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常見的石斑魚有以下品種:
1.珍珠龍膽(虎龍斑)
珍珠龍膽又稱龍虎斑或珍珠斑,為肉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厚實,富有彈性,無肌間刺,味道鮮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龍躉更好吃。該魚最適水溫24-30℃,因其雜交優勢,遺傳繼承了老虎斑抗異性強和龍膽生長速度快的優點,可在池塘、網箱、工廠化等模式養殖,是目前國內人工育苗和養殖量最大的石斑魚品種,約佔石斑魚產量的70%左右。
2.青斑(斜帶石斑)
斜帶石斑又稱點帶石斑,與馬拉巴石斑的色澤和外形相似,常被混為同一種魚,因其體色都呈青褐色俗稱青斑。兩者區別之處是前者斑點為紅色,後者斑點為黑色,在臺灣養殖界斜帶石斑稱為紅點青斑,馬拉巴石斑稱為黑點青斑。只要水溫等生態條件適宜,斜帶石斑一年四季均能產卵,而馬拉巴石斑產卵期較短,因此近年斜帶石斑已取代馬拉巴石斑成為福建和臺灣最主要養殖品種。
3.老虎斑(棕點石斑)
4.龍膽(鞍帶石斑)
鞍帶石斑俗稱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據史料記載,目前發現最大的龍膽2.7m長,600kg重,在澳洲昆士蘭,鞍帶石斑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5.東星斑(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及黃色等,體形比一般石斑魚瘦長,頭部細小。身體及頭部自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及奇鰭佈滿細小藍點。胸鰭紅色,尾鰭後緣有不明顯深色帶。其顏色鮮豔,藍色的眼睛中有烏黑的瞳仁,身上的幼細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故俗稱“星斑”,“東”因它產自南海東部的東沙群島。
東星斑肉質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其適宜生長水溫為22-29℃。
6.老鼠斑(駝背鱸)
老鼠斑體長最大可達1750px,重量大約3.5kg。幼魚體型優美,色彩靚麗,可作為觀賞魚。長成後味道鮮美,是售價最高的石斑魚,有“斑中之皇”的美譽。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1-30℃,自魚卵孵化至長到500g上市約需2年時間。
7.紅斑(赤點石斑)
赤點石斑體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頭和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較淺。其體側無縱帶和橫帶,頭部及體表密佈橙紅色斑點;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各鰭棕褐色無顯著斑點。尾鰭圓形,上半部黃色,下半部褐色。
8.油斑(雲紋石斑)
雲紋石斑體呈淺褐色或棕色,身上佈滿了雲狀的白色斑紋,標準體長為體高2.6-3.0倍。體側有6條蟒蛇狀暗棕色斜橫帶,第一與第二條斜向頭部;其餘各條橫帶均自背部伸向腹緣,並於腹部下方分叉;橫帶內具有淡色斑,體側和各鰭上皆無斑點。尾鰭圓形,頭部於眼下方具有3條暗色細紋。
9.假油斑(褐石斑)
褐石斑頭部及體側呈灰褐色,體側橫帶及斑塊常不明顯,僅有淡灰色小點呈線狀或斑駁狀散佈,臀鰭下緣和尾鰭下角具有白色裙邊。幼魚淡黃褐色,體側具有6條不規則的暗棕色橫帶,橫帶中另分佈淡色斑塊。
10.土斑(青石斑)
青石斑常被誤認為是青斑,而將兩者混為一談。青石斑俗稱土斑,體背棕褐色,腹側淺褐色,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頭部及體側下半部散佈著橘黃色斑點,其餘部位分佈灰白色小點。體側有5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1和2條緊相鄰,第3和4條位於背鰭與臀鰭之間,第5條位於尾柄上。各鰭均為灰褐色,背鰭和臀鰭邊緣及尾鰭後緣有明顯黃邊。
