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童日記 A nagy füzet (2013)
一座被外國軍隊佔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骯髒、吝嗇、兇惡,甚至是一名兇手。兩兄弟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為了讓自己變得堅強,兩人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仔細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隨著日記一頁頁被翻開,一場冷酷的夢魘式寓言
尋常,除了生死,都不是個事。對於戰爭而言,生死是尋常,活著全是羈絆。《惡童日記》,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寫成,透過雙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戰時童年噩夢般的成長。間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戰時被家人從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亂的童年生活對映。該書於2013年亦即雅各塔離世兩週年之際改編成電影。導演楊洛·薩斯採取以日記繪本特效迅速翻頁貫穿始終,故事劇情和演員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靜、凌厲的特徵展開,全片壓抑至極又且細緻絕倫。
開篇,戰事已至,一家人其樂融融作別,父母商議,將雙胞胎送走。軍官爸爸在他們床邊送出空白日記本作為臨別兒子們的禮物,囑示在他離開以後他們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寫日記。SO,未來發生的大小瑣事,只要是真實的,都要記下來。媽媽說:“只有你們是我的最愛,我永遠不會遺棄你們。”可是,他們卻被媽媽從城市一火車帶離窮鄉僻壤的地方——國界線附近的農村,那是雙胞胎從未知曉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並且邋遢的老婦人,被當地居民稱作巫婆,傳說因為她曾殺死了他們的外公。她對媽媽存有很深的敵意,放佛蓄謀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或許,也只有戰火紛飛的年月,媽媽才會求助於她。她那麼吝嗇,自然不會給予雙胞胎好臉色。她把雙胞胎擋在門外,忍受飢寒交迫的滋味,叫他倆“狗崽子”。媽媽義無反顧地丟下他們走了。外婆推車,外婆提水,外婆在餵豬,外婆在劈材。偶爾,外婆會鄙夷地瞟他們,說:不幹活,沒飯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佇著,面面相覷,心懷鬼胎,肚子好餓,只好掄起斧子幹活劈材。外婆說:“你們終於懂得幹活。”雙胞胎直言:“我們不喜歡幹活,但旁觀別人幹活,是恥辱。”外婆又說:“你們是真的同情我了?”雙胞胎語出生硬,且超乎年紀的成熟。泠然答道:“我們是對自己感到羞恥。”外婆愣了個神。從此,外婆與雙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貓和老鼠日夜不停的鬥法。主要表現在吃飯上面,土豆湯,番茄湯,湯湯水水沒有一丁點油水。外婆甚至兇殘地按住鍋蓋,拒絕他們伸向盆子飢餓的手,三對眼睛惡向。總是要崩潰崩潰不了的德行,鏡頭切掉,畫面又是另一幕慘戲。
雙胞胎躺在髒亂昏臭的閣樓上,狹小的空間只容得下兩人瘦弱的身體,連翻身都不能夠。每天天沒亮,外婆提著燈就將他倆趕下床開始一天的勞作。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謾罵,動不動以溼抹布虐打他們。備受摧殘的雙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從乾淨整潔的模樣變成了又髒又野的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話說,人類,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終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環境改變中迅速反應、調整、適應、習慣的那部分。這在雙胞胎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童年並不都是嬌弱被呵護的,捱打和捱餓,這些日常要經歷的過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學著承受。於是,他們開始互毆,打得吱哇亂叫相繼昏死過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納粹軍官對他們產生了好奇與喜愛;燒掉媽媽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記她甜言蜜語舐犢情深能讓他們感到更加痛苦的話,記住學習,記住堅強,記住活下去。他們學習聖經,熟知七宗罪和十誡,卻要練習抵抗飢餓的意志力、偷盜、殺生、暴食、敲詐勒索以牙還牙。
譬如,當他們在村子邊的森林裡發現逃兵死去,驚恐之餘不忘慌忙掠奪一空逃竄而去,開始戒飯四天以期千萬不能同逃兵一樣被餓死;外婆心生狐疑,殺雞誘惑,終不敵兩人吞口水喝白水;當他們在市集遇見唯一的鄰居女兒小兔子偷盜,窮追猛打被揍之後抓住小兔子在玉米倉裡暴揍復仇,卻又瞭解到小兔子是因為母親聾啞人而偷竊心生憐憫,既送吃食還陪小店賣藝討生活;飢餓如此強大,他們再也不願意苟且忍受;夜裡,就著昏燈,捉住活雞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給他們烤雞,外婆大驚失色之後就犯……
在得知他們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願被性騷擾只為一口食物的時候,雙胞胎決定去訛詐神父,神父提到聖經,他們面不改色。然而,小兔子最後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納粹兵。原來,小兔子媽只是因戰裝瘋賣殘苟活,他們一把火送了她最後一程。所有灰飛煙滅都被外婆看在眼裡,有寒意,或是欣賞?
