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聖i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曾國潘是清末名臣,在清末列強入侵,內憂外患之際,硬是憑藉自己的鐵血手段,與左宗棠等人,將積弊的清王朝的氣運延續五十多年。只看這一句,就可以知道曾國潘對晚清的重要性。曾國潘,字伯涵,號滌生,初名子城,為湖南湘鄉漢族人,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一個小地主家庭。其父家有薄田,卻不事生產,醉心於科舉,可惜十七次都不中,才終於打消科舉的想法,回家辦了一個學堂。由此,曾國潘小的時候就跟隨在其父身邊學習。因其自幼勤奮好學,所以成就顯著,相傳他6歲入塾讀書,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後來科舉取仕,雖然小有波折,但最終憑藉其才,一步一步位極人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公元1872年去世之後,諡曰文正。
曾國潘其才,功在當時,利在萬代。因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促進了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在他建議指導下,中國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也由此,曾國潘被後世人稱為“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同時他還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自然不可能像盛唐的臣子一般,人們記住的多是他們的功績。因為時局的特殊性,那個時代的臣子,一個不慎,很有可能會留下千古罵名。再加上人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恨,真正陪你過偏差也就愈加明顯。
曾國潘一生鎮壓太平天國,提倡“經世致用”,希望用實業興國,本應該名垂千古,被當時之人讚揚,但因為一件事件的處理,使得他身染汙名。這個事件,就是天津事件。
此事件發生後,清廷派曾國潘全權處理此事。曾國潘從時局和國家實力考慮,知道若是開戰,清朝絕對打不過法國。因此為了平息法華人的怒火,將主犯幾人處死,並派官員前往道歉。曾國潘的做法,是從清朝大局考慮,卻沒有想過那些喪屍了親友之人的普通民眾的感受。這麼處理後,當時人全都調轉矛頭,聲討曾國潘,甚至罵他為“賣國賊”。辛亥革命後的部分革命黨人,斥為“開就地正法之先河”。
“賣國賊”對於一個一心想要,增強國家實力的大臣有多沉重。而且當時的曾國潘已經年老,在此事件發生不久後,甚至身患重病去世。對此有些學者認為,曾國潘很有可能承受不住,因為天津教案督辦不力的打擊,進而讓身體病重更深。
曾國潘處理這件事情,也許的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所以嚴格說來他的功績大於過錯。
對於曾國潘,後世許多人稱之為“半聖”。此種稱呼方法,可見其評價之高。而之所以如此稱呼他,正是因為曾國潘說了許多聖人之言,對人極具教化作用。但是在小編看來,曾國潘雖然在教化方面,的確具有很高的成就。可是聖人,聖人,其實也是一個人。曾國潘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善於總結自身過錯,並且對於自己的缺點,時刻督促改正,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去。比如他辦公的時候,午休,起來後,慾望漸起。對於這種私密的事情,曾國潘並不覺羞愧,只坦然面對,希望下次改正。所以小編說曾國潘是個普通人,但是卻善於改正總結。
梁啟超認為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左宗棠: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毛澤東評價曾國潘:“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博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進懼傾記。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
《曾國藩家書》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
為人處世
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
他在致其弟信中說,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
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
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鍊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持家教子
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
他在家書中寫道:“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
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
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為官之道
治軍用人
曾國藩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
戰略戰術
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在用人上
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家書始末
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
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
後世影響
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有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半個曾國藩。曾國藩人稱聖相,立德 立言 立書。在修身齊家治國方面功勳很高,所著曾國藩家書,冰鑑,挺經。都廣為流傳,曾文正公桃李滿天下。為清朝延續了一段生命。中庸之道即是他所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