11.杉斑(清水石斑)
“杉”是香港漁民對珊瑚的俗稱,杉斑即珊瑚中的石斑。清水石斑俗稱杉斑,其外形和顏色及身上花紋與老虎斑非常相似,一般很難分辨。主要區別,杉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左右對稱,老虎斑的一對眼睛則位於頭頂。另外,杉斑體型較小,最大6-7斤,而老虎斑可以長到40多斤。
杉斑喜歡水清的環境,適宜水溫23-29℃。每年兩次從珊瑚礁不同區域遊至某一個固定地點集結,成千上萬的魚群進行集體交配非常壯觀,猶如鮭魚溯河洄游產卵繁殖傳宗接代。
12.金錢斑(藍身大斑石斑)
藍身大斑石斑標準體長為體高2.9-3.5倍,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身上分佈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則的窄紋。各鰭也具有黑褐色的斑紋,偶鰭上斑紋比奇鰭上的小。幼魚特徵與成魚相似,但體色較淡。
金錢斑為大型石斑魚,已捕獲記錄2m長,180kg重。其性情溫和不怕人,在世界著名的澳洲大堡礁是潛水員的寵兒。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2-30℃,150px魚苗養殖一年可長至1.5kg,極具發展潛力。
13.花頭梅(玳瑁石斑)
玳瑁石斑呈黃棕色,各鰭灰白色;全身密佈如玳瑁般不規則的六角形或圓形深棕色龜裂斑紋,斑點紅棕色或黑色。灰白色間隔區狹窄形成網狀圖案,腹部的斑點獨立且邊緣分散;胸部有兩條深棕色帶,於胸鰭的基底下方融合,在腹側形成一塊灰白色區域。臀鰭和尾鰭的邊緣與腹鰭的前沿有白色線狀條紋及較寬的黑色帶;胸鰭顏色較暗,帶有深色不明顯的斑點,花頭梅適宜水溫23-29℃。
14.芝麻斑(布氏石斑)
布氏石斑頭部及體側由淡褐色、紅褐色或紫灰色組成,其上密集佈滿瞭如芝麻般的橘紅色、金黃色或黃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方也具有斑點,尾鰭下方則呈暗色。胸鰭上有小黑點,尾鰭的邊緣有鮮明的白邊。幼魚有7條不明顯的暗帶,前2條在頸部,最後1條在尾柄上,芝麻斑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4-30℃。
15.泰星斑(斑鰓棘鱸)
斑鰓棘鱸早期由泰國進口,即來自泰國的星斑,故得名泰星斑。其外形與東星斑相似,但身上斑點明顯大於後者;頭部和鰓蓋處甚至有長條型斑點易區分。
泰星斑頭部和身體及奇鰭呈紅色、橘紅色或棕色至灰綠色,佈滿藍色黑邊圓點;頭部有少量斑點,後半身和鰭上的斑點較細,顯正圓形且更多;頭和魚體腹部沒有藍色斑點,胸鰭底部和腋處有一個藍點;腹鰭上沒有藍點,鰭膜深褐色至黑色;尾鰭後緣白色,接近後緣處有黑色縱帶,泰星斑適宜水溫25-32℃。
16.七帶斑(七帶石斑)
七帶斑呈淺褐至灰褐色,體側具有7~8條褐色橫帶;頭部第1條色較淺不明顯,一般只看到7條,其中第6帶分成2條,因此也可視為8條橫帶。體側褐色橫帶具有不規則的白色斑紋,並與白色橫帶相間排列;各橫帶不分叉,白色橫帶共7~9條。各鰭深褐色,邊緣白色,在燈光下反射出淺藍色光澤;背鰭鰭棘部褐色和白色橫帶相間,鰭條部具有由白色橫帶延伸而成的3個白斑。七帶斑生存水溫範圍9-34℃,適宜生長水溫11-30℃。 七帶石斑主要分佈在日本、南韓、中國的黃海和東海沿岸淺水區域,是石斑魚在黃海唯一分佈的品種,能夠耐受7~8℃的低溫,又稱為“冷水石斑”。
17.黑石斑(條紋鋸鮨)
條紋鋸鮨周身排列整齊的櫛鱗,體表呈菸灰色、褐色或藍黑色,面板上有顯著的菱形白色斑點。各鰭較大布滿條紋和白色點狀色塊,鰭的邊緣深綠或淺綠色。成魚頭部有明顯的倒“八”字翡翠斑紋,身體兩側也有翡翠條斑。黑石斑生長速度快、抗逆能力強、出肉率較高,據記載最大個體長2m,重176kg。其適宜水溫為5-30℃,生長的最適溫度17-25℃。
