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說不凡

    三伏天是二十四節氣以外的雜節氣,是我們勞動人民總結的規律。三伏期是農作物生長和消耗水的高峰期。這個時候也是病蟲災害最嚴重的時候。

    那麼什麼是三伏天呢?

    什麼是“伏”?

    說這個之前要先知道天干地支,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共12個。讓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就有60次。比如甲子、乙丑等等。

    傳統意義上的三伏天的說法是和秦漢時期比較流行的五行相剋的說法有關。

    那時候的人覺得一年中最熱的是夏天,所以夏屬於火,庚屬於金,而金最怕火將它燒融,所以所以一到“庚日”, 金必藏伏,火就能大肆熱毒 , 讓天氣變得特別熱。既然金為藏伏, 所以稱為 “伏”日。

    由上面的天干地支可以知道,庚日就是出現庚字的,比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三伏天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具體定義以每年 “夏至” 、“立秋” 二節氣為準, 按干支紀日, 推算出三伏。而“夏至” 、“立秋”兩個節氣本身就不是固定的,所以由這兩節氣推算出來的三伏天必然也是不固定的。

    每年入伏的時間有早有晚,最早在7月11日,最晚的話是7月21日。之間相差了十天左右。而末伏是在立秋後的初庚開始的,所以這就導致中伏持續的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有時候是10天,有時候是20天。而這也導致了整個三伏天有時候是30天有時候是40天。

    入伏時間不同的原因

    因為天干有十個,所以每隔10日就會出現一個庚日。但是因為一年不管是365還是366都不是10的整數倍,所以每一年的庚日都是不同的,這就是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同的原因。

    總結

    傳統的三伏天最早入伏是7月11,最晚是7月21,有時候持續30天,有時候持續40天。入伏時間的長短變化也說明了古人對氣候變化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意識的觀察周邊的事物的事例以及推演,如何去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