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望斷天涯空悲恨

    封王也沒用,當時的清政府已經不可救藥。他把所有人都得罪了,首先清政府不會君主立憲也不可能立憲(君主立憲是要有資產階級強大為前提的),所以清庭的立憲是假立憲,包括後來袁的立憲也不可能成功,原因是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大弱,另外當時的情況是武昌起南方革命,

    第一階段,武昌起義~袁世凱出山 民軍攻無取,清庭的蔭昌,載澤,薩鎮冰,他們幾乎沒有還手的機會。 第二階段,黃興和馮國璋的武昌爭奪戰。 這時袁世凱出山派出北洋三傑的馮國璋率北洋軍進攻南方,民軍方面黃興代替原本的湖北都督黎元洪指揮民軍。結果北洋軍佔領漢口漢陽威脅武昌,民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1,軍心不穩缺錢。2,將領差距,馮國璋職業軍人長年指揮千軍萬馬,而黃興之前只組織過“恐怖襲土擊。3,武器差距,北洋軍擁有最先進的重炮,水壓機槍而民軍只有漢陽步槍和少量進口炮。4,號令不齊,這些人有用鐵血十八星旗,井字旗,青天白日旗。 第三階段,相持。 袁明白如果自己把革命消滅獲得最大利益的是清政府,如果要想自己:利最大就要“養寇自肥‘’。當中有這樣一個事:袁問楊度,孫中山是什麼樣的人?楊度回道:“孫中山義人,是個百折不撓的人,他之前發動過十幾次起義全部失敗,而且一次敗的比一次慘,但是你能說他沒成功嗎,因為他知道清政府一定會滅亡,只要他起義下去一定成功。‘’現在袁世凱可滅了革命黨,下次也許革命之火將會把他和清政府一起焚燬。 孫中山這時已經回國領導革命,手下陳其美等與北洋張勳在南京外紫山交戰,張勳部下衣著光鮮,吃的飽飽的,而民軍雪天裡喝粥穿草鞋(其實南方的雪天更可怕),孫中山向外國借錢,沒有結果。洋人只問:你拿什麼抵壓?相反袁世凱向外國借,洋人利立答應。孫先生也明白中華民國要想不在搖籃中被扼殺,只有和談。 第四價段,和談~清帝退位袁世凱一方面,令楊度和汪精衛組成共濟會。另一面向清庭施壓。汪精衛之前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清庭採取懷柔手段不殺。這時候放出來表示和南方有談判誠意。袁世凱有給太后講法國大革命的故事,意思是:如果法國皇帝早些接受人民的意願,路易的子孫哪至於被殺的一個不剩。再有請段祺瑞代表軍人請願共和。當中有個小插曲,有人向隆裕太后獻計,讓大家退回東北老家(這時東三省的總督,將軍,巡撫都表示效忠清庭),而且北洋軍都在前線,御林軍,和警察都在滿人的控制下,還有日本人的橄欖枝,如果清朝退回東北是有可行性的。但是隆裕沒有答應,為了祖宗陵寢,皇帝的幸福,《優待清朝皇室條例》,也許也為了讓中國不分裂吧,終於清帝退位了。我想說的是袁世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善於利用雙方的矛盾,使自己成為最大贏家。但是他始終沒有擺脫自己侷限,自己還是一個封建官僚,沒有看透當時的中國已經不能再有皇帝了,專制色彩是東方的政治特點,可是那也只能是特點,不能是全部。君主這個詞太神聖了,當君主就不能做人。

  • 2 # 秦右史

    假設類問題在史實上不好準確的回答,但既然提出來了,就需要儘量冷靜客觀、合情合理的分析。

    第一,關於封王問題。清代一朝,漢人封王難於上青天。清代早期開國時期,為了籠絡漢族實力派,權宜之計,列土封疆,前後共封了五位漢族王,分別是,孔有德、尚可喜、吳三桂、耿仲明、孫可望。

    自此之後,清廷從未有過封王之事,這是祖宗家法和施政習慣,誰也難以一下子打破。礙於傳統,後來即使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類有大功於社稷者,雖有人提出,也未見實質性封王。

    第二,袁世凱看重“王爵”嗎?這個不好猜測,但是從後來袁世凱的各項作為來說,其權勢已經超越了一個所謂“王”的範疇。而且從經驗來說,漢人封王,結局都比較慘淡。袁世凱其人何等精明,多次急流勇退,善於藏拙,蓄勢待發,在丁未政潮期間審時度勢,去掉兼差,以安清廷親貴之心,可見其政治手腕與時局判斷之高。

    與攝政王載灃的境遇類似,在清廷各種派系膠著期間,袁世凱何在乎一虛名。有實權(況且是新軍)足以保證自身地位了。

    第三,袁世凱何曾真反過。清廷最後頒佈退位詔書,與袁世凱確實關係密切,但這不能說是袁世凱“造反”,性質有極大差異。其第一道旨意中:

    清廷統治已經接近回天乏術。繼而宣統皇帝說道: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華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可悲的是,清廷當時除了袁世凱,無人依賴,亦無人可信,帝國末日就是如此悽惶。

    第四,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際,實是情勢所推,利益抉擇,而非贊同革命黨,反於清廷,這個得分清楚,看明白。清廷第二道詔書雲: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

    到了第三道詔書,其措辭更是令人頗有唏噓:

    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吾民之苦衷。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域性熟權利害,勿得挾虛憍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

    清朝的滅亡是內部崩潰,不是某個人、某件事就可以成功挽回的。所以說,從史實和邏輯上來看,這個假設幾乎不成立。即使成立,也就是袁世凱封了王,清廷也是飄飄搖搖、大廈將傾了,封王效果難以彰顯。

  • 3 # 雲夢96265981

    在清初封的異姓王都沒有好的下場。袁世凱久在官場不是不知道。再說清朝未年政局動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掌控了北洋新軍。列強也看清朝滅亡在即也扶袁為其利益代理人。袁世凱看中的是手中的實權而不是清廷封的王爵。所以說不存在袁世凱造反的問題。

  • 4 # 胡觀世事

    事實上袁世凱從來沒有造反,他是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協調南北方戰爭,和平地讓清朝皇帝退位,保全了清朝皇帝的待遇,南北統一為民國,何來造反這一說?至於清朝對袁世凱的好處基本上也窮盡了,內閣總理大臣當時統領全域性,軍政一把抓,位極人臣,攝政王載灃都被逼迫回家,慶親王奕劻主動把內閣總理大臣讓給袁世凱,你說袁世凱要個王爺封號有什麼用?而且晚清風雨飄搖,馬上就要傾覆,王爺封號會成為累贅也不吸引人了。

  • 5 # 龍眠山喬

    以袁世凱的性格,看後來的形勢怎麼發展,如果清朝最後還是不行,而且有很多人在打他,估計在清朝快倒時,袁世凱還是會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候,清政府為什麼不僱傭的外國僱傭軍,洋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