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豆亂
-
2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金融遊戲規則的變化,這個規則變化有兩點,其中核心一點是市場化。金融改革比較快的是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和發展的國際化。市場化到今年,銀行長期以來開始的利率市場化終於完全結束,銀行的價格符合市場的規則。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是非常痛苦的一關,在國際上,也面臨一個比較突出的風險考驗。在美國,利率市場化的五年裡,每年倒閉的中小銀行高達200多家,臺灣利率市場化的時候,全行業虧損,我們的商業銀行正在勇敢的面對這個過程。
-
3 # 筱微塵
從世界各國金融業改革經驗來看,中國利率市場化推進將從整體上提升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最佳化金融資源配置,接軌國際先進標準。但是從銀行競爭環境和競爭格局來看,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商業銀行影響分析
一是對中小型銀行風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層遞進,進而對利率週期性波動的影響日益提升,利率定價與期限結構更加錯綜複雜。中小型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規模、風險管理工具、專業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差距,利率控制能力有待加強。
二是對中小型銀行核心資本提出更高要求。隨著業務的發展與擴張,加之巴塞爾協議對於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與業務規模相匹配的資本金要求更高。與大型銀行相比較,中小型商業銀行不論是從利潤留存的內源式融資、還是透過資本市場、次級債等外源式融資的能力相對較弱,未來資本補給壓力更大。[1]
三是對中小型銀行利率定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利率市場化推進促使各家商業依據市場變化採取不同的競爭策略,競爭相應更趨激烈,對中小銀行衝擊更大。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商業銀行為達到存貸比要求,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來吸收存款,同時利率價格競爭又壓降了銀行盈利水平,進而對盈利模式轉型提出要求。
(二)利率市場化對大型商業銀行影響分析
一是對大型商業銀行定價能力提出要求。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貸款業務服務物件較為集中在央企國企等大型客戶。這些企業的議價能力和要求相對更高,加之利率市場化賦予了市場更多的話語權,因此會對大型銀行盈利產生挑戰。
二是對大型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提出要求。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和盈利水平下降等衝擊,大型商業銀行同時必須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此來規避貸款規模和利率價格的限制,用彎道追趕方式維持增盈水平。
三是對大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提出要求。與定價能力相適應的是,大型商業銀行在服務中小型客戶方面還存在著先天不足。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大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必須做出調整,不得不向中小企業進行傾斜。
[1] 閻俊生:《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中小銀行經營策略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第74頁。
-
4 # 經濟好望角
對銀行體系而言,放寬存款基準利率上浮限制,相當於給予商業銀行加息空間。由於存款在其負債佔比為60%-70%,因此短期來看這會提升銀行負債成本,一定程度上侵蝕了銀行的淨息差。但銀行吸儲能力的提升能促進銀行表外業務迴流表內,進而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另一方面,放寬基準利率上限後,存款利率的上調或使超額利差消失,進而對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的空間進行擠壓。這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套利行為,有利於市場主體形成合理的利率預期,對拆解影子銀行和推進金融去槓桿起到一定作用。再配合資管行業監管的推進,最終有助實現打破剛兌。
僅就放寬存款基準利率上浮限制而言,銀行整體負債成本的上升會對資產價格起到底線約束作用,債券長端利率下行空間或受制約。由於存款利率的上升能分流部分貨幣基金份額,導致同業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資金供給下降,短期內對債券市場造成一定衝擊。但利率完全市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在此過程中人行配套出臺了降準等舉措,故能對沖對金融市場造成的擾動。
回覆列表
一、利率市場化對中國商業銀行影響和挑戰的一般性理論分析
(一) 存貸款利率將明顯上升, 利差可能縮小,以存貸款傳統業務為主的銀行盈利能力將下降無論從各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還是從中國長期金融壓抑的現狀來看,利率市場化後的存貸款利率水平都將明顯提高。雖然2004年中國就已放開貸款利率上限管制,但由於中央銀行仍然規定貸款基準利率水平並實行信貸規模控制,中國貸款市場並不完全依靠價格出清而是仍存在規模限制和信貸配給,上浮貸款利率仍可能無法完全覆蓋信貸風險溢價因此,利率完全開放後,貸款利率仍將明顯上升。
儘管存貸款利率都將明顯上升,但銀行存貸利差仍可能縮小。一方面,貸款利率上限早已放開,市場化程度較高。受銀行貸款優質客戶競爭加劇、經濟仍處於下行調整階段及地方債務重組等因素影響,貸款利率上升幅度有限。另一方面,在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未來社會總體流動性將呈總體偏緊態勢,商業銀行存款增速也將出現趨勢性放緩。
長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主要以存款作為資金來源,而銀行業務轉型需要一定的過程, 未來銀行間負債業務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存款利率將上升得更為明顯,市場化的存款利率水平將逐步上升並接近理財收益率。中國銀行業以傳統存貸款業務和傳統的支付結算中間業務作為主要盈利來源。隨著利率的完全放開,銀行盈利將面臨嚴峻考驗。
(二) 貸款投放衝動加大,但增速將有所放緩,銀行貸款行業結構和客戶結構將進一步調整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後利差收窄的影響,銀行有動力擴大信貸投放規模,特別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信貸類資產。但是,一方面,管制放開後,利率的上升將會抑制信貸需求,特別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潛在產出增速的下降,貸款需求增速也將隨之下降;另一方面,市場化後很多資質優良的大中型企業將更多地尋求成本更低的債務融資,甚至小微企業也開始嘗試發行集合債券融資。隨著利率的全面放開,銀行信貸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從信貸的客戶結構來看,由於銀行對大中型企業議價能力較弱,為彌補利差減小的影響,銀行將更多地向具有議價能力的小微企業投放貸款,很多透過民間融資和影子銀行體系解決信貸需求的中小企業,也將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壓抑的緩解改善融資狀況。
