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悲傷為何更值得回味?藝術家多寫不幸、失意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否更容易促發文藝創作?悲傷等負面情緒,是否比歡樂等情緒更具審美價值?若是,原因究竟為何?
7
回覆列表
  • 1 # 言下忘言

    有位哲人沃茲基碩德曾經說過,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悲傷的情緒總是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我們常常會因為擁有而快樂,擁有了期盼的,想要的,渴望的!我們常常會因為失去而悲傷,失去了戀情,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人生方向!人總是很奇怪,得到的不會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至於為什麼悲傷比快樂更值得回味?!大概是因為遺憾吧,遺憾的想那時候我如果這樣那樣,就會不一樣的結果吧!

  • 2 # A可念不可說A

    感謝邀請,首先要弄清楚何為悲傷,何為快樂,作為一個正常的人,當然會有喜怒哀樂了,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人是傻子,只有悲傷沒有快樂的人是抑鬱症患者。悲傷和快樂看似是一個對立面,但是它們卻存在著因果關係。正所謂樂極生悲,苦中作樂。所以,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要把某個事情看的過於單一,任何事都有其兩面性,不要單純的認為這是悲傷,或者這是快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所謂的悲傷也許許多年以後再看,反到成了一件哈哈一笑的事。不要讓昨日的種種不好影響了今朝的青春洋溢。

  • 3 # 風雅宋

    題主所描述的現象,似乎普遍存在,人們對悲愁的詠歎,似乎遠多於歡愉。然而,似乎並無確鑿證據表明,悲傷在人們心靈上所留下的印記更為深刻久遠。

    但是,為何人們總覺悲傷更為刻骨,而歡快卻不那麼深沉呢?原因或許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生命短暫,死亡不可避免,人生有限,這種永世無法逃脫的宿命,讓人對悲情的體驗更為深刻細膩。

    這種偏愛,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是非理性的。這大概人們對悲傷更為敏感,而對歡樂的感情似乎沒那般深沉了。“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人對歡愉和愁苦的體驗淺深有別了。歡樂雖好,但不是常態常有的。愁苦哀傷,宛如人類的影子,無時不在,只是偶爾隱藏起來而已。這種生命體驗的差別,反映在文藝創作上,便是表達難易的問題了。

    其次,相對快樂,悲傷的情緒和心境更有利於寫作,故而,文字和藝術中,表達悲傷主題的作品更多。

    悲傷哀愁之時,人的運動慾望降低,各種感官都開始內向化,關注自身的低落情緒。或說,被悲傷籠罩的人,情緒低落,偏於向內觀照自身,體味生命的無力,命運的無常,歲月的無情。這種情境下,人們往往會擁有一份獨立而不被打擾的空間,這種空間非常適合作家和藝術家展開寫作活動。因此,具有一定才華者,在遭遇家國和個人變故之時,時常會有作品問世。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說的就是,不幸的遭遇,容易促動作家的心絃,更因為不幸會讓他們變得冷靜深沉,從而,有了構思和寫作所需要的空間和條件。

    而歡樂之時,整個人的生命處於一種昂揚外放的狀況,很難凝神聚氣地緊張藝術構思,組織語言,因此,快樂得意之際,罕有作品問世。中國自古以來,歡樂主題的作品極少,經典而廣為流傳者,就更少了,大概只有孟郊的《登科後》詩了: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第三,文藝創作,多半是因為內心有所鬱結,“不平”而後鳴。歡悅快樂之際,何來不平?既乏不平,自然少有創作了。

    不平則鳴,是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的,這種說法,可溯源到孔子“興觀群怨”說之“怨”,屈原的“發憤抒情”,司馬遷的“發憤著書”等。因此,人們看到作品中,描寫悲傷的文字極多,而歡樂的卻比較有限,進而推斷,悲傷在人心靈下留下的印記較歡樂更深。

    [本文圖片皆自網路,侵刪]

    第四,社會倫理中,對錶達悲傷情緒比較寬容,但對錶達喜悅快樂情緒,則有所限制。

    人們嚮往快樂而討厭愁苦,然而,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快樂乃罕見狀態,容易引起不夠幸運和快樂者的嫉妒。因此,為了不刺痛他人,為了自保,為了群體的和諧,人們有意無意地限制幸運兒表達歡樂自得的情緒。“得意勿忘形”和“驕傲使人落後”等俗語成語,均內含著對錶達歡樂情緒的限制。

    第五,生命短暫的終極困擾,讓人們好樂惡悲,人們對悲歡的感知有所差別,悲傷的情緒降低人體活力,延長了人們感受的時間;而歡樂加快人體的生命活動,縮短了人們感受的時間。

    愛因斯坦相對論,在人類的情緒經驗中,依舊有效。人們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這顯然不是指大家有意限制快樂的時間,而是快樂的時間太迷人了,人們沉醉其中,不願自拔抽離,因此覺得歡樂時光過於短暫了。

    以上。

    更多精彩人文話題分析,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地方可以幫我快速瞭解不同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