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史料
-
2 # 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生
布票國家每年發吧,至於糧票,找關係弄一二張並不難;但那時因農民多半被困在田地裡,很少出門,所以用得少,並且外出到什麼地方,不一定每次吃飯都需要糧票。
-
3 # 王祖蔭1
農民分種糧的和非種糧的。種糧的自留口糧,沒糧票。非種糧的要發糧票。布票要發,但標準比居民低。不許自已殺豬,農戶交豬後發肉票。計劃經濟把你管得死死的。
-
4 # 高粱紅了的秋天
我家曾經是純農戶,那時候有需求的只是大米,其它的物品也沒錢買不起。
那六七十年代的農民,怎麼得到糧票、布票?
布票就不用說了,每年都要發個十七八尺的布票,照我們那樣貧困的家庭都用不完,買不起那麼多。
至於糧票,對於純農戶來說,想都甭想,你沒辦法得到。
-
5 # 種地釀酒愛喝酒的酒鬼
農民,布票是小孩出生後由大隊出出生證明,到公社供銷社辦公室去領,大人由大隊分配,這事我在讀初中時幫人領過一次才知道的。糧票,米票要拿糧食到糧所去換,上學,去工廠當工人都要轉糧的,以糧票為準,不然你上街要吃飯有錢也買不到的,我就知道這麼多了。
-
6 # 荊山一狼2
正常情況下農民不能獲得糧票,確有必須時憑相關證明,將自家糧食按照細糧七成粗糧三成的比例,平價賣給糧站,換取普通糧票。如果需要換取全國糧票,每三十斤糧票還要平價銷售三兩食油,因為全國糧票每三十斤可以附帶供應三兩食油。看起來不難,關鍵是那個“必要”的證明特別難開。按照規定,“必要”一般指長期外出務工的、國家安排的求學的,長年需要住院治療的,除此以外,即便有糧食也不能換取糧票,當然出門也就無飯可吃,你自然就不敢亂跑。
-
7 # 老孫頭155499893
布票沒見過,我85年上高中,先去糧所交糧食,拿著糧條到學校換成糧票。據我說知,農民用不著糧票,大中專學生國家發放,市民可以用錢換糧票。
-
8 # 雲中一擊
農民的購物票要少一些,而城市居民要多點,比如肉票和菜油票,農民就沒有。
農民的肉和油,都得靠自己生產,所以政府不供應。
布票加鈔票才能買布料,當時成衣很少,主要是買布料回來,再找裁縫製作,很麻煩,而且款式老舊,色調單一。
農村的票證,還是透過農村的政權組織,由公社到大隊再到生產隊去完成發放。
而城市則是透過機關單位和街道發放。
我記得很早,母親就給我們幾個小孩買了當時最時髦的尼龍襪子,穿了兩年吧,壞了兩個洞,就買那種專門補尼龍襪子的膠水,把它補好再穿。
衣服破爛了,都不會隨便扔掉的,縫縫補補,然後,哥哥姐姐的,傳給弟弟妹妹穿。
那時候的日子真是難熬啊,要啥沒啥。光有錢買不回東西,光有票沒有錢也買不來東西。
-
9 # 使用者誠德
我記得計劃經濟時,農民除少量的布票外,其它的副食票肉票好像農民沒有。
農村娶媳婦嫁女兒要送禮品,像糕點等副食品類的,只有到城裡的親戚要點或找熟人借點或換點票證。
那時的市面上全都是國營飯店和集體飯店,到這些飯店去吃飯通通的都要糧票,那時候沒有一傢俬人飯店,也就是有錢無票就不賣給你就吃不到飯。
孩子在外上學的或在外工作的或走遠方親戚的,要出遠門的必須要解決三件事: 吃、住、行。要三備:糧票、錢、證明,(到公社開出遠門的證明)。
去換糧票,背上糧食和菜油拿上公社的證明,到糧站去兌換等量的全國通用糧票 (換地方糧票就不交菜油了,地方糧票不含油)。
-
10 # 百花爭春豔滿園
六七十年代的農民,除了糧票沒有份外,其它票證都有份,按人口統一分配。
那麼糧票為什麼就沒有農民的份呢,因為農民的糧食是自己種的,由生產隊統一分配給各家各戶。也就是說,農民吃的是生產隊分的糧食,不需要糧票,所以糧票跟農民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糧票是給誰用的呢,是給非農業戶口的人用的,也就是吃國家供應糧的人用的,一斤糧票扺一斤大米或乾麵數,要拿到米或乾麵還必須向糧店付米一角貳分,乾麵一角肆分的錢。
