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林君
-
2 # 漢字谷主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其獨特魅力。歷經幾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那麼下面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甲骨文
甲骨文雖然不能說是最早的文字,但也算是漢字的鼻祖,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現今,所發現的甲骨文數量非常多,內中所記載的內容亦是極其豐富,幾乎涵蓋各個方面。這不由得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精妙。甲骨文是所有字型中最具形象性的。透過甲骨文,我們更能知道字的本源意義。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眾所周知,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所指的便是商周時期。在當時,青銅器中主要用來作祭祀的禮器,以鼎為代表。
而樂器則是以鍾為代表,即我們所熟知的編鐘。於是“鐘鼎”就成了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稱“籀文”。狹義上多說其為石鼓文,石鼓文為秦刻石文字,是中國最老是石刻文字。其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後人稱之為大篆。而廣義上來說,大篆是周朝時期的文字,其亦可以包括甲骨文與金文。
小篆,即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天下後即對全國的文字進行統一,而他所用文字便是今人所言之小篆。小篆其實是由大篆刪繁就簡而來的,乃秦丞相李斯所親為。
文字的發展,與書寫工具及書寫效率有關。從小刀刻到筆書寫,從石頭到紙張,工具的變化,同時帶來書寫效率及傳遞資訊效率慼慼相關。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資訊載體發展史,也是資訊傳播效率的發展史,草書的產生,漢字的不斷簡化,也都是書寫效率和傳播效率的問題。
從秦始皇開始,統一了文字(小篆),基礎上又發展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步步從具像到抽象的過程。
秦始皇的最大功績之一就是書同文,就是統一了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牌的意義,漢字歷史是真正算得上標準化的,一個是秦小篆,第二個是宋楷書。
文字的產生,源於自然,源於勞動實踐,把自然具像抽象出來發明了文字,象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都具有與造字時的生活、自然影象相關。從篆到隸,也是一個漫長的隸變過程(從篆隸到完全的隸),也是文字從圓到方的過程。篆之前的文字,更偏向圖畫,因而更接近文字產生時的原意。
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隸書變方後,更抽象,更接近現代字型,同時也遠離了文字產生時的原意。篆書的地位有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它幾乎可以濃縮從甲骨文到篆書這段文字精華,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連線點。
回覆列表
何止有關係,是一脈相承的傳承關係,甲骨文演化為小篆,這之間的關聯性是有證可考的,文字出現起因於記事,在沒有出現文字前,我們的祖先是靠結繩記事,因結繩不好保留又繁瑣也不好攜帶,改為畫圖,這也是象形文字產生的源頭。
文字是逐漸形成為特殊有意義的圖符號,再開始規範起來,然後演變為今天的文字。
最早從巖畫開始,這時還只是記事的純粹圖畫
燒製在陶器上的記事圖也可稱為陶文,出現了零星的圖符號部落巫師占卜,出現了刻在獸骨頭上的圖符號,象形文字的雛形青銅器的出現,把重要的部落大事件,把圖符號燒製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或銘文到秦朝時進行了去繁就簡的改革,使得圖形化的象形符號進一步規範,統一為長方形方塊體,更為整齊美觀,這是方塊字小篆從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從甲骨文—金文—甲骨文,甲骨文象一幅小畫的圖符號,金文有所變化變得整齊了,更圖形化了,到小篆就更規範了,去繁就減做了刪減,符號感更強了。從字型外形還是造字的形式,小篆都帶著濃濃的甲骨文基因和氣質。
再看這張圖是龍字的演化,這個是甲骨文和銘文不同時期的龍字,把時間週期縮短,我們可以看到文字更為細緻的變化,文字在發展過程中是時時都在不斷做調整的,更加證明了甲骨文和小篆的血緣關係。
史料中沒有記錄的東西太多了,我們需要的是實證,而不是僅僅查詢史料出處,近代很多考古的發現都在不斷證明著很多歷史事實,這就是實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