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小錄
-
2 # 千千千里馬
要知道什麼是偽《尚書》,那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尚書》。
《尚書》也叫《上書》,如果按內容來說,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政治、法典之書。一般認為,應該產生於商朝末與周初之交,或者是商朝的書,周朝初年增加了一部分周初的歷史。
雖然我們說《尚書》是歷史、政治、法典之書,但是,我們也只能說《尚書》裡面有這些相關內容,而不是說《尚書》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歷史、政治、法典。
因為,中國漢字的文化應用,實際也就是從商末周初才剛剛起步,以前,漢字的使用還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階段。
也就是說,周朝建立以前,基本沒有用文字記錄歷史、政治、法典的這種文獻文化。中國是一個祖先崇拜的國家,由於《尚書》是最早用文字記載了中國的歷史、政治、法典等基本精神的一部著作,所以,就成為後世必須要學習的經典。例如,孔子的教科書裡就有《尚書》。
傳為唐代詩人王維畫《伏生授經圖》《尚書》從孔子到秦朝之初,一直是學者必讀之書,所以,流傳是非常廣泛的。現代考古已經證明,戰國時代《尚書》十分流行。但是,秦朝的“焚書坑儒”以後,好像失傳了。
漢代要恢復文化教育,首先是要恢復傳統的文化教育體系,但是,這個體系裡的“法典”“祖宗”級的《尚書》沒有,這是非常尷尬的。所以,漢文帝徵召全國的儒生獻書,結果還是沒有《尚書》的文字。實在沒有辦法,就召秦朝的博士伏虔,請他根據記憶把《尚書》記錄下來。
這就是從秦始皇之後傳下來的《尚書》,也叫《今文尚書》共有28篇。
後來魯恭王修繕自己的恭王府,需要侵佔孔子家的房子,在拆除孔子家宅時,在牆壁發現了用古文寫的《尚書》。比伏虔的《今文尚書》多16篇。漢代大儒劉向父子對孔宅古文《尚書》進行整理之後,就成為一部新的《尚書》版本,所以也叫《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早在漢代就存在真偽之爭論,但是,國家還是把《古文尚書》裡的部分內容作為正統經典來學習研究的。可惜,西漢以後,古今本的《尚書》都失傳了。晉代重新出來的所謂孔子後人孔安國編著的《古文尚書》,宋代以後完全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偽書。
這裡面的爭論非常複雜。我們就不談了。
我簡單談談不論《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的價值問題。首先,如果漢代完整的原版《尚書》一部都找不出來,那麼伏虔回憶記錄下來的《今文尚書》肯定與原版的《尚書》是有一定出入的。畢竟你是依靠記憶記錄下來的。而且,伏虔當時已經將近九十歲高齡。他是濟南人,無法到達漢都長安,皇帝派漢初政治家晁錯去濟南辦理記錄之事的,你想想,晁錯也是讀過《尚書》的。我們雖然完全相信伏虔教書一輩子,能夠熟練背下經典著作也在情理之中,你說一點失誤也沒有,那也不可能。
而《古文尚書》是偽書的傳統說法,我也不能完全同意。
什麼道理?因為古代,我們就說是戰國時代吧,那時得到一本書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老師的一本書(當時還是竹簡卷形式)可能是幾輩子傳下來的都不一定,學生更不可能人手一冊,主要靠記憶和背誦經典來學習。所以,儘管戰國時代書也是很發達的,但是口頭傳授才是主體。因此,大部分文獻,能夠用口頭傳下來也是不會完全失真的。
《古文尚書》很可能是一個早期的口頭經典的記錄傳本,屬於一個教育體系,或者流派的典籍。不宜盲目否定。假如《古文尚書》不是戰國時代的文字,我們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漢代偽造的,那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後來晁錯被罷免,雖然與《今文尚書》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漢朝內部的思想之爭應該是把《尚書》作為政治輿論的工具了。
但是,我們今天對於《尚書》真偽問題,真的需要謹慎。因為傳統的閱讀體系本身就有很多是是非非真偽不明的地方。
沒有科學的閱讀方法體系,我們要讀懂古代遺留下來的閱讀遺產,那是不會精準閱讀的,也是會錯誤判斷的。
