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麻辣鍋

    這個問題邏輯性有問題,李斯對秦掃六合功勞很大和他最終背叛秦始皇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如果要提問,那麼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改成李斯位高權重,備受信賴為什麼還要背叛秦始皇。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要一個人背叛另一個人,那麼就需要從趨利和避害兩個方面來分析。

    趨利。李斯違背秦始皇的遺願,同趙高一起篡改詔書,用矯詔逼扶蘇自殺。他這樣做是因為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但是,這裡有一個疑問。李斯在秦始皇時代已經位極人臣了,而且備受信賴,他還能獲得怎樣更大的利益?更上一層樓就是王了。但是始皇帝年代廢除了分封制,而且李斯是這個制度的最大建立者之一,如此就可以排除了王的可能性。不是王,那麼就是帝了。難道說,李斯也有野心想取而代之,過一過當皇帝的癮頭?這個想法估計李斯是想都不敢想,他的理想是作為一隻糧倉裡的老鼠,僅此而已。讓他當皇帝,他沒有膽,更多的是他的實力也不夠。那麼剩下來就是一種可能了,作周公的位置,實際控制朝政。這是最大的可能性。但是,當時還有一個趙高的存在。李斯一個人也無法獨攬朝政。要麼李斯認為趙高作為內官不太可能獨霸朝政。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是李斯對趙高的判斷失誤了。他認為胡亥和趙高都是容易控制的人,至少他是有這樣的信心!

    避害。李斯認為把扶蘇除掉同時也可以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扶蘇必定和李斯有過節。《史記》中記載,趙高是因為和蒙恬家族有深仇大恨,所以他要下決心把蒙恬家族給剷除了。對於李斯,書上描寫了李斯怕失去權勢。那麼可以推論,扶蘇和李斯的政見不合,而且扶蘇更加信任蒙恬,如果扶蘇上臺,那麼李斯會失勢。李斯就要從一隻糧倉鼠重新變回一隻廁所裡的老鼠,這是李斯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要幹掉扶蘇。當然也有可能李斯會面臨趙高的威脅,但是,這一點可能性並不大。

    李斯本身也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他也並不是什麼忠臣。對於李斯而言,權勢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始皇帝當時已經死了,如果說,對於一個活著的秦始皇,李斯對於皇帝的威望還有所忌憚的話,那麼一個已經死去的皇帝對李斯而言是沒有任何的威脅了當然了,李斯本身也走錯了這部棋子,至少,他是沒想到,趙高這個對手這麼厲害,最終不僅僅把自己給殺了,還殺了皇帝胡亥,甚至把整個秦王朝都給弄沒了。當真是算不到啊。如果能夠預見,不知李斯會做如何的選擇?大家怎麼認為呢?

  • 2 # 大相無形

    在沙丘政變中,李斯、趙高沆瀣一氣篡改詔書擁立胡亥繼位,被千古唾罵。可是,一直為秦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斯為何能幹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我認為,簡單概括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一、李斯臭名昭著的“廁鼠與倉鼠論”

    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記述了李斯看到廁所老鼠時的千古一嘆:“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其大意是說廁所里老鼠每逢有人或狗來時皆受驚而逃,而糧倉中老鼠,吃粟米、住大屋,不擔心人狗驚擾,人就如同老鼠,個人成就與所處環境緊密關聯。由此引發一個頗具生活感悟的感慨: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因此,李斯發誓不做廁鼠,要做,也是糧倉碩鼠!正是這個思想貫穿李斯一生,其也是由此展開了對權利與地位的“不懈追求”。

    二、李斯的相位受到了來自蒙氏兄弟的威脅!

    當時的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出外則與秦始皇同車、回來則伴隨身前左右,所有群臣將相都不敢與之爭?——可見秦始皇對蒙毅的才幹和寵信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執掌秦國國政已長達27年的丞相李斯尚沒有獲得這個“出則參乘”的殊榮,其內心仰慕虛榮的失落和對自己相位的焦慮可想而知。什麼?李斯不會嫉才妒能?――他若不會韓非子就不會死!

    三、一旦扶蘇繼位必然重用蒙恬

    公子扶蘇在秦國廟堂和百姓中間人望很高,並與蒙恬私交甚好自己又為監軍,而蒙氏三代出生入死,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關鍵是沒有值得一提的過失,均可謂“根正苗紅”!而李斯因為自己“焚詩書”的建議,深為天下唾罵,自感在才能、謀略、人望、軍功、尤其與扶蘇關係上,均遠遠不及蒙恬。最為致命的,是李斯與扶蘇的政治理念不同!一旦人望和呼聲很高的扶蘇繼位,自己相位就到頭了。

    這就是說,不管秦始皇生或死,蒙恬蒙毅這倆兄弟中必有一個讓李斯的相位難保!這對於貪戀權利和地位的李斯來說,無異於讓自己回到“廁鼠”的境況!