六七十年代早期,農民外出都是自帶糧食,在農村的跟人家借個鍋燒一頓飯吃,或把糧食給人家。到單位辦事,直接將糧食稱給食堂,一斤米再給貮分錢加工費,吃菜拿錢買。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隨著中國糧食供應的充足,糧票在黑市上也能買到了。黑市上的糧票又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吃定量供應的人家糧食吃不了,多餘的就到糧店換成糧票,回來賣給票販子,票販子再到黑市上倒賣。黑市糧票最高賣到三角多錢一斤,當然了這是一種違法行為,政府是嚴厲打擊的,這種行為就是當時的投機倒把行為,是違法的。
到了八十年代,雖然糧票還在用,但在飯店或食堂吃飯,沒有糧票也能吃到了,半斤飯收你貳角錢,半斤飯用不了半斤米,他們也有得賺,直到後來的糧票淡出糧食市場。
-
11 # 春風拂面zh
六、七十年代雖然許多東西都要票證,但農民大多數票證是沒有的,包括糧票,只有少許布票。那農民真需要糧票了怎麼辦,一靠借,二靠親戚互相支援,如果出遠門了去大隊開個證明,然後背糧食去糧站換點兒糧票
-
12 # 小苗樂在旅途
那個年代是人民公社體制,公社之下是大隊,大隊之下是村小組(有些大隊管2個村或更多的村)和生產隊,生產隊以下又有組,如第一生產隊第二組,簡稱一(2)組。這些生產隊或組,就是具體發放糧票、布票、肉票等票證的。不過,農民好象是沒有糧票發的,是由生產隊分配穀物的。
-
13 # 沉著西柚XW
六七糧食開始放開了,那時到浙江湖州有儀價糧了,不帶糧票到飯店也吃到飯了,少微高一點,我們江蘇常州地區農民每年平均也五佰多斤口糧了(稻穀),到七十年代初糧票逃汰了。
-
14 # xuzhongsen
農民只有布票,與城市人一樣。糧票,肉票,油票,煤球票,只有城市人才有。農民到年底有殺豬的大家分,擔付錢的,油生產隊分一點,煤要上山拉,過冬用,平時燒火做飯,繞莊稼杆,樹葉。今天仍有農民燒柴禾。
-
15 # 智愚老翁
這個問題問得不對,農民是沒有糧票可以領取,只有非農業人口有糧票可以發。糧票的種類很多,有的糧票是固定在購糧卡上,必須到指定的糧站去購買糧食,只有流動糧票可以到指定的範圍內可以使用,分為縣內,市內,省內,全國幾種流動糧票,農民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經過有關部門審批同意,憑證明把自已的毛糧賣給糧食收購部門,再發給等量的糧票,或全國流動糧票,或省內流動糧票。其它途徑只能用金錢到黑市去購買糧票,農民要想得到糧票只有此二條途徑。
布票不是生產隊發放的,生產隊會計只能把新出生的人口上報到生產大隊會處,(現在的行政村)登記上報鎮戶籍管理處。發放布票是由縣府有關部門根據省政府規定發放每人定量,大人和小孩是同等量布票。在浙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每人每年發放三尺二寸布票,發放時由當地供銷社人員,公社幹部,大隊會計會同上列人員持戶口人數表格,按表格裡規定人口數,由每家戶主持本人圖章蓋章領取,沒有私人圖章是無法領到布票。那時的布票很寶貴因為量很少,年輕人談婚論愛,在彩禮中必須要送幾對女人做衣服布為彩禮,每對布能夠做一套衣服,包括衣服和褲子。一般是四至六對布就是彩禮,一對布至少要用十二尺布票去供銷社購買布料。家庭人口少的,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只能在親戚中借布票,如果經濟條件好可以去黑市市場購買布票再到供銷社買布料。那些出賣布票的人都是家庭生活困難的人,沒有錢置辦新衣服,把布票在黑市市場賣掉補貼家用,布票只能是政府有權力發放。生產隊只能是種植棉花的區域有權力分配每人一斤皮棉地方,自已紡紗識布解決穿衣問題。
