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愚趣談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很疑惑的事情,但是,無論在任何朝代,各國都有通曉他國語言的人,唐宋時期,很多中東和阿拉伯地區的商人透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經商,他們中就有通曉中文的外國翻譯,華人為了與他們交流,同樣也學習了外國語言,併成為翻譯,在古代,翻譯被稱為“通事”。

    到了明朝,透過唐宋對外交流經驗的積累,人們也認識到對外交流,學習外語的重要性,有的人不但學習外語,還信仰外國宗教。明朝就有這樣一位既通曉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還信奉天方教(伊斯蘭教)的人,他就是鄭和下西洋的隨身翻譯馬歡。

    馬歡,漢族,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天方教(伊斯蘭教),明代通事(翻譯官)。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是鄭和使團中的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由於馬歡"善通番語"(懂外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參加過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作為鄭和使團的通事,即翻譯。

    曾隨鄭和在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裡、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裡、祖法兒等國, 併到麥加朝聖。

    由於鄭和下西洋所去的國家,大多是穆斯林國家,通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馬歡正好派上用場。我們可以想象,即使在一些小國會遇到土著人說土語,但當地的頭領酋長的身邊也會有懂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的人。因此,有了馬歡這位“通事”,鄭和下西洋就解決了語言不通的問題。

  • 2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顯然,透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占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係統回答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份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Nautilus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輪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大到連出發港蘇州的劉家河也駛不進,不得不轉泊上海崇明島。可見,明朝造船工業能力之恢宏,遠遠超過同期的西方造船工業。

    我們從隨鄭和下西洋的通事(習外語的中國翻譯稱通事)馬歡所著之《瀛涯勝覽》一書中,可以管窺鄭和艦隊的強大和齊備。《瀛涯勝覽》有記,鄭和艦隊擁有“官校、旗軍、勇士、通事、民梢、買辦、書手通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名,指揮九十三員,都指揮二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一百零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陰陽官一員,教諭一員,舍人二員,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員名,餘丁二名,正使太監七名,監承五員,少監十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

    什麼意思?這是說鄭和艦隊配備有世界上第一支海軍陸戰隊;外加海軍的旗軍、火長、舵工等軍隊專業軍士;還有不少的習通沿途各國語言的翻譯也即通事,也有許多的內宮辦事員以及醫生、以及一個專司傳播中華文化的教諭等專業人員;令人吃驚是,連教化這些沿途屬國如何接生孩子的穩婆(產科醫生)和觀天象、習陰陽的算命先生都帶上了船。靠,這種無微不至的頂級配置,咱大明永樂朝絕對是世界上強大海軍艦隊中的No.1!面對著這麼牛B的宣揚中華文化和掃平一切屬國”平戰”兩用的配置,還用擔心大明王朝的特混艦隊與航途諸屬國的語言障礙麼?

    明成祖朱棣是具有極強海權戰略意識和海洋危機意識的中華第一帝,當然鄭和也是算第二人,史載鄭和有云,”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中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伏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已清楚的表明了,鄭和七下西洋,不是為專訪建文帝之蹤跡的,而且也說明,這種持續而穩定的巨大財政投入,是當時西方諸國絕對投不起的。

    鄭和艦隊以領先於西方航海技術和先於西方發現非洲、中東、東南亞的探險天分,以及大明帝國遠超於世界各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造船工業的實力,還有大明以“朝貢”和“賞賜”的方式對航途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活動,以及按照天朝上國俯視藩屬國的“厚往薄來”的君臨之舉。都說明了鄭和艦隊是一支強大的海上戰略力量。

    大明永樂朝,一改中國封建統冶者歷來不重視海權,只重視陸權的自我封閉的心態。可惜的是,明洪熙朝又開始閉關鎖國,將原先恢宏的海洋視野扳回到狹窄的大明國土之上,讓鄭和七下西洋,這一歷史性佔領海洋的先機,變成了中國對浩翰的海洋僅有的一次最有遠見的偷窺。以致於出現了在鴉片戰爭之中,被西方強國後來居上,從海洋上用艦炮敲開國門之慘狀,實在令人唏噓,令炎黃子孫不服。

  • 3 # 魚兒聊齋

    應該有翻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很早就有了,二千年前漢使去大夏今阿富汗訪問,在當地市場發現有四川產的布和竹杖,漢以前就有西南絲綢之路,商人們把產品從中國輾轉輸出到印度和中亞,當然會有翻譯,除了經商者還有旅行家以及遷徙者或者求學的留學生如唐僧。人類社會從來就是求發展的,不會固步自封的。從古代不同文明就有交流,只是有些沒有歷史記載,近年在英國的一處考古發現,漢朝就有至少兩個華人留在了英倫。明代時社會發展更多,不同文明區塊交流已經很多,南洋有很中國定居者,沿途語言翻譯是很容易的事情!

  • 4 # 萍萍萍小姐

    根本不用翻譯,那時候沒有國際政治交往的一套規範,交流基本停留在以物易物,以這個為基礎再進行語言交流擴充套件,所以根本不用翻譯,交流細膩不到談情說愛,也不會導致政治摩擦,遵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行動準則。麥哲倫環球航行沒有翻譯,照樣干預土著,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拜仁今年歐冠能走到決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