    四、秦始皇病故提供千載良機

    李斯的焦慮和失落終於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時迎來轉機,秦始皇行至沙丘時“上病益甚”――這讓李斯意識到千載難逢的良機稍縱即逝!趁此機會換上一個胡亥這樣便於操縱控制的傻蛋繼位,即刻便能讓自己的既得利益得到保障和延伸。胡亥?不正好就在眼前嗎?於是,我們都已熟知的一幕便如期上演了!

    作為混跡政治高層多年的李斯深知朝臣必然猜忌,必須“照例”(例如趙匡胤、朱棣)假意嚴詞拒絕推脫一番,才能掩人耳目,實則禍心早已昭然若揭。

    以上個人觀點,不對之處望批評指正。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3 # 歷史沉澱的理性

    歷史不忍細看,細看歷史,李斯對秦並六國及秦國治理貢獻有限。

    過去人們認為李斯有這樣幾大貢獻:一是定法。商鞅變法,李斯定法。秦國的法制創設和建設的主要功績是商鞅;其次是韓非,他的法治思想為秦始皇激賞,而李斯毒死他的同學韓非後,主要是運用韓非的法治思想定法;再次,才是李斯完善法治,但自己的乾貨不多,多竊用韓非等人的法治思想。

    二是實行郡縣制。郡縣制在秦早已成為一種實踐,貢獻最大的應是孝公和商鞅。而秦統一天下後,是丞相王綰等人提出推行郡縣制。王綰又擔心秦初並天下,人心未附,且六國貴族殘餘夢想伺機復國,故提出在僻遠地區置王,也就是實行分封制,以增強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這是一個務實的計策。條件成熟的地區,實行郡縣制,條件未成熟的地區,實行分封制。李斯只是強調郡縣制的好處,力主一刀切地實行郡縣制,被秦始皇採納。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秦未,因為偏遠地區沒有置王,導致義軍紛起,秦軍主力又遠在五嶺以南、上郡以北,致使義軍迅速做大,終致秦國覆亡。

    三是統一貨幣、文字、車軌、度量衡等。這是丞相隗狀、王綰領導下進行的文化和制度整合,李斯是廷尉,只做了一些輔助工作而已。但李斯善於寫文章和造勢,貪天之功,後世不察,加之李斯流傳下來的文章較多,故人們認為這些主要是李斯的功勞。其實不然,謬矣!

    四是實行離間計,使敵國君臣相互猜忌,自毀長城。秦國有效實行離間計的主要功臣,是張儀、范雎、尉繚,三者也都比李斯早,李斯提出的離間計,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至於李斯背叛秦始皇,是因為李斯本來就是一個卑劣無節的政客,為了一己之私,什麼事都會幹得出來。沙丘之變,李斯苟合趙高,擁立胡亥,矯詔殺害公子扶蘇、名將蒙恬,是大秦帝國滅亡的重要推手。

  • 4 # 花花原創

    李斯摒棄自己的舊主勾結、迎合趙高是他人性懦弱的結果,也是政治的選擇。

    李斯對秦國的功勞實際只是他對秦始皇本人的效忠而且是活著時的效忠。李斯個人一項推崇廁鼠哲學。既貧寒時的李斯善於觀察,一天如廁時他觀察到廁所裡的老鼠又小又瘦,且皮毛髒亂。而糧倉裡的老鼠卻又大又肥,皮毛光亮。他以為自己參透了人生處事的哲學,就是隻為這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服務,他成了個唯利是圖,趨炎附勢的小人。透過觀察他最終認秦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於是他幾經輾轉來到秦國,在秦國發展的日子裡,殺伐決斷的秦王震懾了他,他也順其自然的投靠了後來的始皇帝。不得比提出的是,李斯本人雖然不是韓非子、莫子等一派學術大家,但作為人臣,他本人還是很有本事的。如果把大臣分為能臣(非常自主,又能幹活的大臣,但有時行事會超越自己的許可權,即能幹卻不是特別聽話,需要郡主時時敲打,制衡的大臣),幹臣(很聽話,能非常快、好的完成自己份內之事。但很少發揮、想象。更像件工具的大臣,這類大臣需要英明果敢的上級合理調配和使用),庸臣(不會幹活但超聽話,一般用來制衡)亂臣賊子的話;李斯在始皇帝活著的時候就是一個典型的能臣。他在始皇帝的英明指揮下,為秦始皇本人和秦國初期的發展立下大功。但說到底他也只是一個有一定才能但出事哲學卻是迎合權勢的唯利是圖之人。正是這個迎合權勢唯利是圖的秉性使他在舊主(始皇帝)死後選擇背叛始皇帝的遺願。這種背叛即是性格使然更是政治重新洗牌的結果。

