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界觀
-
2 # 吃棒棒糖的藍翠翠
《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樣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簡單點說,就是劉備知道自己確實要去和關張再續忠魂了,現在的戰略目標從曹操成了曹丕,亮亮你可比曹丕那小屁孩強多了,咱早先定下恢復大漢的事,你是一定能做到了,我這個小子(劉嬋),你要看他順眼,就幫幫他,各位,重點來了,期末考試要考,如果認為他不行,你可以自己取代他。這就是千古迷眼。
首先,劉備是真誠這麼說的嗎?這一幕與當年陶謙讓揚州牧給劉備是一樣一樣的啊。這不來給諸葛亮上眼藥水嘛,該配合我演出的你,你看著辦吧。劉備當年要是真想不要揚州,你走啊,你賴這地作甚。想當初,曹操因呂布攻打曹操大本營,賣了個面子給劉備,解了揚州之圍。慶功宴上,陶謙拱手對眾人說道:“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重任。劉備是皇室後代,德廣才高,可坐領徐州。老夫情願乞閒養病。”劉備連忙起身道:“實在不敢擔當!這樣做,天下將以劉備為不義之人。”眾人都勸劉備接受下來,劉備只是不從。陶謙泣道:“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陶謙推讓再三,劉備堅執不受。只是要求駐紮小沛。
陶謙病重,請劉備來徐州議事。劉備入內問安,陶謙說:“請玄德公來,不為別事,老夫病已危篤,朝夕難保,萬望明公以漢家城池、百姓為重,受領徐州大印,老夫死也瞑目了。”劉備只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陶謙死後,徐州的官員和軍民百姓捧著大印擁擠在府前哭拜:“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劉備這才接受了徐州太守的大印。各位請上眼,
劇情都是一樣的,陶謙讓,劉備不要。最後陶謙確實掛了。劉備在眾人的盛情下,勉強就任。
到亮亮這了,亮亮也是堅決推辭啊。說的比劉備有文化啊,感人啊。說時遲,那時快,劉備一把把劉嬋拉過來,以後這就是你爹地。。。亮亮心中萬馬奔騰啊。再加上沒那麼多群演。。。。。就全劇終了。
其實,之所以成為謎團,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司馬懿”,如果克復中原,諸葛亮建立不世功勳,或許謎就不是謎了。無奈碰上司馬懿這個大賴皮,可憐我的小亮亮。
-
3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三國演義)不可信,(三國志)就可信嗎?蜀國不設史官,諸葛亮與劉備的私人對話沒有記載,全憑陳壽這三十年後的後生編,(三國志)也許是晉代的(三國演義)。現代人按自己的意思理解發各種奇談怪論,叫人啞然失。歷史不過是歷代統治者愚民的手段
-
4 # 歷史天天談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以上,是《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中明確的原文記載。似這般明確的遺言,為什麼會成為一個難解‘歷史謎團’?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可以先看一看東晉時期的史學家孫盛是怎樣說的。孫盛
“苟所寄忠賢,則不需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詞,非託孤之謂。”
而很多人對於劉備的這番託孤之言之所以有疑問,恰恰就如同孫勝所描述的這般。
劉備如果信任諸葛亮,就完全沒有必要說這番話。正是因為他對諸葛亮不夠信任,所以才會這樣說去試探他。
另,劉備在說這段話的時候,身邊必然有其他人在場。或許是與諸葛亮同樣被委以託孤重擔的李嚴;或許是忠肝義膽,數次解救劉禪性命的趙雲;又或者是諸如近侍之類的其他下屬。這些人在場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也是如何理解劉備這段話的一個佐證。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區區一個字,卻有幾種,甚至幾十種的意思。
取,除了可以作拿、作取而代之之意,尚有選擇、任用的意思。
再加上陳壽所編著的《諸葛亮集》中有劉備臨終前召見魯王劉永,讓他和劉禪一樣,一起‘父事丞相’,讓這段話又有了第三重含義。劉永
劉備究竟當時是怎麼想的,我們已然不得而知。對於劉備這段話的理解,不同的人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
5 # 千流星辰
感謝朋友邀請,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性格入手來看,我們不管讀三國任何史料,雖然對劉備褒貶不一,但是始終有一樣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劉備的識人用人並不比曹操差,而且其揣測拿捏人性的能力,基本和獲譽無數的郭嘉一個檔次,那麼對於諸葛亮,劉備是什麼態度呢?我覺得劉備對諸葛亮的性格已經瞭如指掌,他說這句話是完全針對諸葛亮說的,並不設防也並不虛假,因為他所看清的諸葛亮必定會汗流浹背,必定感恩戴德。
-
6 # 劉一千五
聽話,要聽絃外音。劉禪是可以輔佐成大業的,那就沒孔明瞭什麼事了。劉禪不可以輔佐,那怎麼才叫不可輔佐?劉禪是反應遲鈍了點,可並不傻,更不亂來。這一點,後來證明了他的處世哲學,有人包攬幹活,他才不管,樂個清閒不好麼?實在是許多人所不能及。
劉備這樣讓孔明"自取之",其實是說,你千萬別亂來,朕己經安排好了,你別往進面鑽哈。孔明一聽那幾個字,答錯一字,恐怕就走不出永安宮。
劉備與曹丕勢不兩立,漢獻帝一死(蜀漢祭奠過此皇上的),承大統的是姓劉啥。這才是主旨和焦點。丞相就幹好自己的事算了。而丞相孔明顯然明白皇上的遺言的另一層意思。所以,汗流滿面,連說不敢,否則自己能否活著回成都還在兩可之中。
劉備說得明白,但千萬別當真。一當真了小命就沒了。
回覆列表
主要是三國演義小說有虛構成分,加之劉備託孤的試探。
劉備創業未半而死,多年基業被陸遜一把火燒掉大半,自己的命也丟了。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還說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不能,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這麼清楚明瞭的事情,按理說完全沒有什麼謎團才是?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代很多歷史學家和文人閒著沒事幹搞出來的奇談怪論。而劉備“君可取而代之”的說法,正好給了他們所謂的“理由和證據”。劉備說這句話,是一種試探也好,一種信任也罷,這都是正常的,帝王的心思很難猜。畢竟劉禪就那樣,劉備不這樣說,諸葛亮怎麼會好好輔佐。還有就是《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小說,裡面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因此,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劉備託孤的真實性?劉備也清楚,什麼復興漢室,沒希望了,可是,自己總不能不管,總要找個人來幫幫兒子?而劉禪的性格又給了那些怪論者們一種所謂的支援與證據。有爭議是正常的,但有些專家的觀點是有點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