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爺說車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可以從不同角度探討。我的觀點是,皇帝本人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民族與文化。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雖然還處於德川家族所掌控的閉關鎖國時代,但人們的思想意識,並非完全愚昧無知。眾所周知,日本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中國為師,但是,自從荷蘭商人來到日本之後,他們發現西方文化更為先進,於是轉為盛行蘭學,就是向荷蘭學習的意思——這一切都發生在明治維新之前。

    今天大阪市中心的澱屋橋附近,很好地保留著一處古蹟(下圖),它叫適塾,是個私人學校,由一位叫緒方洪庵的人,在1826年開辦的(中國道光年間)。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就已經由荷蘭人帶入日本。

    再說個故事。日本南端有個鹿兒島市,在歷史上,這一帶叫薩摩藩,藩主是島津氏。1862年,藩主前往江戶(今東京)參見德川幕府將軍,半路遇到4個英國商人。按理說,普通人遇到藩主隊伍,必須迴避,可歐洲人在亞洲人面前強烈的優越感,導致4個英華人不肯禮讓。僵持中,有個英華人的馬受驚衝入藩主的衛隊,武士們立即拔刀,4個英華人中的3個男人,1死2傷。剛剛在北京圓明園放了一把火的英華人,在一個彈丸島國受此大辱,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先是跟德川幕府談判,索要10萬英鎊賠償,然後派艦隊南下到鹿兒島,要求藩主再賠償2.5萬英鎊,以及懲處兇犯。藩主用85門大炮射出的炮彈,回答了英華人的要求。炮戰最終以英國艦隊撤退告終,英方死傷63人,日方死傷16人。日本取得了勝利。

      令人驚訝的是,1個多月後,薩摩藩藩主派人前往橫濱,向英華人道歉,並送上2.5萬英鎊的賠償。原來,藩主發現,他的勝利其實是靠突然襲擊、英方猝不及防實現的,如果平等對打,根本打不過英國。在先進的科學技術面前,藩主決定停止“攘夷”政策,轉為向西方學習。有道是不打不相識。薩摩藩從此與英國成了朋友——透過這次交戰,英華人也領教了薩摩藩武士的膽識。沒多久,薩摩藩向英國派出了留學生,這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並從英國引進了先進的紡織廠。幾年之後,薩摩藩的現代化水平,位居日本第一。憑著這個實力,他們推翻了德川幕府,將權利還給天皇,並倡導了明治維新。

    今天如果您到鹿兒島,能看到許多紀念明治維新的建築物。因為,整個明治維新,鹿兒島起到了很大作用,將鹿兒島稱為維新的“故鄉”,並不誇張——以推翻幕府聞名的西鄉隆盛、以銳意改革而著稱的大久保利通、以痛擊俄國海軍獲得“軍神”美譽的東鄉平八郎,都是鹿兒島人。

    其實,薩摩藩人的腦筋開明、善於學習,早就存在了。當咱們處於明朝時,葡萄牙人就來到了鹿兒島附近的種子島,讓日本人第一次見到了火藥槍炮的威力。據說,當時有人花重金買下槍炮,仔細研究,並加以模仿。1840年,鴉片戰爭的事傳到日本,薩摩藩藩主認識到自身的落後,立即成立了研究、製造機構,用於發展西洋火炮和火藥,20年後,這項工作獲得了回報:炮擊英國艦隊。

    回到戊戌變法上,雖然變法本身失敗了,但慈禧太后在庚子國變之後的政治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可最終,直到清朝終結,中國也沒有多少實質性的進步。原因何在,李鴻章那句“裱糊匠”似乎就是答案。  

    相比之下,我覺得咱們虛心學習的精神有些不夠。

    咱們每當簽約、賠償之後,總把委屈、受欺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總結經驗放在第一位。所以,歷經那麼多坎坷,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人愛用一種居高臨下的蔑視感與優越感,看待別的國家,總認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別人不值得咱們學習。在這種高傲心態的驅使下,即使學習,也僅僅是學了個皮毛,圖個外表光鮮。到頭來自然還是被人欺負——這不,清朝終結後20年不到,日本就又挑事兒了。

  • 2 # 史不知味
    時代背景

    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戊戌變法則發生於1898年,兩者時間相隔30年,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68年的日本雖然也受到歐美滲透勢力的侵蝕,可是並不嚴重。1898年的中國,經過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戰爭以後,清政府風雨飄搖。如果將戊戌變法推到與明治維新相同的時代,由咸豐來主導這場變法的話,成就肯定高於明治,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咸豐更沒這種眼見和魄力,咸豐和他爹道光皆是廢物。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程度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西方諸國連中國也敢覬覦,又怎麼可能會放過日本?西方諸國也是想方設法想要進入日本牟取利益。同時,當時的日本因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商人對於政治利益的謀求也逐漸高漲,這也是中國古代王朝抑制商業發展、貶低商人社會與政治地位的根本原因,商人發展起來後很容易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這是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中國自洋務運動開始,也產生了大批實業家,事實上光緒如果是真心要變法的話,首先應該拉攏的是這批實業家,可是光緒並沒有。

