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格船長
-
2 # 愛的左右手
如果家長真的做錯事了,或者誤會孩子了,道歉是必須的。道歉不單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益於提高父母的權威。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做錯事了就要道歉。不應該說父母是大人,做錯事就不用道歉。如果父母道歉時,態度是謙卑誠懇的,並且願意為過失負責的,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學到這種好的品質。而且他們會知道,以後他們做錯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傷害到的人道歉,也要負上相應的責任。家長們要記得,以身作則始終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3 # 源源和皮皮
如果是我的錯,比如我的語氣太重了或者對她誤解了等等因為我的原因造成的錯誤,我一定會很真誠的向孩子道歉。父母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禮貌,做錯了事情要說對不起,為什麼到了自己這裡就說不出口呢?或許是覺得自己一般是不會錯吧;或許覺得就算錯了也沒必要向孩子道歉;或許礙於面子,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硬撐著扮強勢,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其實,我們向孩子真誠的說一聲“對不起”,不但不會有損父母的威嚴,而且能夠和孩子建立起一個平等的溝通交流的平臺。父母做錯了事情向孩子道歉,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方法更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就應該勇於承擔,並且知錯能改。
當然道歉的時候請注意自己的態度,不只是簡單的一聲對不起,請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道歉,你覺得自己哪裡做的不對,請不要敷衍孩子,他能感覺到你是不是在敷衍他。適時的向孩子道歉,有利於家庭的和睦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能提高父母的威信。畢竟道歉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透過道歉我們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情應該勇於承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在錯誤中學習和進步,最終達到減少犯錯的機會。
放學後,兒子和隔壁的笑笑在一起跳舞,他們繞著月牙桌一圈一圈的跑著,雙手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好不歡樂。突然,女兒回來了,衝進門對弟弟吼道:“快還我!”坐在一邊的我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只見女兒一把拉過弟弟的左手,繼續吼道:“快把手錶還給我!”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兒子手上帶著一支粉紅色的防蚊手錶。姐姐試圖把弟弟手上手錶搶下來,弟弟被姐姐一嚇,跑的更快了,嘴裡喊道:”這是我的手錶。”姐姐更來氣了,抓住弟弟的手:“我的,還給我,還給我!”這時候,在一邊的笑笑說:“這個手錶是我送給嘉禾哥哥的……”這個時候,女兒才想起來,笑笑也有一支一樣的手錶。她甩下弟弟的手,在一邊氣呼呼的叉著腰。弟弟呢,繼續和笑笑玩起來。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這個時候,我好像覺得自己該提示姐姐和弟弟道歉,於是我輕聲說道:“請你和弟弟道歉!”女兒生氣的吼道:“我不道歉!”對於女兒大吼的態度,我心裡泛起一絲不悅,但是我嘗試著繼續說道:“請你向弟弟道歉!你剛才冤枉弟弟了!”(事後我才意識到,在我試圖想要幫助女兒釐清對錯的時候,我自己越界了,後文我會提到)正在玩的弟弟本來已經開始開心的玩耍了,我的一句話,讓他覺得有些困惑,他停下來,愣愣地看著姐姐,一言不發,等待著姐姐的道歉。
我試圖去抱著女兒,使他可以直視我,越發溫和而堅定地說:“你剛才對弟弟大吼大叫,還冤枉了弟弟,不但把弟弟弄痛了,而且把他嚇壞了,請你向弟弟道歉!”沒有想到,女兒邊哭邊往房間裡跑,而且大吼:”我不道歉,除非笑笑不在。“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房間裡還有另外一個小夥伴,女兒覺得在外人的眼裡,向弟弟道歉,會很沒有面子。於是,我跟著女兒走進了房間,請笑笑在房門外等候一下,並告訴她,阿姨需要處理一些事情。女兒情緒依然很激動,不知情的人進來,還以為我在訓斥她。我以為我處理的很合適,並且用我慣常的方式,抱著女兒,小聲地說:“剛才的事情,好像你確是做的不太合適,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就這樣大吼弟弟。媽媽請你和弟弟道歉,你覺得有什麼不合適嗎?”女兒哭的更大聲了,但是我還是堅定地希望女兒能給弟弟“道歉”,這個時候,弟弟跑開去給姐姐拿紙巾,他說道:“媽媽,我先給姐姐擦一下眼淚!”
兒子的舉動,瞬間讓我自愧不如,剛才的我,都做了些什麼?為了證明我是個“公正的裁決者”,我都做了些什麼?連弟弟都知道,姐姐在哭的時候需要的是一張紙巾,而媽媽卻沒有想到。一句“道歉”對於姐姐和弟弟的意義,與姐姐傷心時候的一張紙巾,哪個更重要?姐姐為什麼一直不肯道歉?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儘管事後,姐姐還是道歉了,但是我覺得,用“請你向我道歉”來處理孩子與孩子間,孩子和大人間糾紛,好像哪裡出了什麼問題!之前,這一招,被女兒學的很順,如果弟弟弄壞了姐姐的蠟筆,姐姐會說:“請你向我道歉!”弟弟會不知所措的道歉“請你向我道歉!”這個時候姐姐往往會假裝生氣的說:“是說‘對不起’!”弟弟這才會茫然的說:“對不起!”
