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期五文藝

    這部獨具科幻氣質的電影,他沒有迎合大眾的口味,沒有高票房,或許在中國連個口碑都換不來,但,它便是科幻電影史的革命。也許再過數十年,它便能像《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一樣被永久載入電影史。

    就《銀翼殺手2049》電影的各個組成部分,我將給出自己的一些主觀感受與看法(本人才疏學淺,忘大家給予批評指正)。首先還是來看編劇。

    1、編劇(故事節奏)

    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不難發現,這部電影在情節發展上跟傳統電影有很大不同,用一些網友的抱怨話講就是:劇情冗長疏鬆、主題不明確、沒有高潮…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何在,我們來看:

    通常好萊塢商業片前十分鐘就是吸引人眼球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那些大片一上來節奏超快,演員也都很忙活,不是跑就是飛的:《碟中諜》也好,《駭客帝國》、《盜夢空間》也罷無不尊崇這一規律的。再來看看《銀翼殺手2049》的開端:

    殺手不緊不慢地進入目標者屋子,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等著被殺者回來。被殺者回來後兩人先聊會兒天,殺手還不忘問問鍋裡燉的是什麼…辦完事還沒完,殺手又在棵死樹旁待會兒,摘朵花(連個閃回提示都沒有,讓人莫名其妙)...;

    通常好萊塢商業片會在半個小時左右提出第一個「情節點」,以此來交代主角在電影中大部分時間裡要乾的事情(或者說是主人公要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點也是型別片永遠不能繞過的環節,《火星救援》主人公要「挑戰野外生存極限」;《異形》要冒生命危險去某個星球採集外星生命等等。其實《銀翼殺手2049》也沒有脫離這個規矩:在電影半個小時左右,K 的 Boss 給他佈置下了新的任務:找到複製人生下的孩子並殺了他(她)。當然,這個任務的魅力跟那些什麼拯救地球啦、探測外星生命啦可沒法比,我想相當一部分觀眾看到這裡也就謝一半氣了。更甚者,這一偵破與執行命令的故事線很快也被淡化了,隨之而來是主人公的自我懷疑與探索,甚至主人公和那個電腦智慧人的愛情戲都偏離了執行任務的主線,這難免是偵破片的大忌;

    ▲編劇用大量篇幅講述 K 背後的生活狀態

    好萊塢商業片通常會在第二個情節點發生180度的大轉彎:《異形》在船員離開那個詭異的星球后,看似脫離了危險,然而那個怪物卻突然從宇航員的肚子裡鑽了出來;哈里森·福特在《證人》中本應該作為偵破人去查案的,卻一瞬間成了嫌疑人,被警察通緝…所有這些情節的設定目的便是在於加強故事的節奏,把故事推向最終的高潮,沒有幾個導演敢輕易違背這一原則。而我們的這部《銀翼殺手2049》呢,在主人公 K 意識到自己可能就是那個複製人的後代,走出大門後,沒有任何的驚險場面,很自然的,警車來了,將他帶回警局受審了。一切表現的如此淡然。由此可以看出,導演和編劇在故意弱化這一可能取悅大眾的機會。

    類似以上非正常型別片情節設定的橋段在《銀翼殺手2049》中比比皆是,於是,它便給大眾帶來了一種娛樂屏障。我不想過多闡述這些反商業片編劇模式的用意何在,只是一點:如果你想要嘗試喜歡上這部電影,那麼那些傳統商業片裡的編劇套路便是一個死衚衕。

    有人說《銀翼殺手2049》劇情拖泥帶水,對此我恰恰意見相反。在此僅舉兩例便足以證明:

    一個是在女 BOSS 得知 K 就是那個複製人遺孤時,沒有半句廢話,一個眼神+一句臺詞(你回去休息幾天)+加幾個音樂提示音(底鼓)便足以證明她的為人;

    另一個便是喬伊(K的智慧女友)消失前說的那句「I love you」。這句話甚至都沒跟上一個相愛雙方的表情鏡頭就切過去了。這要換其他暢銷片子會成什麼樣子,不哭上十分鐘就不錯了!

