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
2 # 憤怒野虎
慈禧這個政策,是為滿族、漢族融合和解的一措施。 1.慈禧太后當政之時,正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滿族後退之路——東北地方,已經被沙俄、日本瓜分控制,中原大地滿漢矛盾還未消除,再堅持滿漢不通婚,不利民族團結,難以抵禦外國列強侵染。 2.慈禧太后也很討厭洋人的霸權,也深知中國當時環境惡劣,民族團結才是救國之道,卻又怕漢族人運動危及滿清皇室利益。這點,義和團運動時,她的態度可以窺視。 3.晚清時代,內憂外患,慈禧太后自“僧王(僧格沁森)”斃亡後,只能依靠漢族官員指揮維持局勢,廢除滿漢不通婚祖訓,會深得漢族官員“支援”,這也是她一策略。
-
3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慈禧晚年廢除滿漢不能通婚,實在是形式所迫。並不代表她的思想有多麼的先進與開放,不得已而為之。
自從八國聯軍攻進紫禁城,慈禧就深深的感覺到朝廷實在是日落西山了。特別是那些滿清貴族,一個流腸肥腦,腐敗不堪。大清的江山如果依靠這些棒槌,早晚得完蛋。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保住這祖上傳下來的花花世界。全國漢族人口是最多的,把全天下的漢人拉上滿人這條破船,江山興許還有救。
再者,滿漢不通婚,在北方保持的還比較好,可是在南方地區早已經名存實亡了。北方的滿人為了保持在社會地位和身份上的高貴,死死的守著滿漢不能通婚這條鐵律。但是,身份高貴有個屁用,清朝建立二百多年,除了少數貴族能體面的生活,大部分的滿人連日常生活都難以保障。
因為有祖制,只要是滿人,就可以按時領取工資,且不能從事經商和種地這種下賤的工作。可是工資實在是少的可憐,根本無法養活一家老小,所謂的保持高人一等的身份就是一個笑話。
所以,慈禧在1902年,一回到北京,就宣佈除了宮裡選妃子和宮女,廢除滿漢不能通婚的祖制,分給旗人土地,不再發給旗人紅包。企圖拉著漢人一起維護滿清政府。
手打不易,各位看官老爺,看的舒坦話,麻煩給個讚唄
-
4 # 浮生半閒
滿漢不通婚是滿族的祖訓,後來漸漸成了全族人自行遵守的規定,它並不屬於大清律中的一條。滿漢不通婚的祖訓最主要是為了維護八旗制度,在清朝建國之初,多爾袞曾釋出詔令允許滿漢通婚,但必須報備,手續複雜,因此能執行規定的人很少,為省去麻煩也為了尊守祖訓,乾脆把滿漢不能通婚延續到底。多爾袞死後,他曾詔令的滿漢可以通婚也成了他罪無可赦的罪狀之一,康熙朝的四大輔政大臣更是明令禁止滿漢通婚。直到光緒朝百日維新失敗後,慈禧太后看到清朝廷雖然革新變法失敗,但是必須推行一些新政才能鞏固統治階級地位,於是同意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新政措施,是想挽救逐漸腐敗的清朝廷,其中就有允許滿漢通婚的懿旨。
慈禧太后在這個時候廢除滿漢不通婚的祖訓是因為,清朝建國已二百多年,入關後的滿族在這二百多年中已大部份被漢族同化。而且清朝廷的腐敗也讓慈禧不得不承認朝廷的確需要一些改變才能重獲人心,因此慈禧太后才發出了允許滿漢通婚的懿旨,並同時發出解除婦女纏足的陋習。從這一點看,慈禧太后還是多少有點遠見的,知道要順應社會的發展。但是她畢竟見識不夠,不能更深層次地發現振興國家的辦法。再加上朝廷腐敗的根源正是皇權統治,所以哪怕廢除滿漢通婚的祖訓是善政,也救不了當時已千瘡百孔的大清了。
-
5 # 音樂如影
清朝末年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3日,慈禧太后的一份寬36釐米,高59釐米名曰《一視同仁》的懿旨釋出後,無疑于晴天霹靂,數條延續數百年的祖制,滿漢不通婚等歧視性規定被徹底廢除。此懿旨是一位藏友在舊貨市場淘到的一本舊書中發現的
所謂的滿漢不得通婚並不是指這兩個民族的人不得通婚,而是不在滿清八旗之內的漢人不得於滿人通婚,反之已入八旗的漢人可以和滿人通婚。
自滿人入關以來,滿漢不得通婚就被當做祖制被實施,如有違反,輕則嚴懲,重則殺頭。而直到清朝末期才被慈禧太后廢除卻是有點不得已而為之。清朝自“同治”皇帝即位以來,慈禧夥同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成功奪權,垂簾聽政長達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就是將“清朝”推向深淵的半個世紀,廢除滿漢不通婚的祖訓,其實就是慈禧太后為了讓這個病入膏肓的大清朝透過滿漢通婚重聚凝聚力恢復點元氣罷了。
滿人在清朝可以吃著朝廷的俸祿,享受著朝廷給的特權,但隨著清朝的沒落,八旗子弟也失去往日的風光,一般的旗人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很多滿人只會說漢語而不會說滿語,清朝末期的滿人,社會地位也沒那麼高貴了,和普通的漢人沒什麼兩樣,甚至還不如漢人,這也可能是慈禧太后廢除滿漢不得通婚的原因之一吧!