-
16 # 梨元居士
六十年代沒糧票,只有糧本,到了七十年代才有各種票椐,糧本也還使用,到85年各種票椐就退出歷史舞臺了。農民分糧油,沒有省及全國通用糧票,全國糧票含食用油。農民想得到全國通用糧票只有到黑市上去買。我單位用不用的布票折起來做了信封,我有不少,幾次搬家也不知扔那裡去了。
-
17 # 趙崇鬥
布票全民按戶口分到家,糧票工人幹部和市民有糧本,需要糧票帶上糧本用糧食指標折算糧票,出省換全國糧票。農民需要糧票,把自家糧食賣給糧站,給你糧票。
-
18 # 鄉村小老頭3
六七十年代的農民如果要得到糧票是很費勁的,那個年代的農村人外出多數都是自帶乾糧,實在需要到飯店就餐必須用糧票,要到大隊會計那裡開介紹信,再到公社糧食所批准,得到批准額度了再把皮糧賣給糧庫摺合成成糧,通常是乾糧食一斤給七兩——八兩地方糧票,那時候每個省發行的糧票統稱為地方糧票,使用範圍只限於本省,還有一種糧票叫全國糧票在全國通用,一般人很難得到,因為全國糧票裡還含有油票,好像是十斤全國糧票去糧店買糧還給二兩油。獲得地方糧票的途徑還有一個簡便方法,就是和吃商品糧的人家兌換,吃商品糧的人家從糧食供應證供應額度內換取糧票,農民用和糧庫換糧票的標準兌換再返給農民賣糧錢。
在計劃經濟年代不論城鄉每家都有一個【商品供應證】,購買日用品都是憑證購買,商品供應證上紀錄持證人家庭人口數,購買一次商店做一次紀錄,商品供應證只在一定區域內有效,出了這個區域沒法使用,以鄉村供銷社為例,甲分銷店的商品供應證到乙分銷店購買商品不賣給你,但是到公社供銷總社可以買到。
農民領布票由大隊會計統計全大隊人口上報到公社稽核,再把稽核後的人口數轉給公社的供銷社,供銷社上報縣商業局,商業局按人口下發布票的公社供銷社,供銷社再下發布票到下轄的分銷店,分銷店再分發給本店供應的幾個大隊,大隊會計分發給各小隊會計,小隊會計分發給農戶。
在那個年代農村日用品從火柴、煤油、肥皂、縫衣針到腳踏車手錶縫紉機,沒有票證有錢也買不到。
-
19 # 轉折xh
在農村,布票,棉花票是上級按人頭分,每人每年若干。
買其它東西,上級給每戶發個“購買本”,每人每月二兩豆油。平常捨不得吃多少,做個小布球蘸點油擦擦鍋底,以防菜粘鍋底。還得攢著過年節時用。
白糖,好一點的香菸,香皂等,是每到了某節日或過年,上邊總社來貨,每家可憑“購買本”買一份。
說到糧票,與農民就沒關係了。你實在要用,託人花高價買點。或有大隊介紹信到有關部門買點。
-
20 # 七哥104486841
我雖然不是農村戶口,在城市生活那些年(最艱難是60---63年,64年後就好轉了)雖然吃不飽,副食品少,但多少總有得供應。我所見的周圍農村,現在說還是最好的“城中村”就一個慘字。以後什麼時候有無布票發不知道,但糧油副食等等所有票就別想了。人民公社全吃大鍋飯,最困難那年是以菜,帶皮穀子為曰常口糧,且有限量。遠鄉農村怕更差。國家主席劉少奇,彭總都有過調查報告。那時連毛主席都帶頭“三年不吃肉”。1964年以後困境逐步解除,城市裡家家平時有紅燒肉可做了,農村生活也得以改善。這是我親身經歷。那些撰文80年代還捱餓純粹胡說。
回覆列表
農民取得的糧票和布票是兩個不同的途徑。
首先說糧票,計劃經濟時期的糧票一般由糧食主管部門分發。非農業定居人口的糧食供應由指定糧站定額憑糧本供應購買;出差或探親須憑介紹信、本人的供應的定額糧去糧站換取所需糧票。農民在計劃經濟時期每年的生活口糧由國家有關部門核定,由生產隊按時秤取;如果本地糧食不能自給,憑糧本到糧站購買。農民需要外出用到糧票的時候,也得憑介紹信,將所需糧票的同等數額的口糧交到糧站,換取糧票。
糧票分全國、省、市、縣等糧票,甚至還有人民公社的糧票;還有軍用糧票等不同用途糧票。
布票一般由商業部門按人頭定量發給,也有少量由供銷合作社發給獎勵布票。
其實,計劃經濟時期的糧、布票的供應辦法還是比較複雜的,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