    2、攝影、剪輯的速度與節奏

    還有一點讓觀眾不舒服不自在的是,作為一部科幻驚悚片,《銀翼殺手2049》的鏡頭運動、剪輯速度始終就沒快的起來,即便是原聲音樂的節奏加快,飛船也還是在大全景下緩慢地劃過畫面,長鏡頭,好一番優雅;那些打鬥的場面,鏡頭都不緊不慢地移動著,甚至直接用固定鏡頭。

    當然,慢不代表沒有節奏,就像那些慢搖擺樂、Bosa Nova 一樣,沒有「咚呲噠呲」不代表節奏感就不強。我清楚地記得安東尼奧尼在《放大》中就討論過類似的問題:節奏的融合不代表就要機械地跟隨速度搖頭,而是要在一個節奏型下創造另一個聲部,相得益彰。《銀翼殺手2049》中的畫面與音樂速度恰好跟主題要探討的東西融合到了一起,視覺上的第一感受讓人如此陶醉。

    3、電影色彩

    如果要問 82 版的《銀翼殺手》給我的印象是什麼顏色,那一定是「黑」了。伴隨著那些潮溼、血跡、和雨(即便是在房間內,也是陰暗潮溼為主),可以說《銀翼殺手》是黑的徹底,黑的純粹。然而,《銀翼殺手2049》卻沒有一黑到底,比起前者,它似乎暖了許多,而這些暖來自哪裡,沒錯,就是那些「黃色」。

    在電影視覺中,通常黃色代表的是希望,沒錯,《銀翼殺手2049》中的黃色也是希望,這個希望不單是 K 的,也是裡克·迪卡德(哈里森·福特飾)的,也是華萊士和他製造的所有複製人的。只是,這個希望的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把它跟「毒氣」捆綁了起來。就像那隻落在 K 手上的蜜蜂一樣。

    這種希望正如人類嚮往和追求科學一樣,它參雜著慾望和自我犧牲為代價。

    4、電影音樂

    如果就音樂本身而言,《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兩部電影的原聲音樂,我一定是更喜歡前者。Vangelis 的創作充滿了想象力,光是這盤電影原聲,就足以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科幻世界了。相比下 Hans Zimmer 則更像個學院派的高階音樂技師,中規中矩,你找不出什麼瑕疵,但也不會有太多的激動。尤其是像《銀翼殺手》這種又髒又有個性的黑色電影。

    但反過來再一想,畢竟電影音樂不是電影中的主角,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輔助電影主題的。如此看來,Vangelis 在《銀翼殺手》中的音樂表現反而有種搶戲的感覺(那音樂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反倒 Hans Zimmer 這個版本對於故事表達更簡潔直接了。

    好多人覺得《銀翼殺手2049》中的音樂低音過重過偏,缺少了一些高音上的東西。說實話我在看第一遍的時候也這樣認為。那低音的確讓人感覺不舒服。然而在看完第二遍時,我想到一個問題:

    像 Hans Zimmer 這種在電影原聲界幹了三十多年,為數不清的大片配過樂的牛人來說,他能沒意識到低音過重這點問題?反過來講,如果電影畫面能讓人感到未來的不適(陰暗、潮溼),難道聲音就不能了嗎。這是不是導演和音樂製作人故意為之,恰好迎合了電影中的那些垃圾場場、廢棄建築、賭氣、霧霾了…

    5、瑞恩·高斯林 VS 哈里森·福特

    我們暫且不說演技,單說兩位主角的形象氣質:

    瑞恩·高斯林瘦瘦的,一副倒黴蛋、受氣包的形象,嘴角一抿的時候讓人感覺像個小混混(大概有《愛樂之城》的影響),充其量也就是個鬱郁不得志的小藝術家。因此,在看《銀翼殺手2049》之前我一直擔心他能否超越哈里森·福特。

    當然,我的這個想法是建立在哈里森·福特標杆之下的,來看看哈里森·福特:高大、強壯,上來就一種不好欺負的感覺。再加上他天生一副偵探的臉(受《證人》影響)和一雙憂鬱略帶叛逆的眼睛。一句話,他就是當「銀翼殺手」的料!

    兩個性格迥異的演員能怎樣唱好這場事隔三十年的戲,看完電影后,我才恍然大悟導演的用心良苦。尤其是瑞恩·高斯林站在橋上望著那個虛擬的女友喬伊之時。

    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個普通人的渺小,一個連自己身份都不明確的底層人的渺小。而他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網路虛擬世界,是一個冰冷陰暗的城市空間。想想我們現在的世界,有多少人像 K 一樣迷失在自己信仰與生存的矛盾之中。想到這一點,我突然覺的沒有誰比瑞恩·高斯林更適合 K 這個角色了。

    6、電影的空間

    《銀翼殺手2049》的電影空間當然不止於那 162 分鐘內的劇情:

    首先,電影的結局就是開放的。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明確的,也沒有一個人的未來之路是明晰的。

    其次,電影中所有的情節都是和 30 年前那部《銀翼殺手》緊密相連的,甚至和原著作者緊密相連。導演甚至為這部電影拍攝了三部短片作為補充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是什麼中草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