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一、曹操死後還有許多舊部在,如許褚,徐晃,夏侯等。他們服從曹操,是因為曹操的產業是和他們一起打下的,曹操在他們心中威望極高。而曹丕威望不夠,要想統治他們就必須稱帝,這樣才可以穩定曹操舊部,凝聚家族力量。

    二、當時的獻帝已經徹底沒有權利了,魏早晚要取代漢,倒不如趕緊稱帝,那樣便有許多特權,也可以推行自己的政法,只要政法合民心,老百姓就會認同魏。

    三、為了自保,曹丕明白若自己不稱帝,就會和董卓一樣重蹈覆轍,被別人借天子的名義除掉自己,如果自己稱帝了,就沒有了漢,誰反對自己就變成了亂臣賊子,可誅之。

  • 2 # 青葉藍

    曹操生前被稱魏王。曹操死,長子曹丕繼任,少了兄弟相爭,不然曹丕也不安,不知鹿死誰手。曹操死了,少了這一難關。稱王也是稱,稱帝也是稱,漢家天下曹操父子帶領兵將維護的。勞動果實應該歸曹氏,曹丕理所當然奪過來,不受挾天子之說。曹操不死,曹丕要想稱帝,得過兩道關。他爹怎麼處置,還有漢獻帝處置,擔兩個罵名。還冒風險,他爹讓位嗎?不讓有死亡,殺父逼君。他父死,只漢帝一個對手。軟弱無力,禪讓名還好聽,彰顯德。用他自己話說,我可知道堯舜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曹操在璋河蓋一銅雀臺,不用說,相當於曹操的行宮,裡邊美女不能少。曹丕稱了帝,比他爹曹操權力還大,天下,東吳與蜀外的天下歸他所有。任何一處都是。享天下之樂,好處多多。

  • 3 # 小凌說史

    其實我覺得曹丕篡漢稱帝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他自己的繼承人位置,然後才是以魏代漢進一步鞏固魏國的政權!

    曹丕雖然說是曹操親自選定的接班人,但是跟曹操的威望比起來曹丕還是相差甚遠。接替自己的父親曹操成為魏國的掌權人後,曹丕首先要想的就是如何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讓他父輩這些臣子們忠心於自己、為自己賣命。這都需要曹丕對魏國臣子們“曉之以情,動之以利”,沒有點甜頭,魏國這幫老滑頭怎麼可能為你曹丕賣命?

    與此同時,雖然說曹丕是合理合法的繼承人,但是其他王子們難免不會動一點小心思,尤其是曹操最勇猛的兒子曹彰和曾經是曹丕最大對手的曹植。在曹彰得知曹操逝世之後的訊息後,正在快馬加鞭的往許昌趕回來,不管他真正的意圖是不是為了爭奪繼承人位置,至少他回來之前魏國政局還不能夠穩定下來,就會進一步威脅到曹丕的地位。

    題主把曹丕篡漢稱帝的好處已經概括得非常好了,其好處主要就是鞏固自己的繼承人位置、斷絕天下世子的對漢朝僅存的一點念想、以便進一步使魏國走向強大!

  • 4 # 竹間清溪

    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不肯當皇帝,他的兒子曹丕一上來就搶著當皇帝,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那麼曹丕稱帝又多大好處呢?

    按實力論:我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曹操的能力比曹丕強,曹操的手段比曹丕毒!曹操的心腸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 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按說,曹操比曹丕更有條件當皇帝,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而曹丕在曹操時候稱帝又有多大的好處呢?今天就來研究探討這個問題。

    曹操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丞相。他這個丞相行使的權利是原先三公九卿加皇帝的權利,這和漢武帝是一個級別的。不過他行使權利的範圍就遜色多了,僅僅只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 曹操一生的事業,都是打著“幫皇帝打倒分裂份子、剷除割據勢力”這個旗號進行的。幫皇帝做事,皇帝必須支付給他一定的報酬,應該的。所以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 這裡面可能有曹操敲詐的成分,也有漢獻帝根據曹操的業績論功行賞的成分。總之,是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的,這在程式上是合法的。

    那麼,魏國領土就是曹操的私人財產,並且可以世襲,傳位於子子孫孫。他在這裡行使的權利就是這一塊地盤上真正皇帝的權利。但這個時候的魏國,只是屬於漢朝下面的一個附屬國。 曹操一生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總的來說,曹操的行為,客觀上是在促成國家統一,這是有貢獻的。只是後來遇到了兩個異常頑固的對手,最終成功地阻礙他沒能把事情做完。但他平定北方,依然功不可沒。 不過,他不尊重領導,欺凌漢獻帝,還是要受人指責的。說他“對得起大漢帝國,對不起漢家皇室。”這樣評價,大概還是比較準確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原因有多種,我們單從最重要的利益角度來分析:

    1. 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歷史上多數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僅僅就是他個人的稱呼還不夠尊貴。(而曹操並不是好虛名之徒。)單從利益而言,曹操稱不稱帝,其實都是一樣的。

    2. 跟隨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許多(外姓)人,是因為看到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才過來的,大家是看的皇帝的面子。如果曹操突然反叛皇帝,這部分人就會馬上失去信心,或許就會反叛曹操,有可能導致分裂。

    因此,曹操選擇“不稱帝”,實際上就是等於已經稱帝了。如果曹操選擇了“稱帝”,那實際上就等於是在“自找麻煩”。曹操當然要選前者。當孫權襲殺關羽奪了荊州之後,寫信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就說,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 曹操不稱帝,留著漢獻帝,其實還有更大的用處。因為他的事業還沒有做完,他還不想就此收手,他仍想繼續做下去。那就是:還有兩個最頑固的分裂份子沒有消滅,他們合夥割據了整個南方。他們割的是皇帝的地盤,不是割的曹操的。曹操是在幫皇帝搶回地盤,如果把皇帝廢了,就失去了打孫劉的藉口。所以,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稱帝,因為不稱帝的利大於弊。

    曹操死後,兒子曹丕繼位。曹丕一上臺就把漢獻帝廢了,他自己當皇帝。演義中描寫:“一班文武,入見獻帝,說漢朝天數已盡,叫他學堯舜禹,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帝大驚,半晌無言,然後大哭,入後殿去了。百官皆哂笑而退”。曹丕又派人恐嚇獻帝:“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敢殺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報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獻帝無奈,下詔書把皇位白送給曹丕,曹丕還不要,三請四邀,硬是求著他當皇帝。最後曹丕說:“我今天才搞懂了,堯舜禹禪讓是怎麼回事。”

    那麼,曹丕為什麼要稱帝呢?原因也有多種,我們還是單從最重要的利益好處角度來分析:

    1.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他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因為魏國是曹操的私有財產。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若有爭議,也只是他弟兄間的爭議,和外人無關。

    2. 魏國有多大呢?只冀州一個州多一點。這個是他的,他完全可以在這塊地盤上生活的象皇帝一樣。

    3. 曹操生前擔任的丞相一職,是朝廷的,也就是公家的職務。公家的“丞相”一職並不存在繼承權,曹操死了,這個職務就和曹操、曹丕都沒有關係了。

    4.當然,曹丕也可以透過競爭上崗擔任丞相,曹丕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中郎將,肯定是有落選的風險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一死,漢獻帝就準備廢除丞相制。如果丞相被廢除了,曹丕就沒有辦法象他父親那樣得到北方的另外8個州。

    5.因此,曹丕就要搶先把漢獻帝廢除!施用技術手段逼迫漢獻帝把大漢江山的所有權全部轉讓給他,叫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這在“程式”上就畢竟還是合法得到的。

    6.朝廷官員中,為曹家效力的是多數,為漢獻帝效力的是少數。曹丕如果當皇帝,受益的將是多數派。 這樣,曹丕的所得:賬單上可得全國13州。實際上可得北方9州。假如北方有人不答應,發生分裂叛亂,曹丕有條件鎮壓。少說可以得到四五個州,怎麼都比只得1個冀州強。 即使冒著北方發生分裂叛亂的風險,也要稱帝。這樣做,最小收益是大於1個州。否則,他只能繼承老爹的固定遺產,最大收益只是1個州。

    所以,曹丕稱帝,還是因為利大於弊。 還好,曹丕篡位,並沒有引起較大的動盪,他成功得到了整個北方9州,實現了最好預期。說明還是有民心的。 曹丕上臺後,很重視文教,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和當時的局面是吻合的。儘管他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時間,不怎麼出彩,但這確實是正招,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棋:發展自己的實力,等待孫劉兩家鬥。其實呢,曹操讓他接班,就已經為他鋪好了路。 當不當皇帝,都不是為了虛名,而是為了需要。

  • 5 # 小虔科技

    曹丕的背景繼位的大背景是曹操去世了。於外來說曹操的死,對於劉備和孫權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討伐魏國的機會,特別是劉備。對內來說,曹操的死了,而年輕的曹丕如果繼續繼承曹操的爵位根本安撫不了那些老臣的心。那些夏侯惇張遼徐晃等哪一個不是跟隨曹操征戰天下多年的悍將,繼承王位的話基本上的官位都沒有什麼變動。

    反之如果繼位的話,那就不一樣了。曹丕能力不如曹操,只能稱帝凝聚人心,提高統御力。這點好理解,正常國家,御駕親征,國之象徵,會士氣暴膨。勸進大家有功且集體撿了升級箱。這個其實和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前把李勣貶官是一樣的道理。《舊唐書》:“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只不過,李世民是貶,而曹丕是升,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仔褲到底該不該洗,養牛到底是時尚還是不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