直到有一天,弟弟把同樣的伎倆用在了我身上。直到有一天,我把兒子的送給我的畫當廢紙扔掉了,結果被孩子從垃圾桶裡翻出來了,然後熟悉而陌生的場景出現了,熟悉的是那些話語,陌生的是,居然這些是用在我身上的!
我確實感到很抱歉,孩子的畫,我都會很小心的收藏起來,這次居然當廢紙扔掉了。兒子繼續說:“媽媽,請你向我道歉!”我剛想張嘴,但是心裡嘀咕“老孃我也不是故意的呀”,我越遲疑,兒子越緊追不捨:“請你向我道歉!”我言不由衷回答道:“對不起,媽媽向你道歉!”沒有想到,劇情沒有按照我預設的發展,兒子回答道:“我等5分鐘以後再原諒你!”經過我再三解釋媽媽不是故意,兒子才把原諒的時間,由先前的“5分鐘”減少到“100分鐘”。
同樣是道歉,同樣是“該不該道歉”,我開始反思,明明之前是百試不爽的神器,怎麼成了砸自己腳的石頭?
首先,我沒有分清楚誰是被道歉者。我覺得在請孩子道歉之前,需要弄清楚的是“道歉對於誰來說是重要的”。從我要求女兒道歉這件事來看,本質上,兒子是最無辜的,所以他如果能理直氣壯的對女兒說“姐姐,你冤枉我了,你得向我道歉”,這樣再合理不過了。我回想當時的情景,兒子並沒有表現出特別不開心,而且也沒有主動提出要求姐姐道歉,並且主動遞上了紙巾,所以,弟弟並沒有責怪孩子的意思,所以當時,弟弟沒有“被道歉”的需要。
其次,我越界了。站在我的立場,我在沒有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出於“捍衛”兒子的利益,擺出了一副“正義”的摸樣,然後,事情就演變成了“女兒道了歉對我來說最重要”,我借維繫家庭規則“誰錯誰道歉”進而維護了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我的行為,是我潛意識的一個呈現“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比孩子更知道該怎麼辦”,“我的判斷是對的,孩子是錯”,“我有權決定孩子應該怎麼做”。事實上,一開始,女兒去要回“她自己的手錶”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確有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相信孩子們可以有時間和空間面對衝突,但是當我看到弟弟被姐姐“冤枉”(事實上“冤枉”也是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姐姐沒有表示歉意,弟弟沒有任何行動的時候,著急的是我,我內在的擔心是,“女兒不可以這麼衝動,不分青紅皂白”,“兒子需要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所以,問題在我身上,而不是孩子。其實,我還可以將“觀望”再延長一些,而不是進行簡單粗暴的打斷,相信孩子,相信年長的姐姐也可以消化掉這段誤會,領悟出我剛才想讓他們懂得的道理。而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就是進行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的自我學習的過程。
再次,忽略了和女兒情感的連結。從道理上來講,父母要求孩子道歉,是想幫助孩子認識到承擔責任的重要性。但是“請你和我道歉”這句話似乎缺少點溫度,很容易忽視對孩子的共情。事實上,在這兩次事件中,女兒和我有類似的委屈。女兒的委屈是,她確實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手錶,出於“弟弟每次都不把玩具和我分享,我也不想把我的東西給他”的念頭,女兒看到弟弟在玩“自己的手錶”,本能地想去要回來。我的委屈是,我確實不是故意把兒子的畫丟掉的,我也說了道歉了,但是兒子還是不依不饒,我的心裡多少也有些不舒服。所以,儘管我和女兒最終都道了歉,這樣的道歉會不會流於形式,我們的道歉能否表裡一致地表達了自己,就道歉本身的效果而言,就打了折扣。如果,我能在充當“正義使者”的時候,學一下兒子,給女兒先遞上一張紙巾,傾聽一下女兒當時的想法,適時地做出共情,而不是急著要求女兒道歉,我想,孩子的對抗情緒會小很多。
最後,警惕用道歉做“擋箭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尤其是在小一點的孩子身上。一次,兒子想買玩具,被我拒絕了,孩子就開始鬧脾氣,小傢伙直接打過來,打在身上還不是一般的疼,嘴裡還會喊“壞媽媽,我不要你做我的媽媽了”,這個時候,我會很嚴肅的告訴兒子“媽媽很疼,請你向媽媽道歉”。過了一會,他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媽媽”,然後我便原諒了他。後來,兒子發現只要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得到原諒,他就會經常使用這個擋箭牌,“向別人吐口水”可以“對不起”,“畫花了姐姐的作業本”可以“對不起”,“減掉了媽媽的書籍”可以“對不起”,所以這個時候的道歉,又回到了形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