當他們遇見好心的女僕,原以為遇見了一個媽媽一樣愛他們的女人。殊不知,女僕的無知和殘忍毫無悔意。她竟然揭發害死了幫助過雙胞胎的猶太皮匠。善惡膽邊生,任何一邊都有其生髮的理由。雙胞胎果斷用逃兵的炸彈炸死了女僕。敗露後被抓去毒打,納粹軍官出現,他倆得救。
戰爭接近尾聲,納粹軍官一夜之間不告而別。硝煙漸遠去,媽媽抱著孩子與情人一同出現在外婆家。雙胞胎質疑媽媽此時出現異於從前的模樣,他們寧願與惡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隨。飛彈亂入,媽媽被炸死,外婆挑燈就地掩埋。顯然,戲到這裡一目瞭然,外婆的暴力兇殘吝嗇,實則是為了活命,出於對抗亂世的無奈。外婆老了,累到中風,她仍不忘勞作;囑託雙胞胎,若死,要給自己體面的離開。戰亂平息,爸爸歸來,質問外婆媽媽的去向時,外婆把癱瘓了的半邊胖軀體順勢隱藏在門後與他對話。那一刻,不難看出,外婆與雙胞胎之間,倔強的何其相似……外婆終於還是死了,雙胞胎給外婆淨身、下葬,還以尊嚴的顏色。
反觀戰爭中被俘戰後返鄉的爸爸,雙胞胎問:”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爸爸表示死也要離開。雙胞胎心冷了,就像他們在日記扉頁寫出的那一行:”學習殘忍是生命的第一課”。對,殘忍。從忍受到習慣痛苦開始,從互毆到互助的命運中間,他們曾一起戰勝疼痛、飢餓、寒冷、欺騙、冷漠,面對炮火,互為對方的耳目,知道為誰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聽、不能不看;卻懼怕分開。雙胞胎心意合一。此時,村邊的森林中,越國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來完成他們之間最後一課:『分離』,他們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樣決絕。惡童,全片沒有一滴眼淚。
我看到的惡童,是成人直面現實的獵殺。惡不惡若好不好,早晚都得搞定兵荒馬亂的成長和起伏衰敗;就像冷酷、殘暴、恐懼、驚悸、厭煩……一切整不死你的東西,都能在接下去每一時刻提醒你:外面有一整個世界,因你而活
惡童日記 A nagy füzet (2013)
導演: 楊諾·薩斯編劇: András Szekér / 楊諾·薩斯 János Szász主演: 皮洛斯卡·莫爾納 / László Gyémánt / András Gyémánt / Ulrich Thomsen / Ulrich Matthes / 更多...型別: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法國 / 匈牙利 / 奧地利語言: 匈牙利語上映日期: 2013-06-03片長: 100分鐘又名: 大手札 / Le grand cahier / Das große Heft / The Notebook一座被外國軍隊佔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骯髒、吝嗇、兇惡,甚至是一名兇手。兩兄弟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為了讓自己變得堅強,兩人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仔細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隨著日記一頁頁被翻開,一場冷酷的夢魘式寓言
尋常,除了生死,都不是個事。對於戰爭而言,生死是尋常,活著全是羈絆。《惡童日記》,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寫成,透過雙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戰時童年噩夢般的成長。間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戰時被家人從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亂的童年生活對映。該書於2013年亦即雅各塔離世兩週年之際改編成電影。導演楊洛·薩斯採取以日記繪本特效迅速翻頁貫穿始終,故事劇情和演員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靜、凌厲的特徵展開,全片壓抑至極又且細緻絕倫。
