立鼎江南,守住半壁河山,分別為東晉、南宋和南明;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時,北京都被洋人佔領,但清朝未至傾覆。
以上是反例。當然,王朝隨著國都一起陷沒的例子更多,比如前舉的西晉(都長安)、北宋(都開封)和明(都北京),這四個大一統王朝確實是都城一失,國與俱亡,東晉、南宋和南明只守得一個殘缺。
其外還有很多例子,如劉邦進關中,逼咸陽,秦降;赤眉軍進長安,王莽新朝亡;東漢情況較特殊,漢魏晉三代皆為禪讓,但蜀漢、孫吳都是君主獻城而降。西晉已如前言,東晉之後為南朝之宋齊梁陳,皆禪讓,至陳為獻都降於隋。而北朝大亂,各國之亡,無不以國都陷沒為終點,至隋受北周之禪,遂吞併天下。
隋亡於隋煬帝所居之揚州。前雲唐幾度失都而未亡,但它控馭天下之力弱矣。至為朱溫所篡。中經五代與宋。元兵南下,金被迫遷都,終亡於汴梁(即北宋舊都,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冤家王朝,皆亡於一地!),而南宋也是獻臨安而降滅。明定鼎南京,遣師北征,元順帝棄北京遁走沙漠,元遂亡。一般將明朝之亡,定於北京失陷,明朝可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都城亡而國滅的王朝。此後之清為遜國。
透過以上梳理可知,國都之失不必一定亡國,但多數王朝都是因為國都陷沒而亡國。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中國自秦以後,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國家最高統治力(皇帝及百官)和國家最主要的資源都集中在京城,都城彷彿專制王朝之首級,首級一落,如何能活?(雖歷代皆有多都制,但其他都城皆徒有其名)
作為“京師”,都城是歷代王朝統治的根本,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大量宮苑、官府、衙署和軍隊集中在這裡,機構異常臃腫,物資消耗極大,十分依賴外來的輸血,最典型的便是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其生存強烈依靠來自江南的漕糧(每年達四百萬石)及各種物資的供應。都城之大,導致遷都不易,所以歷史上皇帝帶頭逃跑的情況十分少見,不是他們想“天子死社稷”,而是根本逃不了,皇帝逃了,他後宮幾萬人怎麼辦?朝廷百官和眾多的中央衙署怎麼辦?幾十上百萬城中居民怎麼辦?還不得一時崩潰!
當然最關鍵的是,專制君主是朝廷唯一的頭腦,他一個人逃了容易,可是沒了“頭兒”,群龍無首,任何政令都不具有合法性,這樣的國家,不亡也亡了。
中國的專制統治是具有嚴格層級的官僚體制,一般分為三到四個層次(如省、府、州、縣),皆由文官治理。自唐以後的趨勢是,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大,王朝透過超經濟的強制,將國家的大部分資源都吸入都城,而地方卻既無兵權又無財力,愈發貧弱,可謂百事皆廢。在明末清初之際,顧炎武對此有很深的觀感。
這樣的體制,使得當外敵入侵或發生內亂時,只能依靠朝廷(即中央)組織抵抗,一切部署及調兵遣將,皆用天子詔令,地方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展開自主防禦。而敵人則不必一城一地去侵蝕,他只需要像晉滅蜀吳、隋滅陳,或像黃巢和李自成那樣,率軍直搗敵人的都城,擒賊先擒王,把都城拿下,來個甕中捉鱉,不愁敵國不滅。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與朝廷鏖兵三年,沒有進展,直到他忽然孤注一擲,率領一支精兵進行長途奔襲,直撲南京,竟然一下子就把朝廷推翻了,建文帝也沒逃,活活燒死在宮中。
再舉一個例子,1276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南宋君臣在太后的率領出降,皇帝都降了,其他人抵抗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與現代民主體制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過去的國,是家國,是天子之國,是一姓之國,那些堅持抵抗的官員,都是忠臣,他們死宗廟、死社稷,死的是皇朝的宗廟和社稷,他們效忠的不是全體國民(當時還沒有國民的概念),而是“聖天子”和某姓朝廷。朝廷都降了,頓使其抵抗失去依據。南宋君臣出降的同時,就頒發詔書,令全國州縣皆降,於是幾乎舉國投降了。
回覆列表
首先,國家的政治中心。第二,所謂皇朝也不過就是一家的天下,這個天下誰坐都一樣。第三,國都沒了基本上就代表政治體系一半已經垮了。第四,皇室宗族基本上都在國都裡面,國都淪陷皇室也就沒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