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鵜鶘心理

    可能你會發現生活當中存在著麼一類人,他們怨天怨地怨他人,唯獨不怪自己,如果真的事實就如同現實,那麼其實這類人的自我評價水平都比較高,你讓一個自我評價水平比較高的人去認識自己的問題,可謂是難上加難。

    這種心理的形成也有多種可能,基本上是對事情的歸因模式導致的,可能在早期的成長環境中,父母的教育和榜樣都告訴這類人,世界之所以如果對自己不公平是因為某某某,可能是某個生活中的人,可能是某個社會公眾人物,可能是這個國家,再不濟就是蒼天不公,如此下來一整套形體拳打下來,再聰明的人也要被洗腦了,把事情歸因於外在客觀事物固然有一定的好處,比如能保護自己的自尊水平,但長久以來這種偏執的歸因方式,勢必會帶來一定的結果,比如這不就讓題主想要改變他麼,對不對?

    你會發現生活在他周圍的人如果不是一類人的話都會感覺很累,因為這種負面的情緒一直包裹著他,難免影響身邊的人,你肯定不希望有個人一直怪你這兒那兒的,你希望改變他, 讓他能夠更好的相處,其實比較難,你要知道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改變別人,道理大家都懂得,中華五千文明留下來的智慧還少麼?但是這個並不能成為他想要改變的動力,就算告訴他道理,他也未必會改變,好像是你把梳子賣給和尚一樣,他如果本身沒有這種需求,你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但是如果他有天發現他的朋友都離他遠去,這個時候他找你問你為什麼?你不妨這個時候再告訴他可以試試另外的一種生活方式。

  • 2 # 希樸羊

    現實中有一些人,因為他們總是抱怨,所以會被我們稱為“怨婦”、“怨夫”。他們對世界的苛求太多,世界不可能每件事都會讓他們滿意,但是缺少感恩心的他們基本不會理解世界的不容易。他們會繼續提要求,時間久了,積壓過多的負面情緒導致他們出現心理扭曲:全世界都欠我的!會覺得周圍的人都欠他的,都對不起他!這個形成過程與他們的人格有極其緊密的關係。

    人的人格一般會在六歲以前定型,也有學者認為人的人格在2歲以前就已經定型。人格的形成與人在早起和主要撫養者,尤其是媽媽額關係有著極大地相關。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兒童與媽媽的關係,直接對他們的人格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在早期得到了媽媽過多的關注和給予,而自己卻缺少付出和等待的經歷,這樣會使得當事人潛意識裡就感覺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應該的。就會缺少感恩心。俗話說:慣子如殺子!用簡單的話說:這樣的人從小被慣得太多!

    他們其實是需要幫助的。他們的人格還沒有完善,需要進行心理諮詢以幫助他們實現人格的成長和完善。需要諮詢師陪著他們把童年的經歷再走一遍,然後到了關鍵的岔路口的時候,帶著他們走正確的那條路。這樣就可以在潛意識裡幫助他們成長,以改變他們這種極強的怨氣。

  • 3 # 暖心理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就像題主提到的那樣,不論在哪件事情上,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總覺得身邊所有人都辜負了自己,從而哀嘆悲傷,嘮叨抱怨,情緒很負面。不但有傷自己的身心,也會給周圍人帶來不良的感受。

    為什麼這些人會有這樣的心理感受呢?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嘗試分析一下。

    1、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些人小時候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內心一直有愛的匱乏感;同時,這類人中有些可能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中為其他家庭成員付出了更多,甚至犧牲了很多,而得不到自己認為應得的認同和回報。所以,TA對自我的認知評價就是“我是一個倒黴的人!我是天底下最倒黴的那個人!”,並事事處處往這個自我認定上靠。

    2、歸因模式偏向於外歸因。歸因理論認為,如果人們把失敗歸因於內因,會使人產生內疚和無助感;若把失敗歸因於外因,則會使人產生氣憤和敵意。像總是感覺別人對不起自己的人,他的歸因模式就是外歸因——每當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總是習慣於把責任放到外部的人和環境上,而從不在自身找原因,所以,他才會產生千萬萬人都辜負了我的心理感受。

    3、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這類人一般都有自我中心的意識傾向,凡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自己的邏輯推理,根據自己的利益得失做評判,卻從來意識不到,應該換個角度,從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一下問題,理解一下對方的行為和感受。所以,也就從來都覺得受委屈的只有自己。

    4、在人際交往中遵循的是“反黃金法則”。

  • 4 # 種帥

    自我價值感低,所以拼命付出,比如老人拼命在家幹活,然後藉機指責別人沒良心。這種人,重在讓他們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為自己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總是覺得我不愛她,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