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鏡明未來
-
2 # 小凌說史
兩漢時期對羅馬帝國應該是有一定認知的,但是應該還沒有達到十分了解的程度,畢竟兩國之間隔著好遠的地方,中間也隔著好幾個國家。那麼兩個國家是怎麼互相瞭解認識的呢?
互派使者進行接觸交流公元97年,漢朝著名將領班超就曾經派人前往羅馬帝國,但是由於中途安息國的阻撓並沒有順利達到。為何要阻撓不太清楚,可能是想做絲綢之路的中間商大賺一筆吧,但這至少說明漢朝是知道羅馬帝國的存在的。
漢朝相關史書資料中曾記載,羅馬皇帝安敦寧·畢尤派遣過使者出訪漢朝,他的繼任者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也曾經派遣過使者,並於166年(延熹九年)抵達漢朝。
絲綢之路上商人帶來的資訊我們都知道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非常出名,大量的西域商人奔走於漢朝和羅馬帝國之間做生意,他們會將兩邊的所見所聞傳播出去,增進了兩邊的互相瞭解。
還有一些羅馬的商人看到漢朝商品的暴利,就會選擇不畏道路艱險,千里迢迢前來漢朝採購商品,他們也為漢朝和羅馬帝國的交流充當重要媒介。
所以漢王朝是認識羅馬帝國的,至少都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了,只是深入的瞭解就未必有了。
-
3 # 歷史春秋網
大漢王朝只是聽說過羅馬帝國,並未識羅馬帝國的真面目。他們他們頭腦中的羅馬帝國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
古代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大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相隔幾萬裡,比唐僧取經還要遙遠,大漢帝國的鐵蹄到不了歐洲,歐洲的鐵蹄也到不了大漢。雖然雙方沒有政治外交關係,但這並沒有影響雙方的民間交往,絲綢之路為中歐的往來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漢王朝主要透過五種方式瞭解歐洲,一是外交人員的出使報告,大漢王朝自張騫開西域以來,不斷派出特使出使西方,這些特使根據他們到過的地方和路上的所見所聞,向皇帝報告情況,其中就有關於羅馬帝國的許多資訊。這是大漢帝國的皇帝瞭解羅馬帝國最正規的官方材料;第二來自於羅馬帝國來華經商之人的親口介紹。因為絲綢之路,大漢王朝已有輾轉來到中國的羅馬帝國使節、藝人和商人,他們向中國國民介紹他們那裡的情況,是最真實的羅馬帝國資訊;第三是來自西域之人的第三方介紹。中國西域地方是中原與歐洲的中轉站,這些地方的人走南闖北,走東闖西,對於中國與歐洲都很熟悉,他們在經商過程中,自然地向雙方介紹各自的情況。
因為不是直接的親眼所見,所以羅馬帝國對於大漢王朝就是一個傳說,容易以訛傳訛。有人認為羅馬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有人認為那裡遍地珠寶,有人認為那裡是大道樂土,認賢而治,有人認為羅馬帝國的人高大如仙。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對的。
回覆列表
漢朝時,派任西域都護的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但甘英在行至西海(波斯灣)東岸後卻返回了漢朝,東西方的兩大文明就此錯過,直到千年之後才有交流。
但現在有一種說法,古羅馬的三大巨頭之一克拉蘇曾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安息的戰爭。 在激烈的戰鬥後,羅馬軍團被圍殲於荒漠深處,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同時,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突圍東逃。
33年後,羅馬帝國和安息言和,並相互遣返戰俘時,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神秘地失蹤了,遂成古羅馬歷史的一大懸案。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于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這一戰法只有羅馬軍隊採用。
史學家認為,這支軍隊應該就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兵。陳湯將其俘獲,並帶至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始置“驪靬縣”以安置戰俘。幾乎在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時,西漢的版圖上出現了一個定名為“驪靬"的縣城。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歷史學家對此也沒有一個肯定的回答,如果是真的,那麼漢朝與羅馬就早已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