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趣評

    大理舊城南的太和村西現存有南詔太和城遺址,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城建在山坡上,遺址內殘存著一些城牆遺蹟和金剛城遺址,最著名的歷史遺蹟莫過於《南詔德化碑》。該碑文采用的字型在行楷之間,有很大的觀賞價值,碑文的內容對於研究唐代民族史的人士來說也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 2 # 司圖博行

    開元二十五年(737),興起於巍山的南詔部落在其首領皮邏閣的帶領下統一五詔,期間他們佔領了“西洱河蠻”所建立的諸多城邑,其中就包括太和城。次年,唐玄宗封皮邏閣為“雲南王”,於是皮邏閣將都城從巍山遷到太和城,直到大曆十四年(779)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內,太和城一直作為南詔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夷語中,“和”即為山坡之意,而太和城正是平臥於蒼山洱海間平緩的坡地之上。太和城以山作屏,以海為障,進可攻,退可守,僅南北方向與平原相接,故也只有南、北兩端建夯土城牆作為防護。建城之初的太和城,城西可登蒼山之巔,山頂有金剛城,城中設鶴頂寺;城東能達洱海之濱,海中有金梭島,島上闢避暑離宮。作為河蠻(白族)所建地方政權南詔國的前期都城,太和城經歷過繁華與戰亂,卻最終湮沒在平緩的歷史長河之中。城廢於明初,重現於今世。南北城牆西段和金剛城部分殘垣依然可見,城內則立有南詔德化碑。1961年,太和城遺址連同南詔德化碑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德化碑

    南詔德化碑是雲南現存最大的唐碑,無論文辭、書法還是刻工,均屬碑中上品。碑立於贊普鍾十五年,即唐太曆元年(766),高4米,寬2.5米,碑文為南詔清平官鄭回撰,唐流寓南詔御史杜光庭書,正文原有3800餘字,現只存256字。南詔德化碑記述了“天寶戰爭”前後的經過及南詔初期的政治經濟狀況,並歌頌了閣邏鳳的文治武功。唐玄宗天寶年間,南詔與唐曾三次兵戎相見,戰爭均以南詔以勝利告終,史稱“天寶戰爭”。勝利後的南詔叛唐親蕃,統一雲南,作為不可忽視的獨立政治力量而崛起,閣邏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立碑於太和城宮門外,以示紀念。二十八年之後,唐派使者崔佐時來大理,與南詔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下,兩國終於重修舊好。明代太和城廢而碑獨存。早在清嘉慶三年(1798),南詔德化碑外即建亭保護,不過今日所見“南詔碑亭”為1983年的作品,這是太和城遺址公園中最主要的看點。

    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主城面積達3平方公里,其南、北城牆分別西起蒼山五指山麓和佛頂峰,東至洱海之濱,長各有三公里餘。佛頂峰上還建有金剛城,因唐朝賜南詔《金剛經》而得名。金剛城平面為不規則圓形,城中有面積達3600平方米的土臺一處,據推測可能為避暑宮殿所在。在近年對太和城的考古發掘中,不僅發現了以卵石鋪墊的42個方形柱礎,還在方形建築基址南側約100米處勘探出寬大的石牆基一道,另外還在周圍區域發現了作坊區及紅衣陶遺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青年學生在新時代應該練就哪些過硬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