市場上常見的石斑魚有以下品種:
1.珍珠龍膽(虎龍斑)
珍珠龍膽又稱龍虎斑或珍珠斑,為肉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厚實,富有彈性,無肌間刺,味道鮮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龍躉更好吃。該魚最適水溫24-30℃,因其雜交優勢,遺傳繼承了老虎斑抗異性強和龍膽生長速度快的優點,可在池塘、網箱、工廠化等模式養殖,是目前國內人工育苗和養殖量最大的石斑魚品種,約佔石斑魚產量的70%左右。
2.青斑(斜帶石斑)
斜帶石斑又稱點帶石斑,與馬拉巴石斑的色澤和外形相似,常被混為同一種魚,因其體色都呈青褐色俗稱青斑。兩者區別之處是前者斑點為紅色,後者斑點為黑色,在臺灣養殖界斜帶石斑稱為紅點青斑,馬拉巴石斑稱為黑點青斑。只要水溫等生態條件適宜,斜帶石斑一年四季均能產卵,而馬拉巴石斑產卵期較短,因此近年斜帶石斑已取代馬拉巴石斑成為福建和臺灣最主要養殖品種。
3.老虎斑(棕點石斑)
4.龍膽(鞍帶石斑)
鞍帶石斑俗稱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據史料記載,目前發現最大的龍膽2.7m長,600kg重,在澳洲昆士蘭,鞍帶石斑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5.東星斑(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及黃色等,體形比一般石斑魚瘦長,頭部細小。身體及頭部自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及奇鰭佈滿細小藍點。胸鰭紅色,尾鰭後緣有不明顯深色帶。其顏色鮮豔,藍色的眼睛中有烏黑的瞳仁,身上的幼細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故俗稱“星斑”,“東”因它產自南海東部的東沙群島。
東星斑肉質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其適宜生長水溫為22-29℃。
6.老鼠斑(駝背鱸)
老鼠斑體長最大可達1750px,重量大約3.5kg。幼魚體型優美,色彩靚麗,可作為觀賞魚。長成後味道鮮美,是售價最高的石斑魚,有“斑中之皇”的美譽。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1-30℃,自魚卵孵化至長到500g上市約需2年時間。
7.紅斑(赤點石斑)
赤點石斑體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頭和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較淺。其體側無縱帶和橫帶,頭部及體表密佈橙紅色斑點;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各鰭棕褐色無顯著斑點。尾鰭圓形,上半部黃色,下半部褐色。
8.油斑(雲紋石斑)
雲紋石斑體呈淺褐色或棕色,身上佈滿了雲狀的白色斑紋,標準體長為體高2.6-3.0倍。體側有6條蟒蛇狀暗棕色斜橫帶,第一與第二條斜向頭部;其餘各條橫帶均自背部伸向腹緣,並於腹部下方分叉;橫帶內具有淡色斑,體側和各鰭上皆無斑點。尾鰭圓形,頭部於眼下方具有3條暗色細紋。
9.假油斑(褐石斑)
褐石斑頭部及體側呈灰褐色,體側橫帶及斑塊常不明顯,僅有淡灰色小點呈線狀或斑駁狀散佈,臀鰭下緣和尾鰭下角具有白色裙邊。幼魚淡黃褐色,體側具有6條不規則的暗棕色橫帶,橫帶中另分佈淡色斑塊。
10.土斑(青石斑)
青石斑常被誤認為是青斑,而將兩者混為一談。青石斑俗稱土斑,體背棕褐色,腹側淺褐色,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頭部及體側下半部散佈著橘黃色斑點,其餘部位分佈灰白色小點。體側有5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1和2條緊相鄰,第3和4條位於背鰭與臀鰭之間,第5條位於尾柄上。各鰭均為灰褐色,背鰭和臀鰭邊緣及尾鰭後緣有明顯黃邊。
