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陽昊昊
-
2 # ArtDeco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這個環境之前的世界格局談起。自二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定格於“雅爾塔構架”,二戰結束的前期,盟國的蘇美英三巨頭在前蘇聯黑海之濱的旅遊勝地雅爾塔舉行了一個決定戰後世界環境的重要會議,這就是雅爾塔會議。
在這個會議中,三個巨頭確定了國際的戰略格局,其中一個重要的架構就是,美國與西歐的強國組合控制世界的西方,前蘇聯及東歐的組合控制東方,兩方的分界就是東西德國之間的邊界。由此,形成了蘇美兩大超級大國平衡世界的國際環境,這就是從1945年到1991年長達46年的兩強爭霸的國際環境。
但是自1991年前蘇聯的解體,東西德國的合併,華約集團的解體,兩強獨霸的國際環境從此被打破。前蘇聯的衰落,世界進入了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獨霸的局面。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西歐沒有了蘇聯對西歐的威脅,西歐強國逐漸走向了擺脫美國控制的勢態,這就導致了多強的形成。
另外一個局面,這就是少數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這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隨著這些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他們也在國際環境中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隨著美國對中東政策的變化,引起了國際石油價格的飛漲,這就為俄羅斯在石油輸出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益,俄羅斯也逐漸從衰退中翻身,逐步恢復了元氣,也成為了最為重要的一個強國。以西歐強國英法德為主的歐洲,及東方的俄羅斯,中國,南亞的印度,南美的巴西等構成了多強。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以及上述這些多強透過國際間的合作協調平衡,主導著國際戰略格局和主要的經濟政策。
一戰、二戰對世界的極大傷害以及二戰之後的冷戰,這些歷史已經讓整個世界意識到了“熱戰”和冷戰對整個的巨大傷害,整個世界也逐漸學會了如何合作和妥協,透過合作獲得具有規則性的發展,透過妥協避免了激烈的紛爭。尤其是冷戰的兩超爭霸局面,雖然是避免的巨大的殺戮,但是,整個世界卻籠罩在兩超的核恐怖威脅之下,對於核恐怖的懼怕甚至超過了戰爭本身,這就導致了現在國際戰略環境的多元化。國際戰略環境多元化不是簡單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共同協調平衡,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國構成的多極化架構,由這個多極化架構平衡整個國際的戰略結構。在和平的條件下競爭和紛爭平衡。這些代表性的大國就是西歐的英法德意主導發達國家,歐亞大陸的俄羅斯,亞洲的中國,印度,南美的巴西構成了新型強國,它們主導著發展中國家,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承擔著東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中間特性的國家,這些勢力就構成了所謂多的多元化。在這個格局中,沒有超乎尋常的勢力,各個勢力處於相對的平衡之中,只能共同協同,形成在競爭中妥協和合作的特點。在動態的平衡中發展,這是整個世界性的共識。
對於中國來說,多元化具有更好的發展條件,更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戰略的需求。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中國也是冷戰受害者,因為兩超都對中國進行遏制,與此同時,兩超所控制的勢力範圍中的國家也因此對中國實行遏制政策,因此中國處於了夾縫中的惡劣環境。而多元化的形成,中國的戰略空間豁然開朗,中國跟整個世界的關係從遏制中的封閉,走向了中國是多元化的一元,這個局面相對於近代及現代的歷史,是一個難得的好局面,好機會。
注:僅作者個人觀點。
回覆列表
國際戰略環境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和複雜性。從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大大的生存共同體,這是不依人的好惡而客觀存在的。那麼做為我們的國際戰略部局就必須符合和遵循這個客觀實際。美國從來不願也不想承認這個事實,他們信奉單極化,信奉美國優先,信奉自已老大的戰略思維,背動而行豈能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