開篇,戰事已至,一家人其樂融融作別,父母商議,將雙胞胎送走。軍官爸爸在他們床邊送出空白日記本作為臨別兒子們的禮物,囑示在他離開以後他們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寫日記。SO,未來發生的大小瑣事,只要是真實的,都要記下來。媽媽說:“只有你們是我的最愛,我永遠不會遺棄你們。”可是,他們卻被媽媽從城市一火車帶離窮鄉僻壤的地方——國界線附近的農村,那是雙胞胎從未知曉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並且邋遢的老婦人,被當地居民稱作巫婆,傳說因為她曾殺死了他們的外公。她對媽媽存有很深的敵意,放佛蓄謀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或許,也只有戰火紛飛的年月,媽媽才會求助於她。她那麼吝嗇,自然不會給予雙胞胎好臉色。她把雙胞胎擋在門外,忍受飢寒交迫的滋味,叫他倆“狗崽子”。媽媽義無反顧地丟下他們走了。外婆推車,外婆提水,外婆在餵豬,外婆在劈材。偶爾,外婆會鄙夷地瞟他們,說:不幹活,沒飯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佇著,面面相覷,心懷鬼胎,肚子好餓,只好掄起斧子幹活劈材。外婆說:“你們終於懂得幹活。”雙胞胎直言:“我們不喜歡幹活,但旁觀別人幹活,是恥辱。”外婆又說:“你們是真的同情我了?”雙胞胎語出生硬,且超乎年紀的成熟。泠然答道:“我們是對自己感到羞恥。”外婆愣了個神。從此,外婆與雙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貓和老鼠日夜不停的鬥法。主要表現在吃飯上面,土豆湯,番茄湯,湯湯水水沒有一丁點油水。外婆甚至兇殘地按住鍋蓋,拒絕他們伸向盆子飢餓的手,三對眼睛惡向。總是要崩潰崩潰不了的德行,鏡頭切掉,畫面又是另一幕慘戲。
雙胞胎躺在髒亂昏臭的閣樓上,狹小的空間只容得下兩人瘦弱的身體,連翻身都不能夠。每天天沒亮,外婆提著燈就將他倆趕下床開始一天的勞作。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謾罵,動不動以溼抹布虐打他們。備受摧殘的雙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從乾淨整潔的模樣變成了又髒又野的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話說,人類,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終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環境改變中迅速反應、調整、適應、習慣的那部分。這在雙胞胎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童年並不都是嬌弱被呵護的,捱打和捱餓,這些日常要經歷的過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學著承受。於是,他們開始互毆,打得吱哇亂叫相繼昏死過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納粹軍官對他們產生了好奇與喜愛;燒掉媽媽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記她甜言蜜語舐犢情深能讓他們感到更加痛苦的話,記住學習,記住堅強,記住活下去。他們學習聖經,熟知七宗罪和十誡,卻要練習抵抗飢餓的意志力、偷盜、殺生、暴食、敲詐勒索以牙還牙。
譬如,當他們在村子邊的森林裡發現逃兵死去,驚恐之餘不忘慌忙掠奪一空逃竄而去,開始戒飯四天以期千萬不能同逃兵一樣被餓死;外婆心生狐疑,殺雞誘惑,終不敵兩人吞口水喝白水;當他們在市集遇見唯一的鄰居女兒小兔子偷盜,窮追猛打被揍之後抓住小兔子在玉米倉裡暴揍復仇,卻又瞭解到小兔子是因為母親聾啞人而偷竊心生憐憫,既送吃食還陪小店賣藝討生活;飢餓如此強大,他們再也不願意苟且忍受;夜裡,就著昏燈,捉住活雞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給他們烤雞,外婆大驚失色之後就犯……
在得知他們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願被性騷擾只為一口食物的時候,雙胞胎決定去訛詐神父,神父提到聖經,他們面不改色。然而,小兔子最後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納粹兵。原來,小兔子媽只是因戰裝瘋賣殘苟活,他們一把火送了她最後一程。所有灰飛煙滅都被外婆看在眼裡,有寒意,或是欣賞?