11.杉斑(清水石斑)
“杉”是香港漁民對珊瑚的俗稱,杉斑即珊瑚中的石斑。清水石斑俗稱杉斑,其外形和顏色及身上花紋與老虎斑非常相似,一般很難分辨。主要區別,杉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左右對稱,老虎斑的一對眼睛則位於頭頂。另外,杉斑體型較小,最大6-7斤,而老虎斑可以長到40多斤。
杉斑喜歡水清的環境,適宜水溫23-29℃。每年兩次從珊瑚礁不同區域遊至某一個固定地點集結,成千上萬的魚群進行集體交配非常壯觀,猶如鮭魚溯河洄游產卵繁殖傳宗接代。
12.金錢斑(藍身大斑石斑)
藍身大斑石斑標準體長為體高2.9-3.5倍,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身上分佈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則的窄紋。各鰭也具有黑褐色的斑紋,偶鰭上斑紋比奇鰭上的小。幼魚特徵與成魚相似,但體色較淡。
金錢斑為大型石斑魚,已捕獲記錄2m長,180kg重。其性情溫和不怕人,在世界著名的澳洲大堡礁是潛水員的寵兒。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2-30℃,150px魚苗養殖一年可長至1.5kg,極具發展潛力。
13.花頭梅(玳瑁石斑)
玳瑁石斑呈黃棕色,各鰭灰白色;全身密佈如玳瑁般不規則的六角形或圓形深棕色龜裂斑紋,斑點紅棕色或黑色。灰白色間隔區狹窄形成網狀圖案,腹部的斑點獨立且邊緣分散;胸部有兩條深棕色帶,於胸鰭的基底下方融合,在腹側形成一塊灰白色區域。臀鰭和尾鰭的邊緣與腹鰭的前沿有白色線狀條紋及較寬的黑色帶;胸鰭顏色較暗,帶有深色不明顯的斑點,花頭梅適宜水溫23-29℃。
14.芝麻斑(布氏石斑)
布氏石斑頭部及體側由淡褐色、紅褐色或紫灰色組成,其上密集佈滿瞭如芝麻般的橘紅色、金黃色或黃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方也具有斑點,尾鰭下方則呈暗色。胸鰭上有小黑點,尾鰭的邊緣有鮮明的白邊。幼魚有7條不明顯的暗帶,前2條在頸部,最後1條在尾柄上,芝麻斑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4-30℃。
15.泰星斑(斑鰓棘鱸)
斑鰓棘鱸早期由泰國進口,即來自泰國的星斑,故得名泰星斑。其外形與東星斑相似,但身上斑點明顯大於後者;頭部和鰓蓋處甚至有長條型斑點易區分。
泰星斑頭部和身體及奇鰭呈紅色、橘紅色或棕色至灰綠色,佈滿藍色黑邊圓點;頭部有少量斑點,後半身和鰭上的斑點較細,顯正圓形且更多;頭和魚體腹部沒有藍色斑點,胸鰭底部和腋處有一個藍點;腹鰭上沒有藍點,鰭膜深褐色至黑色;尾鰭後緣白色,接近後緣處有黑色縱帶,泰星斑適宜水溫25-32℃。
16.七帶斑(七帶石斑)
七帶斑呈淺褐至灰褐色,體側具有7~8條褐色橫帶;頭部第1條色較淺不明顯,一般只看到7條,其中第6帶分成2條,因此也可視為8條橫帶。體側褐色橫帶具有不規則的白色斑紋,並與白色橫帶相間排列;各橫帶不分叉,白色橫帶共7~9條。各鰭深褐色,邊緣白色,在燈光下反射出淺藍色光澤;背鰭鰭棘部褐色和白色橫帶相間,鰭條部具有由白色橫帶延伸而成的3個白斑。七帶斑生存水溫範圍9-34℃,適宜生長水溫11-30℃。 七帶石斑主要分佈在日本、南韓、中國的黃海和東海沿岸淺水區域,是石斑魚在黃海唯一分佈的品種,能夠耐受7~8℃的低溫,又稱為“冷水石斑”。
17.黑石斑(條紋鋸鮨)
條紋鋸鮨周身排列整齊的櫛鱗,體表呈菸灰色、褐色或藍黑色,面板上有顯著的菱形白色斑點。各鰭較大布滿條紋和白色點狀色塊,鰭的邊緣深綠或淺綠色。成魚頭部有明顯的倒“八”字翡翠斑紋,身體兩側也有翡翠條斑。黑石斑生長速度快、抗逆能力強、出肉率較高,據記載最大個體長2m,重176kg。其適宜水溫為5-30℃,生長的最適溫度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