    因為李斯雖然一直支援始皇帝強硬的政治理念,但那是因為他生性軟弱,早被始皇帝所震懾,換句話說他在這樣強勢的皇帝手下鑽營,就必需唯始皇帝的命是從,所以也顯得他很“強硬”。始皇帝活著的時候他已經官至宰相,並且據說公子扶蘇是他的女婿,按說就憑這樣的關係他是肯定會支援公子扶蘇從而幫始皇帝完成遺願的。但也正是這點成了他在最後關頭倒戈相向的因由!因為始皇帝活著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如果扶蘇真的當權的話,他很有可能失去相位從而失去權力,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為始皇帝所要的接替者公子扶蘇在政治上是個溫和派,也正是因為政見不和,始皇帝又不想殺掉這個他心目中最適合繼任的兒子,所以始皇帝才讓他離自己遠一點,戍邊去吧!這樣雖然表面上是對扶蘇的打壓,但實際卻是對他的鍛鍊,並使未來國家最大武將蒙恬成為他身邊最有力的支援。只是扶蘇卻沒有體會出始皇帝的一番苦心,當然這是後話。但也是這個原因使扶蘇身邊有了一個完善的政治甚至軍事力量的能量圈,而作為當時除始皇帝之外最大的權勢人李斯卻無法融入其中,這也就是說,一旦扶蘇上位,等待他李斯的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雖然不一定是死亡,畢竟扶蘇是他的女婿,但失去權力卻是他無法接受的!趙高也是看透了這點,才說動李斯篡改遺照,改立胡亥的。只是李斯雖然為相多年,但始終改不了謹小慎微的懦弱本性。在這次政變中他沒有發揮主導作用,而是一直由趙高牽著鼻子走,一開始的就不知不覺的成為趙高手裡的聽話工具,等他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不是積極補救,而是一廂情願的希望可以保住自己目前的利益,進而是委屈就全,保命保家,但最後顯然在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政治上一旦站錯隊後果都是很嚴重的,他也不例外。

  • 5 # 利劍擱

    李斯的人生動力決定了他的事業走向。那麼,他的人生動力是什麼呢?就是永遠當又大又肥的“倉鼠”,絕不做枯瘦如柴的“廁鼠”。為了這一人生信條,什麼正義,什麼友情,什麼國家利益,大局觀念都拋之腦後。概括起來就是“私慾”當頭,一切都可以不擇手段……

    李斯是法派人物,這好像是他唯一的長處,正是因為是‘’法‘’派人物他才可能在嬴政身邊有“混”下去的土壤。試想,商鞅不在了,“結巴”韓非子又是南韓派遣來秦國的,不十分可靠,這樣,李斯自然成了香餑餑。至於統一六國後的重大改革方略,表面看有李斯的功勞,而實際呢,主題理念來自於商鞅思想和韓非理論,李斯作為丞相是主持參與者而已,李斯的背後是老同學“結巴”在起絕對作用。後來人記載歷史,肯定要把丞相李斯擺在首位了……

    李斯很善於抓住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對己有利”,另外就是“善察龍顏”和“隨機應變”。我們來盤點幾件他做過的功勞:

    統一六國後,李斯為了掙得帝王以及皇親國戚的推崇,早早寫了奏疏,內容是如何給皇親國戚分封天下,藉此機會自己也能分到一杯豐厚的“羹”,並把寫好的奏疏讓皇親國戚們傳閱。但是,當得知嬴政決意廢除“分封”時,他立馬又回到了“法”派陣營,重新為嬴政起草奏疏,不折不扣的落實“中央集權制”方略。可見,李斯這個人是個十足的“機會主義”者。

    嬴政十年時,頒佈決定驅逐原異國門客,李斯荒了,自己成了被驅逐物件(李斯,楚華人),大好的前程就要沒有了。於是,點燈熬油寫奏疏。這樣,流芳千古的《諫逐客書》誕生了。假如,他本人是原秦華人,那肯定不會有《諫逐客書》,不傷害自己的利益,怎麼會管這些閒事呢?

    秦統一六國後,大的改革基本都落實了。“結巴”韓非子也沒啥子用了,李斯跑到嬴政跟前嘀咕幾句讒言,老同學的命立馬就沒有了。看看,李斯就是這樣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

    沙丘之變時,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趙高胡來。起初,李斯是不同意矯詔的。可是,趙高提到扶蘇當了皇帝一定採用蒙恬做丞相,李斯立馬就投降了。因為,扶蘇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倉鼠”地位搞沒了,為了保住“倉鼠”地位,良知就不值錢了,國家利益也不值錢了,秦始皇已經變成了腐爛的臭肉就更不值錢了,背叛秦始皇在李斯眼裡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可見,從古到今,私慾過重的人,一旦有點睿智,再有點權利,就會給國家及百姓造成危害,地位越高,權利越大,危害就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裁判一進一出吹了恆大兩個球,什麼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