當他們遇見好心的女僕,原以為遇見了一個媽媽一樣愛他們的女人。殊不知,女僕的無知和殘忍毫無悔意。她竟然揭發害死了幫助過雙胞胎的猶太皮匠。善惡膽邊生,任何一邊都有其生髮的理由。雙胞胎果斷用逃兵的炸彈炸死了女僕。敗露後被抓去毒打,納粹軍官出現,他倆得救。
戰爭接近尾聲,納粹軍官一夜之間不告而別。硝煙漸遠去,媽媽抱著孩子與情人一同出現在外婆家。雙胞胎質疑媽媽此時出現異於從前的模樣,他們寧願與惡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隨。飛彈亂入,媽媽被炸死,外婆挑燈就地掩埋。顯然,戲到這裡一目瞭然,外婆的暴力兇殘吝嗇,實則是為了活命,出於對抗亂世的無奈。外婆老了,累到中風,她仍不忘勞作;囑託雙胞胎,若死,要給自己體面的離開。戰亂平息,爸爸歸來,質問外婆媽媽的去向時,外婆把癱瘓了的半邊胖軀體順勢隱藏在門後與他對話。那一刻,不難看出,外婆與雙胞胎之間,倔強的何其相似……外婆終於還是死了,雙胞胎給外婆淨身、下葬,還以尊嚴的顏色。
反觀戰爭中被俘戰後返鄉的爸爸,雙胞胎問:”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爸爸表示死也要離開。雙胞胎心冷了,就像他們在日記扉頁寫出的那一行:”學習殘忍是生命的第一課”。對,殘忍。從忍受到習慣痛苦開始,從互毆到互助的命運中間,他們曾一起戰勝疼痛、飢餓、寒冷、欺騙、冷漠,面對炮火,互為對方的耳目,知道為誰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聽、不能不看;卻懼怕分開。雙胞胎心意合一。此時,村邊的森林中,越國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來完成他們之間最後一課:『分離』,他們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樣決絕。惡童,全片沒有一滴眼淚。
尋常,除了生死,都不是個事。對於戰爭而言,生死是尋常,活著全是羈絆。《惡童日記》,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寫成,透過雙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戰時童年噩夢般的成長。間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戰時被家人從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亂的童年生活對映。該書於2013年亦即雅各塔離世兩週年之際改編成電影。導演楊洛·薩斯採取以日記繪本特效迅速翻頁貫穿始終,故事劇情和演員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靜、凌厲的特徵展開,全片壓抑至極又且細緻絕倫。
開篇,戰事已至,一家人其樂融融作別,父母商議,將雙胞胎送走。軍官爸爸在他們床邊送出空白日記本作為臨別兒子們的禮物,囑示在他離開以後他們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寫日記。SO,未來發生的大小瑣事,只要是真實的,都要記下來。媽媽說:“只有你們是我的最愛,我永遠不會遺棄你們。”可是,他們卻被媽媽從城市一火車帶離窮鄉僻壤的地方——國界線附近的農村,那是雙胞胎從未知曉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並且邋遢的老婦人,被當地居民稱作巫婆,傳說因為她曾殺死了他們的外公。她對媽媽存有很深的敵意,放佛蓄謀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或許,也只有戰火紛飛的年月,媽媽才會求助於她。她那麼吝嗇,自然不會給予雙胞胎好臉色。她把雙胞胎擋在門外,忍受飢寒交迫的滋味,叫他倆“狗崽子”。媽媽義無反顧地丟下他們走了。外婆推車,外婆提水,外婆在餵豬,外婆在劈材。偶爾,外婆會鄙夷地瞟他們,說:不幹活,沒飯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佇著,面面相覷,心懷鬼胎,肚子好餓,只好掄起斧子幹活劈材。外婆說:“你們終於懂得幹活。”雙胞胎直言:“我們不喜歡幹活,但旁觀別人幹活,是恥辱。”外婆又說:“你們是真的同情我了?”雙胞胎語出生硬,且超乎年紀的成熟。泠然答道:“我們是對自己感到羞恥。”外婆愣了個神。從此,外婆與雙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貓和老鼠日夜不停的鬥法。主要表現在吃飯上面,土豆湯,番茄湯,湯湯水水沒有一丁點油水。外婆甚至兇殘地按住鍋蓋,拒絕他們伸向盆子飢餓的手,三對眼睛惡向。總是要崩潰崩潰不了的德行,鏡頭切掉,畫面又是另一幕慘戲。
