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809832755

    謝邀,但是我真的沒有拜讀過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文章,也無從評論。我現在所說的,所做的,都是自己幾十年的思考積累,只是想搞明白一些問題,2008年至2011年間,我也寫了(經融危機是怎樣產生的),(人類發展簡史),(誰偷吃了我的大餅),等關於中美經濟之爭的文章,但從末投過稿什麼的,只是放在哪裡觀察這些年的國際走向是否吻合作為驗證,結果現在證實基本是吻合的。而我一直在悟空問答中說的現階段科技可以造出飛碟,也是在幾年前的一次生活靈感啟發下,苦苦思考了幾年,慢慢匯聚的物理理論知識積聚,並非瞎糊亂說,我現在只想把它寫成(論飛碟原理與設計),不管對與錯,希望有廣大網友逐步指正。

  • 2 # ChengZhisui

    李澤厚(1930-)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和美學家。他最為經典的哲學思考是提出“主體性實踐哲學”即“人的哲學”的理論架構。核心命題是人的實踐-實踐的人。主要理論成果是把主體的人性結構分為三大要素:智力結構、意志結構、審美結構。與康德認識論、倫理學、美學三大哲學架構不同之點是認為這三大架構不是對等的,其中美學是最高層次。

    人的本質在於美,美的本質在於人。人的哲學就是美的哲學。這一哲學考量與馬克思“自然人化”的思想相吻合。李澤厚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他認為“自然人化”是客體的自然人化與主體自然的人化同步進行的雙重歷史實踐。客體自然人化使自然成為人的自然。主體自然人化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五官感覺的人化導致審美能力的形成。這一觀點和馬克思關於自然的人化形成人的感受音樂的形式美的耳朵和感受圖畫的形式美的眼睛的理論完全符合。

    馬克思的“自然人化”是李澤厚美學的基礎。由此,他得出“美是自由的形式”的著名論斷。

    李澤厚認為,自然的人化、主體的實踐活動是“真”、“善”相互作用的歷史程序。“善”必須符合“真”才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肯定,得以實現。李澤厚認為,物件化的“實現了的善”與主體化的真才是“美”。規律性和目的性統一而實現的“美”即是“自由的形式”,這是對馬克思關於“自由”是人掌握必然實現自己的目的的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李澤厚論美感的基礎是主體自然的人化。他50年代提出的美感二重性,至今也是經典。他說:“審美就是自然的人化,它包含著雙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觀的、非功利的;另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會的、具有功利性的。”這一理論符合社會現實。他辯證地闡述了理性的東西怎樣表現在感性之中,社會的東西怎樣表現在個體之中,歷史的東西怎樣表現在心理之中。

    李澤厚提出“建立新感性”即審美的自由感受。這種自由感受包括感官的人化和情感的人化。他認為,這是衡量內在自然人化的尺度,是人類主體實踐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獲得外在自由和同時獲得內在自由的標誌。體現了人類在審美自由中完善人性的追求。

    此外,李澤厚的經典理論思考還在藝術領域諸如形象思維的情感邏輯方面,還在藝術社會學、審美心理學以及美學史方面有諸多研究與貢獻。

  • 3 # 清園居

    答主也曾經是李澤厚先生的鐵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是閱讀他的風靡至今又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美的歷程》,當時就有一種觸電的感覺,深度沉迷其中,一口氣看了不下三遍。然後就繼續閱讀了《批判哲學的批判》,當時覺得的確難以理解,但還是硬著頭皮看完了,也不下三遍,甚至因為這個書,後來還找了康德的三大批判來啃。接著就閱讀了他的三部“思想史”(《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綜觀李澤厚先生的以上這些著作,其中一條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李先生非一般的人文情懷,對人的主體性實踐哲學的深度探討。人之所以是人,就因為人具有主體性;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人具有實踐性。這種經典思考,對華人來說,不亞於平地一聲春雷,振聾發聵!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互補”,華人的“實踐理性”,儒家文化的深層結構,災難深重的華人卻偏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樂感文化”等等這些理論思考,答主以為至今依舊是經典,依舊值得每個關心華夏民族的未來,關注中國國運的華人思考和探討。在李澤厚先生的所有著作中,《美的歷程》一定是最令讀者愛不釋手百讀不厭的作品,一定是“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永恆典範,一定是不朽的經典。在整部作品中,“人的主體性”、“實踐理性”、“美是自由的形式”等一系列李澤厚先生獨創的哲學文藝學和美學概念就像一顆顆珠圓玉潤的翡翠珍珠,閃耀著魅人的光輝和永恆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荒野行動會超越絕地求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