從信貸的行業結構來看,銀行也將進一步投向具有高回報的高效率行業。隨著企業預算約束的強化和國家政策的調整,一部分傳統產能過剩的低效率行業企業將不得不破產退出,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產能過剩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這類企業佔據著大量資金、資源;考慮到房地產行業和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銀行對這類貸款將保持更為審慎的態度;高效率的高新技術行業企業多是中小企業,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服務業存在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現代服務業將迅速發展,銀行信貸投放行業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充套件。
(三 ) 由於利率波動加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上升,銀行產品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將面臨考驗由於長期存款利率管制,銀行對存款定價能力偏弱。
雖然理財產品發展提升了負債定價水平,但在資金池模式及內部隱性擔保的情況下,負債定價的精細化、科學化程度仍亟待提升。在貸款利率定價方面,銀行更多地投向風險較大的專案,對其貸款定價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場化後銀行的資金業務與信貸業務定價聯絡將更為緊密,銀行將要進一步根據市場流動性狀況、客戶資信情況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確定合理貸款成本。特別是中小銀行盈利更多依賴利差,但其制度建設、管理能力、人才儲備等方面仍與大型銀行存在較大差距, 定價能力仍有待提高。
利率市場化後,信貸業務風險偏好將進一步上升,在競爭壓力下銀行有可能放寬信貸標準,這將威脅貸款質量。利率放開後利率波動將更為頻繁,銀行應考慮如何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有效進行利率風險管理。隨著利率的放開和銀行競爭的加劇,在金融創新和金融脫媒的推動下,居民儲蓄投資渠道更加廣泛,存款波動將有所加大,銀行流動性管理將更為複雜,而目前銀行在經營理念、資源配置和成本管理、績效考核、風險控制等內部管理的能力上仍相對較弱。特別是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機構破產退出機制的健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銀行併購重組趨勢增強,一些經營管理能力低下的銀行將面臨被淘汰或被兼併的危險。
(四)銀行服務差異化發展和業務轉型更為迫切
由於傳統信貸業務空間有限,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和金融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和利差作為盈利主要來源的模式下,銀行競爭和盈利主要是靠規模擴張,在發展戰略、市場定位、業務結構、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利率市場化後銀行亟需由傳統的依賴規模和速度擴張的粗放發展方式向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發展方式轉變,由以利息收入和對公業務為主的模式向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轉型。雖然中國銀行業中間業務已取得很大進展,對盈利的貢獻度明顯提高,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銀行業很大一部分中間業務收入實際上是為規避利率管制或其他管制性措施。在零售業務方面,銀行產品創新能力和品牌意識仍待增強。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較弱,針對居民和企業的財富管理、利率匯率風險管理等金融創新開展比較緩慢。
二、中國利率市場化現狀及銀行業面臨的挑戰
(一)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和利率水平現狀自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設想,並於1996 年首先放開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行了近二十年。雖然期間幾經反覆,但在2000年前後中國基本放開了資金市場利率管制,並在 2004 年 10 月取消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實行利差管理利率市場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特別是最近兩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程序加速,作為改革最後一步的存款利率完全開放,預計將在未來兩年左右實現。
與此同時,以突破存款利率管制為主要動力的銀行理財和餘額寶等網際網路金融等金融創新和金融脫媒迅猛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所依託的貨幣市場基金目前已突破1 萬億元。利率完全開放不僅是決策者的目標,更成為市場主體的內在要求和實際行動。利率市場化的加速將不可避免地提高銀行資金成本和存貸款利率水平,這對商業銀行資金業務和資產估值有著重要影響。
(二) 名義利差和淨息差水平仍然較低
雖然中國銀行業主要收入來源為利息收入,但是中國的名義利差水平僅為3%-4%,遠低於當前全球平均水平, 甚至還低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高收入經濟體。全球名義利差在利率管制比較嚴重的 60 年代中期是最低的,但隨著利率的逐漸放開,無論是高收入國家還是中低收入國家,名義利差都隨之逐漸上升。同時,如果考察更為全面的淨息差指標可以發現,從代表銀行業發展水平的上市銀行資料來看,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水平不僅低於名義利差, 還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業存在較大差距。
(三) 銀行信貸客戶結構和行業結構逐步調整,貸款風險溢價呈上升態勢隨著貸款利率管制的取消和存款利率成本的上升,銀行貸款利率明顯上升。
(四 )中間業務發展相對緩慢,非息收入佔比較低,不同規模銀行淨息差和非息收入佔比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利息收入仍然是中國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間業務發展仍然比較緩慢。上市銀行整體非息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重雖然在最近兩年上升很快,但仍不過15%,僅相當於美國銀行業20 世紀 70 年代水平。非息收入中,傳統銀行卡業務、結算、代理等業務仍是很多銀行 (特別是中小銀行)主要非息收入來源,投資類業務收入佔比有所上升,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