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犀利的小四
-
2 # 鍾艾一生168
《山亭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三伏天,一年中最炎熱、最潮溼的時段。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描述的正是天高雲淡、酷熱難奈,又頗具詩意美感的三伏天景況。
三伏即三伏,中伏,末伏。一般七月到八月上旬之間。頭伏自夏至到三庚,10天時間。中伏一般10天或20天,未伏10天。
入伏後,因天氣炎熱溼氣上升,暑邪易進入人體,須從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冬病夏治三個方面進行科學調養。
一,飲食方面。宜清淡,多吃酸與甜。因溼氣入侵,引起脾胃升降,影響人體消化功能產生,出現積水為患,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三伏天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另外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儘量不吃辛辣溫燥油膩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
二,規律作息。生活起居要規律,不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三伏天中暑的有效措施。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睏倦。此外夏天不提倡進行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體育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有氧運動。
三,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透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穴位貼敷(如艾炙)物貼敷後可使區域性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周圍組織營養。
回覆列表
三伏天,一伏天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為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新曆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后十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後,就是7月30日,就進去了第二伏也就是中伏。又是十天後,又是一個庚日,而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所以說,每年進入了三伏天后都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特別是中伏(中伏有時十天有時二十天)。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