-
3 # 莫安營
漢初,原秦朝博士伏生教授《尚書》於齊、魯之間。這時,據說伏博士已九十多歲了。這部書原是他在秦始皇下詔燒書時私藏在自家牆壁裡的,已殘缺不全,共二十九篇。後來,漢文帝派掌故官晁錯來從他學,《尚書》之學興盛起來。這便是所謂《今文尚書》,今文,大約是指伏生的弟子們用漢時的隸書抄錄流佈該書吧。
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充套件自家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牆壁裡得到一部用“古文”寫的《尚書》;魯恭王停止強拆,將這部書交還孔子的後人孔安國。漢武帝時,孔安國將這部書整理後獻給了朝廷,該書與當時通行的《今文尚書》字句略有差異,並多了十六篇。後來,劉歆領校皇家藏書,欲立《古文尚書》博士,開啟了西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再後來,《古文尚書》之學漸漸失傳。因為這部書大約一直藏在皇家圖書館裡,並未在民間普及。
西漢成帝時,曾下詔徵求通曉《古文尚書》的人,當時有個叫張霸的,因不知孔壁書還在,便自個杜撰了一部獻上去,結果被關進了大牢。這部偽《古文尚書》後來被朝廷毀廢。
西漢末年,兵荒馬亂,《古文尚書》亡失。
三國末,魏國出了個高人,極博學,特別擅長作偽書,他叫王肅,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父。這個王肅,託名孔安國作《孔子家語》,託名孔鮒作《孔叢子》,又偽作了一部《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他挖空心思,將伏生的二十九篇分解成三十三篇,又另增二十五篇,滿紙天地玄黃和仁義道德,“三觀”非常之正,影響非常之好。晉武帝時,這部書立過博士。永嘉之亂後,這部書也散失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發現了它,獻給了朝廷。
千年以來,也有許多人懷疑這部偽《古文尚書》,但真正“識得廬山真面目”的,是清朝人。清初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惠棟著《古文尚書考》,辨析詳明、證據周密,讓偽書無處可躲。只是將作偽的罪名放在了梅賾頭上,離真相尚有一步之遙。到清朝中期,丁晏著《尚書餘論》,才將“隱藏得很深”的王肅揪出來。
回覆列表
那得從秦朝講起。秦焚書坑儒,到了漢代,《尚書》便以口頭傳述的方式流傳下來,其中伏生傳《尚書》29篇,這29篇《尚書》是以西漢當時通行的文字寫定的,因此被稱為《今文尚書》。《尚書》的經文系統分成了歐陽和大小夏侯三家,被立於學官,也就是說成為了當時的官方學說。但與此同時,魯恭王這個人擴建自己的宅院的時候,要佔孔子家的地盤,把孔子家的牆壁給推倒了,結果孔子家牆壁中就出了一些書籍,這些書籍是戰國時候的文字寫成,為了躲避秦始皇的焚書之禍,因此藏在牆壁中。那這批用古文字寫的書籍中,就有《尚書》,被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一共有45篇,其中29篇與《今文尚書》相同,而另外16篇則是今文所沒有的。漢代的學者們就只研究了與《今文尚書》相同的那29篇,其餘的16篇卻藏之於秘府,沒有進行研究了。所以到了後來,這多出來的16篇就亡軼了,具體什麼時候亡軼的,大家誰也不知道。
但是在東晉初年的時候,一個叫梅賾的人,獻上一部完整的《古文尚書》,其中還附帶有孔安國做的傳和孔安國的序。此後,這部號稱為漢代孔安國本的《古文尚書》地位不斷提高,到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其中《尚書》的本子所依據的,就是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
到了宋代的時候,學者們開始懷疑《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清代經學大盛,學者們透過對《古文尚書》系統的研究,已經可以證明那29篇之外多出來的系偽造,代表作就是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
那麼這多出來的篇目是誰偽造的呢?至今當然也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偽古文篇目,既非一人所偽,也非一時所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