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58昌澤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問您一個問題,正好要過年了,假如您是個在外多年的遊子,現在有機會讓您去和您的家人團聚,您一定會迫切希望見馬上見到您的家人,甚至希望與他們再也不要分離。但願望歸願望,離別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您接到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需要與親人再次生離,還是您年邁的親人早晚有一天會與您死別,都不會影響您現在歸心似箭吧?您奔向回家路的目地也不是與他們這樣或那樣的離別吧。

    所以人自孃胎出來就活在了這個世界上,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即使他們還心智不全又沒有什麼貪慾,但一聲啼哭表示著,要麼是他要吃要喝,要麼是他要溫暖要安全感。長大成人後,他們今天工作明天創業,即使衣食無憂,但很多人還要再奔波,所以從無知小兒到七尺漢子,活是一種狀態,如何活的好是他的目地。死是人不可免的終極結果,你不能說因為這個結果不可避免因此就成為了你的目地。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常被教導“人活著不要光為自己,應當為社會做貢獻”,我說人活著就應為活的更好而活,看似我的觀點與主流教育矛盾,其實你如果細思之並無矛盾,因為我們自身活著的同時還需要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以為自己活的更好為目地,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社會中的相互邦助,比之各顧各的能使我們每個人活的都更好。你一生種糧,哪怕你很有本領,種出的糧食幾輩子吃不完,但你不會養豬不會織布靠你自己能活得更好嗎?,如果你拿出餘糧邦助別人,別人同樣拿出他們的所得邦助你,這樣大家不就都能活的更好了嗎。所以我們活著就是在不停想辦法怎樣才能讓明天活地更好,而至於後天、大後天、大大後天…無論什麼時候死,那是上天的安排,我們無力改變,甚至應當說與我們今天,明天話著以及要怎麼樣活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不易和李宗盛有可比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