    日本天皇在明治天皇以前,幾乎是擺在香案上供奉的雕像,並沒有實權,這也許是日本天皇能夠自古延續至今的原因吧,你不爭權,我不動你。光緒當時的情形也是如此,咸豐只有同治這麼個兒子,同治又沒留後,同治死後慈禧只好從愛新覺羅氏同宗選個皇位繼承人,光緒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當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不幸的是卻只是個傀儡。

    政治背景

    明治維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獲得了日本絕大部分勢力的支援,他們因為謀求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與傳統貴族——幕府統治者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為求師出有名,他們以還政天皇為名義推翻了幕府,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當然明治也不簡單,明明是君主立憲制,卻讓他玩成了君主專制。明治維新既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日本中下階層的利益需求,成功是必然的。

    光緒的戊戌變法失敗也是必然的,光緒同意變法的目的並不單純,光緒其實對權力是極為渴望的,但是皇權卻在慈禧手上,這讓他既恨又無奈。當康梁這倆貨在光緒面前吹噓完後,光緒經過深思,覺得這是個機會——奪回皇權的機會,光緒只是將變法當成他奪回皇權的工具,而不是為了變法強國。同時,戊戌變法觸碰了清政府守舊勢力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慈禧的利益,所以變法開始後,便遭到了守舊勢力的反撲。光緒作為名義上的皇帝,根本沒有實權,他也沒人可以依靠,康梁這兩個忽悠貨在槍炮面前也老老實實閉嘴了,然後灰溜溜跑了。好在還有戊戌六君子為戊戌變法喊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既沒有皇權的強勢支撐,又沒有國內勢力的支援,戊戌變法註定不可能成功。

  • 3 # 司徒伯雷

    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回答原因說是民族和文化因素的答案都是扯淡,這是最老套的文化決定論、種族決定論,根本沒有道理,不值一駁。

    中日兩國變法的結果大不相同,有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但歸結起來就兩大原因:1.改革主導派是否掌握政治實權;2.國際勢力對改革是否支援。

    先說第一點,日本明治維新建立在倒幕運動的基礎之上,倒幕派透過倒幕運動取得了日本的政治權力:簡單來說,19世紀六十年代,改革派在日本崛起,以高杉晉作為代表的改革派人士掌握了長州藩政權,隨後借用天皇名義發起倒幕戰爭。1868年1月2日,倒幕派軍隊與幕府軍隊在京都附近發生激戰(鳥羽、伏見之戰),德川慶喜的幕府軍大敗,1868年5月3日,德川慶喜被迫交出江戶城(東京),隨後倒幕派軍隊平定了東北地區叛亂諸藩,並與1869年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稜郭,統一日本全境。

    這是一場鐵和血的革命,絕非請客吃飯那麼簡單,透過戰爭,改革派取得政治上的絕對優勢,此後開展維新變法就沒有太大阻力了。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西鄉隆盛代表的舊薩摩藩士族徹底戰敗,阻礙日本改革變法最後阻力消失。

    相比之下,戊戌變法完全沒有這樣的政治基礎:其一,慈禧是當時中國政治的真正掌舵人,雖然退居幕後,但權力還是由她掌握,地方實力派也只聽從她的號令;其二,清政府的地方實權人士對改革持觀望態度,對光緒的政令也是虛與委蛇(這是政治的精髓,絕對不會有人先表態)。

    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清朝根本沒有政治基礎,僅憑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去推行,根本不能成功。相比之下,日本人變法的後盾是戰爭和武力,反對的人已經被消滅了。

    第二點,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戊戌變法也不利。日本變法前,本質是個小國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有限,日本的倒幕運動是要開啟日本市場,向西方學習,這也受到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支援。相比之下,清朝的變法圖強,並不符合列強的願望,一個分裂衰弱的中國,顯然比統一強大的中國要好。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但是,靠一兩個人流血就想變法成功,也是不現實的,當時的中國,必須經過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徹底消滅地主階級,才有可能取得改革變法的成功,但顯然,戊戌變法的領導者並無這樣的覺悟和能力。

    最後,華人的反思足夠多了,學習能力也很強,我們完全沒必要以此妄自菲薄,自怨自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邊玩邊學,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