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殘月枕夢
-
2 # 一聲佛號一聲心
孔子是聖人,還是用《論語》上的話“溫良恭儉讓”來形容吧。
“溫”,溫和,平和。夫子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對別人的缺點,能夠包容,容易原諒,對別人的錯,能夠用道德慢慢的去感化他。
“良”,善良,有道德。夫子倡導以德治國,以孝治國,以仁治國,
“恭”,恭敬,嚴肅。夫子對人雖然很嚴肅,但是態度上,對任何人都是很恭敬的。
“儉”,節約,不浪費,孔子大讚安貧樂道的大弟子顏回,自己生活其實也很簡單。
“讓”,謙讓友好,把自己放在最後邊。孔子說述而不作,自己什麼都沒作,說的全是古聖先賢的道理,是謙虛到極致了。
其實形容孔老夫子的詞實在太多了,已經不知道用哪個詞更好,就暫時想到這五個字吧。
-
3 # 貓員外
亦步亦趨:
出自《莊子》,是顏回用來形容對孔子的觀感的。“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意思是說,夫子走,我也能走,夫子小步快跑,我也會小步快跑,夫子跑步,我也能跟上跑步。但是夫子真的撒開腳丫子,我就只能在後面抓瞎了。
鑽尖仰高:
同樣出自《論語》,也是顏回讚歎師父的,“顏淵喟然嘆曰:‘仰之爾高,鑽之彌堅。”意思是越仰頭看越覺得高聳入雲,越沉下心去研究越覺得深不可測。
孔席不暖:
班固《答賓戲》:“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說孔子和墨子到處奔波,每到一個地方,席子還沒坐暖和,做飯的灶頭還沒燒黑,就又到其他地方去了。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事情多,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出自《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個人的理解是,對不能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學生,就別在他身上瞎耽誤功夫了。
三節兩壽:
這個詞經常可以聽一些“老話”裡有。這是古代對待老師的禮節,三節是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是孔子誕辰和老師的生日。
很多人以為孔武有力是說孔子的,借這個詞說孔子其實文武雙全。其實不是的。在這個詞裡面,孔的意思是甚、很、多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詩經 鄭風 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
4 # 楚國後裔在今頭日條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還說: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道德經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不可否認,孔子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同時也不能脫離於時代來評價孔子。
魯哀公十四年,有人捕獲麒麟,殺死了。問孔子這是是什麼生物,孔子說,這是麒麟啊。他說在太平時代,麒麟是不可能被殺死的,只有在亂世,麒麟會被殺死。
孔子大受打擊,從此不再筆削春秋。因此,《春秋》又被稱為《麒麟經》。在華人的概念裡,魯哀公十四年也成了中華文化史中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節點。
論語知道篇,開頭說,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孔子是一朵盛開在中華文化土壤中的花,評價孔子無法離開中華文化的土壤,離不開道的土壤。
孔子尚且不能御道,希望提問的人能夠多看看聖賢文章,早日合道。
回覆列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這句來概括孔子的一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來說,最合適不過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孔子列在世家之內,而且僅在戰國前各王候之後,足以說明孔子在太史公的心裡的地位。孔子本來就是一個平民,卻矢志不渝,敢為天下先,收徒講學,學生遍天下,又修編《詩》《書》《禮》《易》《樂》《春秋》,儒家鼻祖,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為歷代帝王治國之本,孔廟香火幾千年不滅,衍聖公,這個只屬於孔子嫡系親屬的稱謂,從宋朝開一直沿襲民國政府長達900年,那個帝王將相能做到?
好德如好色。孔子不愧為大師,他對人心的觀察細微、透徹,孟子也說過“食色性也”,但君子克己復禮,能剋制自己,自律和自我修養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他將“好德如好色”做為交友的標準和修養的追求,男人要成大事必須“好德如好色”。
累累如喪家之犬。孔子一生可以說,顛沛流離,一生不如意,出身不好,“野合”而生,當官不被重用,周遊列國幾次差點餓死。一輩子沒有過過幾天舒坦日子,甚至就像流浪狗一樣,別人高興時給你賞點吃的,不高興人家還拿石頭扔你,六十歲時還在外流浪,但無論世人如何對待孔子,孔子都將一切看的很平淡,一生只為心中的“道”,正是因為他心情平和、內心堅韌才終成一代大師。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倡導的這個行為準則,已成為華人的行為標準,在今天我們倡導人要有公德心,最低的標準就是你都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逼迫別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