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5111163629
-
2 # 璋哥的碎碎念
這個問題還真得好好盤算盤算,從小到大,我看得最多類別是武俠、科幻、名著、網路小說(摒棄小白文)、歷史、雜文集+詩詞、專業書。(其餘漫畫、H文、雜誌、小人書等)咱就不計算了;借這個機會我也可以好好回顧回顧,梳理梳理;認真算算我這輩子總共看過的書籍應該超過500部。
先盤盤武俠,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溫瑞安五大家為主力,金庸看全,其餘大部分都看過,另外包括蕭逸、臥龍生、李涼、司馬翎等也略有涉及,合計應該約為150部;
科幻類:劉慈欣、王晉康、阿西莫夫、凡爾納、田中芳樹、倪匡、何夕、郝景芳等,加上各種合訂本,家中藏書就已經超過50部,加上其餘電子書類,大概應該有100部左右;
名著類:中國古典名著諸如四大名著、四遊記、三言二拍、東周列國、西廂記以及各類演義小說等,大概看過的有30來部。世界名著大仲馬、雨果、托爾斯泰、茨威格、馬克吐溫等人的書也都有所涉獵,大概有30部左右,加上中國現代作家名著一些如林海雪原、圍城、平凡的世界、李自成、棋王等。合計大概也有70部;
網路及通俗小說:雖然從大學到現在沒怎麼斷過,但摒棄掉大部分消遣時間的快餐文,只能算個30部左右,主要包括一些口碑較好出品較高的非多產作者,諸如賊道三痴、月關、燕壘生、今何在、樹下野狐、小椴等;通俗小說裡再包括王朔、都梁、二月河、孫皓暉等,也有看過30部以上
歷史類:主要包括各種通史(全球通史、中國通史、人類簡史)類,斷代史(春秋釋義、三國志、戰國策),以及錢穆、顧頡剛等民國大家的作品(國史大綱、國史講話等),以及一些現代故事化的歷史(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先秦諸子等),大概也有30部左右;
雜文加詩詞:包括餘秋雨、季羨林、林語堂、鐵凝、周國平、舒婷、汪國真、徐志摩、泰戈爾等人的作品,以及唐詩宋詞各種古詩合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大概也有50部左右;
工作後看的專業書:包括行業叢書、營銷策劃、工作方法、思維方式、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書(金字塔原理、麥肯錫方法、專業主義、激盪三十年、必然等)少說也有50部。
這樣大致的統計還有些小部分無法分類的就不列舉了,這裡的書籍大部分都是大部頭作品。也不知道這樣的數量和大夥對比算是什麼樣的層次。
-
3 # 戰隼
整體的閱讀量沒辦法精確統計出來,只能是一個大概,但某一個階段的閱讀量只要做出記錄基本能統計出來。
比如我從小就喜歡閱讀,雜書和閒書看得最多,從小人書開始看,漫畫、小說、看了10多年,光這些東西數千本絕對不誇張。當時的武俠小說都是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時間閱讀,等到後來,基本上開始按作者的出版目錄來進行被全,市場常見武俠小說作者基本都讀全了。但倪匡的科幻+武俠小說,大概300多本,反覆讀了兩三遍。
當時還特別喜歡科幻小說,想進辦法能借到、租到和買到的科幻小說全部都讀了一遍,在圖書館裡科幻小說屬於很小眾的分類,在幾個市級的圖書館把館內的所有科幻小說全部都讀完過。
哪怕是讀了這麼多書,但從來不認為閱讀可以按讀了多少本來衡量。單純的計算讀過多少本,並不是一個好的標準。讀完一本書,並不等於理解、記憶或應用。哪怕是讀完一本書,認真做個筆記,也不等於就能把一本書的內容直接掌握。
不同類似的書籍,閱讀和目的和方式不同:
小說、漫畫這類大都是娛樂休閒,讀完就差不多。
經管書籍,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或開闊眼界存在,做筆記、思考+少量實踐,
經典的文學作品,有很多都反覆閱讀,去關注作品的內在思想、世界觀、寫作方式等等,可能要讀上好多遍,加入深入思考,再結合自己的環境來實踐和反思,才有對自己有所幫忙。
在科教書和專業書籍,是為了架建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閱讀和學習方式又有所不同。
不要以數量作為衡量閱讀標準,要去思考在閱讀不同型別的書籍時,自己閱讀標準是什麼,用什麼來證明自己真的理解或掌握了書的內容。是筆記、分享、行為還是思想,設定自己的閱讀標準,這樣的閱讀才有價值。
回覆列表
本人從小就喜歡讀書,當然是課外書。教科書只讀文科類的,那些理科書看到就頭疼。
十分慚愧本人的閱讀量沒有統計過,就我個人來說,我看過除了紅樓夢以外的“四大名著”。實話實說《紅樓夢》對於我來說的已經超出文化範疇。除了四大名著外,本人喜歡讀一些歷史類的書籍,包括一些歷史通俗演繹,比如說《說岳全傳》《史記》《封神演義》等等。
最近幾年我迷上了網路小說,一開始就喜歡看網路小白文,但時間長了就覺得索然無味。最近看小說只看前幾章,一旦不合口味就棄書。
我覺得看書多讀讀名著,快餐文學只是消遣物,最好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