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個大網。人和人,編制而成。每個人都不是孤島,生下來有父母、兄弟姐妹,一輩子又會和無數的人“結緣”。
只要人在社會中,人就無法逃離這個大網!就像人無法逃離地球一樣!
但是!為什麼要逃離?為什麼想擺脫?
因為我們的“心”,討厭很多人、討厭很多事、討厭壓力、討厭痛苦、討厭外界給我們帶來的不自在。就像犯人討厭牢房,小狗討厭鎖鏈。
“討厭”實際上根源在我們的“心”,如果心裡沒有“討厭”的情緒,也就不會想著“逃離”和“擺脫”。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讓世界改變,讓自己逃離。只需改變我們的“心態”就可以了。
一念“憤怒”,世界是火爐。
一念“平和”,世界變清涼世界。
人應該逃離“觀念”的牢籠,和“自我”的枷鎖!
我們常常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只要有這種對立的觀念產生,就為心靈的“苦悶”種下了根。
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家鄉好,而別的地方都不好。這個觀念一旦產生,將來他區別的地方,就會鬱悶。因為他只覺得家鄉好。
這是,為了讓這種“鬱悶”消散。必須破除這個觀念,應該認為: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存在的價值,都養育那個地方的人,我的家鄉和別人的家鄉都一樣的,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個“觀念”平和了,沒有對立了,心中沒有敵對情緒,就能接納當下的一切。與這個世界“和解”。
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在維護“自我”的利益。“我”受傷了,“我”受欺負了,“我”被鄙視了,“我”太苦了,“我”太不幸了。
一旦某些人、某些事,觸犯了我們的“利益”、“健康”、“觀念”,我們就本能的保護“自我”,然後與他人和外界“戰鬥”!
所以,很多的憤怒和抑鬱,都來自於對“自我”的過度保護。換句話說!【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這種自我保護越強烈,我們就越“處處碰壁、處處樹敵、處處不爽”。
反而,不那麼在乎自己的人,要瀟灑的多。別人奚落了我一句,我沒什麼,別人佔了我一點便宜,我也還好。生活變得很“隨和”,不“劍拔弩張”!
基督教主張“博愛”,佛教主張“慈悲”。博愛和慈悲,都是希望人們從“自我的枷鎖”中逃出來,從“愛自己”,上升為“愛別人”!
一個母親,大家都覺得特有生命力!特有溫暖!為什麼?她是真心實意的去“愛孩子”的。一個善良的人,人們覺得她偉大,彷彿沐浴著溫暖的光,因為她做出所有的努力,去愛“別人”。
特蕾莎修女,一個西方人,到了印度,救助了無數的“苦難的印度女人、男人、孩子”。特蕾莎修女心裡裝的是“如何去更好的讓別人過得好一點!”。
這種悲憫之心,博愛之心,讓一個人的“心量”無限擴大,跳出了“自憐”的小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們沒有特蕾莎修女那麼心量大,但我們可以至少多愛一下身邊的人:多愛一些自己的父母、多愛一點自己的伴侶、多愛一些自己的親人、多關心一下自己的朋友和同事!
我們向外付出的越多,我們內在就獲得更大的“心靈祥和”!
我們向內保護自己越多,我們內在就獲得更大的“心靈枷鎖”!
有時候我們有夢想,夢想沒實現,心情就鬱悶不已。可是,人生就是一場幾十年的戲劇。我們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是父母的孩子(誰能替代?),我們是孩子的父母(誰能替代?)。不管遇到什麼,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必須面對的。
當人生這一幕劇結束之時,我們自己醒來,然後捫心自問。這一輩子,金錢帶不走、親人帶不走、名利帶不走,伴隨我們的唯有這個“心靈”。
唯有心靈“安詳”,才是永恆的“幸福”!
認命!
然後平靜下來!
然後把事做好!
然後關愛他人!
然後命會變得更好!
