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鈴1777

    當然是!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就是超越生死,不離生死。諸佛菩薩也在輪迴中啊。但是他跟我們凡夫的輪迴是不一樣的。他們是洞察了宇宙真相之後,主動參與輪迴,為了什麼?為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在佛菩薩那裡:人性即佛性,佛性即人性。人性、佛性不二。就是洞察了人性之後,超越人性。

  • 2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圓成的自性與人的人性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圓成自性是離垢的覺性妙力;人的人性是正世俗之道,有利於人們對世俗事物上的認知;但是,還有意識雜染其中,所以是非真實之道。

    佛教的唯識宗的唯識心法,對人的心識分析的十分透徹,至到今天還沒任何學科、宗教出其右。縱觀歷史,也僅有古印度的數論外道極其接近小乘人無有法,以及隨教唯識的理論,只有數論派把時隱不現的神我認知假相時,就完全等同了小乘的人無法有的境界。所以很多智者稱數論派是世間的莊嚴,唯識宗中觀宗是出世間的莊嚴,就是這個原因。

    儒家的人文思想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理念基石,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是影響人們對萬事萬物的理論依據。特別是伏羲氏的《易經》是對整個人類了不起的貢獻,對於緣起現象觀察是很獨特的。

    儒家思想的體系中,東漢鄭玄:“格,來也。物,猶事也。”以及“格物致知。”唐朝李翱:“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物者,是致知也。”還有就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說,這些還沒有遠離心識的過患,也未能發展到數論派的認知高度,儒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道教在中國影響深遠,很多歷史上的道教人物都有口皆碑的,八仙等傳奇的美妙故事在民間流傳不絕。從理論上來觀察的天地人三才之說,也未脫離我和我所執的迷障,還有待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上來,如果僅僅是修持仙術宗風,已經足夠。

    因為禪宗在唐宋的發展,給儒家提升自己的一個大好機會,在唐宋禪風,其智慧的語錄和參禪的故事被廣為流傳,禪被眾多學者文豪的推崇,儒家也接受了禪宗的智慧,這才是完善自我的方法。到明朝時,朝野上下,對頓悟之道更是蔚然成風。

    近幾年來,有人推出了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還是有識的共同乘禪定境界,是一禪天二禪天等禪定諸天的境界,也無法獲證阿羅漢以上的智慧。王陽明曾經接近過禪宗,因為他是反對佛教的(見《王陽明全集》中的: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附朱子晚年定論其中一段,“先生嘗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等云云),王陽明在佛教的唯識等以上的理論上,不可能心悅誠服去專研,龍場悟道以後,他的最高境界只能是涉及到共同乘的無分別智的領域,與佛陀無生智——即自然本智有著天淵之別。

    因為從佛教以外,還沒有一個學科或宗教有人法二無我的般若正見,就無法進入第一諦得到了義的理論依據,就無法開啟本屬於自己的自然本智。

    圓成本來的自性,煩惱即菩提,是指在自然本智中現前菩提。煩惱顯現的貪嗔痴五毒不是菩提,煩惱的本性是菩提。如一尊金佛像,外表被汙染物所包裹,佛像外面的汙染物不是黃金,只有佛像本身才是黃金一樣,去除一切垢染的才是菩提(這個喻義不同與黑炭清洗成白炭一樣,因為黑炭如何清洗本性就是黑的)。所以說眾生是本來清淨的佛,佛陀是離垢清淨的佛。僅此差別。菩提顯現為五智,菩提隱沒為五毒。煩惱即菩提,是指本性從未動搖也未改變,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記英語單詞有什麼好的方法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