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會說話晚,問題很有可能出在家長身上!
教寶寶說話的禁忌
你犯了幾個?
和孩子說
抽象、籠統、含糊不清的詞
媽媽氣沖沖的質問孩子:“不是跟你說了嗎,要愛護玩具”。兒子瞪著大眼睛無辜的問媽媽:“什麼是愛護”。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跟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會特別生氣,但這真的冤枉孩子了,是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語言能力。
籠統、抽象的詞語會給低齡寶寶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跟寶寶說話,應該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比如:“不能摔玩具”,這樣才能讓寶寶聽懂。
用“連珠炮”似的語言命令孩子
結果是,寶寶只聽到了最後一句“過來吃飯”,顛顛兒的爬上椅子準備吃飯。
對低齡寶Bora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資訊是有困難的。
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令,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記憶的範疇,影響孩子的執行力。
和孩子說反話,或話中有話
第二天,寶寶喝奶,故意把奶倒在桌子上,興奮的叫媽媽來看,說:“媽媽,我幹了好事”。
媽媽氣憤的質問:“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別把食物弄到桌子上”,寶寶認真的想了想說:“不知道(多少次)”……
“瞧你乾的好事兒”,是很多父母埋怨孩子的常用語,意思是“這不是件好事”,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說“好”就是好,好事我就應該做,所以才有了後面讓父母哭笑不得的做法。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是很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意思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是在問我,說過多少次了”,但自己真的不知道這是媽媽第幾次說。
與此類似的還有:“你再打我試試(寶寶愛打人,媽媽表達的是再打人會受到懲罰)”,但寶寶真的會“試試就試試”。
聽起來可笑,卻都是父母跟孩子說話常犯的錯,結果只有一個,孩子根本聽不懂,更別提教育意義了。
盲目糾正孩子語言中的錯誤
但凡寶寶說錯話,媽媽一定第一時間上前糾正:“不對,不是狗狗喵喵叫,是狗狗汪汪叫,記住了嗎,重新說一遍”。
寶寶最常聽到媽媽說的話就是“不對!”慢慢的,他越來越不愛說話,著急的時候說話會結巴。
媽媽就更急於糾正了,生怕孩子落下結巴的毛病,甚至是孩子一結巴,就打嘴,讓他想好了再說。孩子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寶寶在學話的過程中,難免會出錯。粗暴的糾正或盲目的阻止,只會讓孩子對說話感到恐懼和不自信。
與其糾正孩子的錯誤,不如示範性的給孩子說一遍對的,不去指責孩子哪裡說錯了,而是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孩子的意思。
比如孩子說“我要拉尿尿”,不要糾正他應該說“我要拉粑粑”,而是說:“寶貝,你是想要拉粑粑嗎?”。
孩子結巴,父母可以用慢一點的語速,再說一遍孩子的話,慢慢的孩子就會自我矯正過來。
因好玩兒
而模仿孩子的“童語”
模仿孩子說的聽起來萌萌又可愛的語言時間長了,會發現如果不是下意識的說正確,自己都會很難改過來這樣的說話方式。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
比如把“吃”說成“七”,把“老虎”說成“惱虎”,“香蕉”說成“香叼”等等。
這是因為寶寶發音器官的發育不夠完善,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等造成。
如果父母因為好玩就模仿孩子的發音,寶寶就會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連媽媽都跟自己說的一樣,這就很難改了。
和2歲以後的寶寶用疊詞說話
在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寶寶會用疊詞來表達。為了和寶寶更好的交流,父母也喜歡用疊詞,比如“吃飯飯”“睡覺覺”。
2歲以前,這樣和寶寶對話尚可,但2歲以後,寶寶會逐漸發展到更高階的語言能力階段。
面對不同語言發展階段的孩子,如果父母還是沿用之前的說話方式,喜歡用疊詞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過度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寶寶會說話晚,問題很有可能出在家長身上!
教寶寶說話的禁忌
你犯了幾個?
1和孩子說
抽象、籠統、含糊不清的詞
媽媽氣沖沖的質問孩子:“不是跟你說了嗎,要愛護玩具”。兒子瞪著大眼睛無辜的問媽媽:“什麼是愛護”。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跟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會特別生氣,但這真的冤枉孩子了,是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語言能力。
籠統、抽象的詞語會給低齡寶寶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跟寶寶說話,應該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比如:“不能摔玩具”,這樣才能讓寶寶聽懂。
2用“連珠炮”似的語言命令孩子
結果是,寶寶只聽到了最後一句“過來吃飯”,顛顛兒的爬上椅子準備吃飯。
對低齡寶Bora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資訊是有困難的。
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令,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記憶的範疇,影響孩子的執行力。
3和孩子說反話,或話中有話
第二天,寶寶喝奶,故意把奶倒在桌子上,興奮的叫媽媽來看,說:“媽媽,我幹了好事”。
媽媽氣憤的質問:“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別把食物弄到桌子上”,寶寶認真的想了想說:“不知道(多少次)”……
“瞧你乾的好事兒”,是很多父母埋怨孩子的常用語,意思是“這不是件好事”,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說“好”就是好,好事我就應該做,所以才有了後面讓父母哭笑不得的做法。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是很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意思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媽媽是在問我,說過多少次了”,但自己真的不知道這是媽媽第幾次說。
與此類似的還有:“你再打我試試(寶寶愛打人,媽媽表達的是再打人會受到懲罰)”,但寶寶真的會“試試就試試”。
聽起來可笑,卻都是父母跟孩子說話常犯的錯,結果只有一個,孩子根本聽不懂,更別提教育意義了。
4盲目糾正孩子語言中的錯誤
但凡寶寶說錯話,媽媽一定第一時間上前糾正:“不對,不是狗狗喵喵叫,是狗狗汪汪叫,記住了嗎,重新說一遍”。
寶寶最常聽到媽媽說的話就是“不對!”慢慢的,他越來越不愛說話,著急的時候說話會結巴。
媽媽就更急於糾正了,生怕孩子落下結巴的毛病,甚至是孩子一結巴,就打嘴,讓他想好了再說。孩子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寶寶在學話的過程中,難免會出錯。粗暴的糾正或盲目的阻止,只會讓孩子對說話感到恐懼和不自信。
與其糾正孩子的錯誤,不如示範性的給孩子說一遍對的,不去指責孩子哪裡說錯了,而是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孩子的意思。
比如孩子說“我要拉尿尿”,不要糾正他應該說“我要拉粑粑”,而是說:“寶貝,你是想要拉粑粑嗎?”。
孩子結巴,父母可以用慢一點的語速,再說一遍孩子的話,慢慢的孩子就會自我矯正過來。
5因好玩兒
而模仿孩子的“童語”
模仿孩子說的聽起來萌萌又可愛的語言時間長了,會發現如果不是下意識的說正確,自己都會很難改過來這樣的說話方式。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
比如把“吃”說成“七”,把“老虎”說成“惱虎”,“香蕉”說成“香叼”等等。
這是因為寶寶發音器官的發育不夠完善,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等造成。
如果父母因為好玩就模仿孩子的發音,寶寶就會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連媽媽都跟自己說的一樣,這就很難改了。
6和2歲以後的寶寶用疊詞說話
在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寶寶會用疊詞來表達。為了和寶寶更好的交流,父母也喜歡用疊詞,比如“吃飯飯”“睡覺覺”。
2歲以前,這樣和寶寶對話尚可,但2歲以後,寶寶會逐漸發展到更高階的語言能力階段。
面對不同語言發展階段的孩子,如果父母還是沿用之前的說話方式,喜歡用疊詞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過度到說完整話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