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陰陽家6

    應該跟現在的‘步’不一樣。是的,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古代‘跬’是指我們今天講的‘一步’;古代只算半步。也就是說古代的‘步’,是假定人立正,雙腳併攏,這時右腳跨出一步,然後左腳再跨出一步,這才算一步!按古代說法,就是兩個‘跬步’!三國時代是公元才兩百來年,還是一仍舊例的,我們可以想,作為兄長,曹丕知道,在這麼短短的七步中要想出一首好詩決非易事,不會太過為難弟弟,硬要他在走七個‘跬步’就必須寫出詩來。而曹植在七步內竟然寫出了一首‘煮豆燃豆萁’的詩,深得風人比興之旨,以至於曹丕當時只好先擱置殺人的念頭。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曹植果然是‘才高八斗’!

  • 2 # 井夫子

    曹植七步作詩,本源於兄弟鬩牆,但自古迄今屢見不鮮。後人不僅感嘆世事難料,更稱讚曹植的文采。

    《七步詩》

    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與其探究‘步’是否一樣,相信本意是質疑此事是否為真,我們可以先看一下。

    現存宋刊本曹植詩文集中並沒有此詩,直到明人輯校刊刻的曹集中才開始出現。

    而《世說新語·文學》中:“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段詩句,又與明刊有所出入,多了兩句,文字不一。

    黃永年曾寫過一篇《從七步詩的由來評曹植詩的整理》,仔細梳理了《七步詩》的遞嬗演變。除了前人早就習見的《世說新語》,他在《太平廣記》中又發現了一段標明“出《世說》”的內容,記載曹丕、曹植兄弟一同出遊,路見兩牛相鬥,其中一牛不敵,墜井而亡。於是曹丕責令曹植在百步之內賦成死牛詩,且不能提到“牛”、“井”、“鬥”、“死”等字眼,若不能應命,便將施以斬刑。孰料曹植揮筆立就,而時間尚有餘裕,隨即乘興“重作三十言自愍詩”:“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從這裡可以看出,《太平廣記》所述是“走馬百步”,並非步行“七步”。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或許七步成詩本就是百步,只是後人為了褒貶情況,而添加了傳奇的色彩罷了。

    不論如何,步,依舊是步,而詩,也同樣是好詩,七步也好百步也罷,都不影響我們欣賞其中的情懷。

  • 3 # 青言論史

    這個步當然是和現在的步是一樣的,除非曹子建他一步邁出去比常人要大得多。

    有關曹植七步成詩的說法可謂是家喻戶曉了,但是需要提出的是,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七步成詩尚未有定論。

    因為這個故事不見於陳壽的《三國志》,裴注裡也沒有記載。七步成詩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

    《世說新語》記載著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

    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也內心慘然,於是便放了曹植。

  • 4 # 蘭一露

    這個七步詩,大概就是七步成詩。裡面的“步”,究竟與現在的“步”是不是一樣,我沒有考究,但以前聽我的語文老師說,就是走七步。我有時也跟女兒講過這個七步成詩,就是走七步吟出一首詩。事實是不是走七步,我覺得已經不是很重要,它只是表明曹植才思敏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出口成詩,這與“七步”、“八步”沒有多大的關係。古時候學的學科沒有那麼多,基本上都是識字,吟詩作對,加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因此,個別才思敏捷的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成詩,我認為也不是很奇怪的事。

    是“七步”還是“八步”,是“大步”還是“小步”,是“快步”還是“慢步”,是“連續步”還是“停頓步”……考究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很大意義了。

  • 5 # Victor9230

    這個應該是不一樣的。有說"跬"才是跟現在的"步"一樣的。三國等古時候的"步"的意思是兩隻腳各抬一次。也就是說,一隻腳抬一次邁出去的為半步,另一隻腳抬一次邁出去的為另外半步,所以,兩隻腳各抬一次,各邁出去完成之後,加起來才算是一"步"。所以,應該是跟我們現在的"步"是有所區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理學上看,人為什麼膽小?如何變得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