-
6 # 搞哥讀史“我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一、
關於清朝的“滿漢不通婚”,更加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旗民不通婚”。
其中“旗”,指的是“旗人”,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所以,八旗中除了滿族人之外,還有蒙古人,部分早期依附努爾哈赤的漢人,以及滿蒙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而“民”,指的是不屬於八旗的漢人。
清初的民族通婚政策,是“不分滿漢,但問旗民。”意思是八旗內部的人員,不管是滿族、漢族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成員,互相之間進行通婚,是不受限制的。但“旗人”與“民人”之間,即便雙方都是漢族,也需要遵守“旗民不通婚”的禁令。
所以,清末這道諭旨把清初“旗民不通婚”的原因解釋為“風俗、語言或多未喻”,並不是原因的全部。更重要的理由是,清兵入關之初,民族矛盾還比較激烈,若放開旗民通婚可能會誘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雖然當時旗人人數較少,但卻是特權階級,如果大規模放開旗民通婚,滿人的血統會很快被沖淡,最終被漢人所同化融合,這是清初的統治者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二、然而,即便有這條禁令在,但滿漢長期雜居,想要徹底禁絕旗民之間的婚姻,是很不現實的。況且,旗民之間通婚的禁令,只是族規,而非法律。
二百多年來,滿人不僅從風俗、語言、文化上全面漢化,在血統上也和漢族逐漸交融。到清末之時,已經幾乎找不到血統“純正”的滿人,大勢所趨之下,民間對廢止旗民通婚禁令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慈禧頒佈的這一道詔書,算得上是順應民心之舉。
三、另外,清朝這份明發上諭,時間是在光緒二十七年年底,按公元紀年的話已經是1902年的1月份。在1900-1901年,清朝經歷了義和拳亂和八國聯軍入侵兩件大事。在李鴻章受命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和光緒才從西安返回,這份詔書下發時,慈禧剛回到北京不久。
在八國聯軍入侵的事件中,中國南方地區的疆臣私下協商,不奉慈禧太后的宣戰詔書,實行“東南互保”,不參與對八國聯軍作戰,慈禧西逃時也不派員護駕。
從這件事情中,慈禧感覺到清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已被極大削弱,尤其是對漢人的勢力十分龐大,旗人實際上已經處於弱勢地位。廢除滿漢通婚的禁令,一方面是想籠絡人心,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加快民族融合,萬一將來大清政權被推翻,也能給滿人留下一條後路。
-
7 # 小史同學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句話:維護清政府搖搖欲墜的統治。
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如果有更多的漢人和滿人結婚,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漢人想方設法的維護清朝的統治,畢竟自己的利益是和慈禧聯絡在一起的,維護大清就是保護自己得各種特權。
不得不說慈禧這個人真的很聰明。
回覆列表
滿清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但是與同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不同,滿族多少是有著運氣成分的。
明末,明朝內外交困,中原天災不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關外滿洲人虎視眈眈,不僅在遼東之地建國,還臣服了宇宙國和蒙古人,兵鋒從上海館一直到北部的大同,但是與當時蒙古南下的實力碾壓不同,滿洲人用的文武並用,軟硬兼施。1644年,被明軍剿而不滅的李自成兵威復振,開始席捲中原直抵北京,並最終滅亡明朝,而此時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在得知父親被擒、吳家被抄,美妾被搶之後,憤而起兵,先是主動投降清軍多爾袞,然後在剃髮易服之後,當了滿清帶路黨,帶領滿清入關進京,進而奪了朱明天下。
滿清入關,逐漸統一全國後,採取諸多措施,來了為維護滿清的統治。
首先為了防止佔全國絕對少數的滿人被漢化,保證滿人的血統純潔,滿清出臺政策嚴禁滿漢通婚,同時還在全國推行“滿化”政策要求全國漢人剃髮易服,由此引發的已經認同滿清統治的大量漢人開始揭竿而起,並引發滿清對漢人的大規模屠殺。
滿清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其次在官僚集團內,滿人地位要遠遠高於漢人,滿人可以透過世襲或者貴族的家包衣奴才身份,進入仕途,並在官僚體制中受到諸多照顧,而漢人則要難的多,而這種情況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後,由於漢人一手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並在地方建有團練和興辦洋務,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
中國歷史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漢人一手撲滅
第三滿洲旗人的特殊政治經濟地位,由於滿清入關時,人口僅數十萬,而漢人則數千萬之多,因為滿清豢養著旗人,讓他們只是在需要戰鬥時參加打仗,而平時則無所事事,後來形成大批旗人逛街、遛鳥抽大煙的風氣,而漢人則需要辛勞耕作才能填飽解決溫飽,同時為防範漢人造反,在各大城市中,由滿人世居內城,而漢人無論有多麼位高權重只能居住外城,被後人吹噓熱捧的紀曉嵐也只能居住外城,辛亥革命時,在南京、西安等地起義軍都遭到內城滿人的頑強抵抗,同時對滿人老家的關外,在近代以前,清政府更是設定柳條邊防範漢人遷入,以此作為將來滿人回老家的根基。
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上層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的先後失敗,特別是義和團事件引發辛丑之變以後,清廷已經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外有列強逼迫,內部革命黨發動各種排滿起義、針對滿族權貴的暗殺層出不窮,留洋海外的思想家,革命家的排滿革命宣傳鋪天蓋地,普通漢人對滿清權貴的敵意越來越深。而此時的慈禧太后,因為囚禁光緒皇帝和發動對十一國宣戰的一系列愚蠢行為,已經在國內外名聲掃地,清帝國已經日暮西山,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慈禧宣佈廢除滿漢通婚禁令,以此來緩解滿漢之間敵意,換取處於絕大多數的漢人民心,但已為時已晚,不僅漢人對此毫不領情,還引發了很多的滿人的不滿,一些滿人更是憤而自殺。
辛丑條約的簽訂,辛丑之變的發生讓清朝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