雙胞胎躺在髒亂昏臭的閣樓上,狹小的空間只容得下兩人瘦弱的身體,連翻身都不能夠。每天天沒亮,外婆提著燈就將他倆趕下床開始一天的勞作。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謾罵,動不動以溼抹布虐打他們。備受摧殘的雙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從乾淨整潔的模樣變成了又髒又野的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話說,人類,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終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環境改變中迅速反應、調整、適應、習慣的那部分。這在雙胞胎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童年並不都是嬌弱被呵護的,捱打和捱餓,這些日常要經歷的過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學著承受。於是,他們開始互毆,打得吱哇亂叫相繼昏死過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納粹軍官對他們產生了好奇與喜愛;燒掉媽媽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記她甜言蜜語舐犢情深能讓他們感到更加痛苦的話,記住學習,記住堅強,記住活下去。他們學習聖經,熟知七宗罪和十誡,卻要練習抵抗飢餓的意志力、偷盜、殺生、暴食、敲詐勒索以牙還牙。
譬如,當他們在村子邊的森林裡發現逃兵死去,驚恐之餘不忘慌忙掠奪一空逃竄而去,開始戒飯四天以期千萬不能同逃兵一樣被餓死;外婆心生狐疑,殺雞誘惑,終不敵兩人吞口水喝白水;當他們在市集遇見唯一的鄰居女兒小兔子偷盜,窮追猛打被揍之後抓住小兔子在玉米倉裡暴揍復仇,卻又瞭解到小兔子是因為母親聾啞人而偷竊心生憐憫,既送吃食還陪小店賣藝討生活;飢餓如此強大,他們再也不願意苟且忍受;夜裡,就著昏燈,捉住活雞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給他們烤雞,外婆大驚失色之後就犯……
在得知他們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願被性騷擾只為一口食物的時候,雙胞胎決定去訛詐神父,神父提到聖經,他們面不改色。然而,小兔子最後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納粹兵。原來,小兔子媽只是因戰裝瘋賣殘苟活,他們一把火送了她最後一程。所有灰飛煙滅都被外婆看在眼裡,有寒意,或是欣賞?
當他們遇見好心的女僕,原以為遇見了一個媽媽一樣愛他們的女人。殊不知,女僕的無知和殘忍毫無悔意。她竟然揭發害死了幫助過雙胞胎的猶太皮匠。善惡膽邊生,任何一邊都有其生髮的理由。雙胞胎果斷用逃兵的炸彈炸死了女僕。敗露後被抓去毒打,納粹軍官出現,他倆得救。
戰爭接近尾聲,納粹軍官一夜之間不告而別。硝煙漸遠去,媽媽抱著孩子與情人一同出現在外婆家。雙胞胎質疑媽媽此時出現異於從前的模樣,他們寧願與惡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隨。飛彈亂入,媽媽被炸死,外婆挑燈就地掩埋。顯然,戲到這裡一目瞭然,外婆的暴力兇殘吝嗇,實則是為了活命,出於對抗亂世的無奈。外婆老了,累到中風,她仍不忘勞作;囑託雙胞胎,若死,要給自己體面的離開。戰亂平息,爸爸歸來,質問外婆媽媽的去向時,外婆把癱瘓了的半邊胖軀體順勢隱藏在門後與他對話。那一刻,不難看出,外婆與雙胞胎之間,倔強的何其相似……外婆終於還是死了,雙胞胎給外婆淨身、下葬,還以尊嚴的顏色。
反觀戰爭中被俘戰後返鄉的爸爸,雙胞胎問:”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爸爸表示死也要離開。雙胞胎心冷了,就像他們在日記扉頁寫出的那一行:”學習殘忍是生命的第一課”。對,殘忍。從忍受到習慣痛苦開始,從互毆到互助的命運中間,他們曾一起戰勝疼痛、飢餓、寒冷、欺騙、冷漠,面對炮火,互為對方的耳目,知道為誰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聽、不能不看;卻懼怕分開。雙胞胎心意合一。此時,村邊的森林中,越國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來完成他們之間最後一課:『分離』,他們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樣決絕。惡童,全片沒有一滴眼淚。
我看到的惡童,是成人直面現實的獵殺。惡不惡若好不好,早晚都得搞定兵荒馬亂的成長和起伏衰敗;就像冷酷、殘暴、恐懼、驚悸、厭煩……一切整不死你的東西,都能在接下去每一時刻提醒你:外面有一整個世界,因你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