人生如一個大網。人和人,編制而成。每個人都不是孤島,生下來有父母、兄弟姐妹,一輩子又會和無數的人“結緣”。
只要人在社會中,人就無法逃離這個大網!就像人無法逃離地球一樣!
但是!為什麼要逃離?為什麼想擺脫?
因為我們的“心”,討厭很多人、討厭很多事、討厭壓力、討厭痛苦、討厭外界給我們帶來的不自在。就像犯人討厭牢房,小狗討厭鎖鏈。
“討厭”實際上根源在我們的“心”,如果心裡沒有“討厭”的情緒,也就不會想著“逃離”和“擺脫”。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讓世界改變,讓自己逃離。只需改變我們的“心態”就可以了。
一念“憤怒”,世界是火爐。
一念“平和”,世界變清涼世界。
人應該逃離“觀念”的牢籠,和“自我”的枷鎖!
(1)逃離“觀念”的牢籠我們常常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只要有這種對立的觀念產生,就為心靈的“苦悶”種下了根。
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家鄉好,而別的地方都不好。這個觀念一旦產生,將來他區別的地方,就會鬱悶。因為他只覺得家鄉好。
這是,為了讓這種“鬱悶”消散。必須破除這個觀念,應該認為: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存在的價值,都養育那個地方的人,我的家鄉和別人的家鄉都一樣的,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個“觀念”平和了,沒有對立了,心中沒有敵對情緒,就能接納當下的一切。與這個世界“和解”。
(2)淡化“自我”的枷鎖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在維護“自我”的利益。“我”受傷了,“我”受欺負了,“我”被鄙視了,“我”太苦了,“我”太不幸了。
一旦某些人、某些事,觸犯了我們的“利益”、“健康”、“觀念”,我們就本能的保護“自我”,然後與他人和外界“戰鬥”!
所以,很多的憤怒和抑鬱,都來自於對“自我”的過度保護。換句話說!【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這種自我保護越強烈,我們就越“處處碰壁、處處樹敵、處處不爽”。
反而,不那麼在乎自己的人,要瀟灑的多。別人奚落了我一句,我沒什麼,別人佔了我一點便宜,我也還好。生活變得很“隨和”,不“劍拔弩張”!
(3)開放“心態”,去愛別人!基督教主張“博愛”,佛教主張“慈悲”。博愛和慈悲,都是希望人們從“自我的枷鎖”中逃出來,從“愛自己”,上升為“愛別人”!
一個母親,大家都覺得特有生命力!特有溫暖!為什麼?她是真心實意的去“愛孩子”的。一個善良的人,人們覺得她偉大,彷彿沐浴著溫暖的光,因為她做出所有的努力,去愛“別人”。
特蕾莎修女,一個西方人,到了印度,救助了無數的“苦難的印度女人、男人、孩子”。特蕾莎修女心裡裝的是“如何去更好的讓別人過得好一點!”。
這種悲憫之心,博愛之心,讓一個人的“心量”無限擴大,跳出了“自憐”的小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們沒有特蕾莎修女那麼心量大,但我們可以至少多愛一下身邊的人:多愛一些自己的父母、多愛一點自己的伴侶、多愛一些自己的親人、多關心一下自己的朋友和同事!
我們向外付出的越多,我們內在就獲得更大的“心靈祥和”!
我們向內保護自己越多,我們內在就獲得更大的“心靈枷鎖”!
(4)人生就如一幕戲劇,每個角色都一樣重要有時候我們有夢想,夢想沒實現,心情就鬱悶不已。可是,人生就是一場幾十年的戲劇。我們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是父母的孩子(誰能替代?),我們是孩子的父母(誰能替代?)。不管遇到什麼,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必須面對的。
當人生這一幕劇結束之時,我們自己醒來,然後捫心自問。這一輩子,金錢帶不走、親人帶不走、名利帶不走,伴隨我們的唯有這個“心靈”。
唯有心靈“安詳”,才是永恆的“幸福”!
認命!
然後平靜下來!
然後把事做好!
然後關愛他人!
然後命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