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樸羊
-
2 # 時尚育兒圈子
所有的恐懼、焦慮,歸根結底都源自父母的心態。父母的心態,很多時候決定孩子的狀態,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孩子的未來。
因為這是一個鼓勵競爭至上、鼓吹成功第一的社會,所以整體社會價值觀就滑向“名”和“利”的一端。“救救孩子”的呼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基本上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實現:一個是整個社會的成功取向改變,但這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家長自己的心態改變,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曾看到這樣一條吐槽的微博:從新加坡到民丹島要坐55分鐘快輪。乘客八成以上是國內來的同胞。閘門一開,大家爭搶著湧向甲板。我聽到裹挾在人群中兩位老外的聲音。一位問:“這船難道不會等我們嗎?”另一位問:“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嗎?”被後面的乘客推著向前衝的我,苦澀地回味著這兩個問題:手裡握著船票的爭先恐後的我們,到底怕錯過什麼呢?
這種拼命爭搶、急不可耐的心態,完全濃縮在乘船時的那一剎那。此情此景也早已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嗎”,多麼擲地有聲的質問,但我們總想自己的孩子坐在最好的位置,所以才有爭先恐後的那一幕。
如果家長把心態放下了,糾結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家長有條件為孩子選擇一所非常好的學校,並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煩問題,當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學校,並非所有老師都盡職盡責;一所一般的學校,也有很多好老師會對孩子盡心盡力。所以,家長不必為孩子的擇校問題搞得心力交瘁。
孩子也許平凡,但絕不等於平庸。我們的大多數孩子,以後很有可能就是歷史長河中的普通一員,但是他們依然可以有夢想,依然可以有上進心,依然需要很努力,依然需要有原則,依然需要有良心。
也許家長覺得這個功利、焦慮的環境沒有辦法改變,但其實改變自己的觀念,就能改變教育、改變中國。要讓家長轉變觀念,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更多人的持續推動,但這始終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
回覆列表
學校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小升初的時期面對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內心會產生焦慮感和恐懼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種焦慮感與恐懼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能夠幫助個體為應對未來生活做各項準備,包括心理準備以及物質準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這種焦慮感與恐懼感其實是個體對於自身能夠順利健康生活的一種保護性機制。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為了使個體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系統性過渡,小學生們需要完成充分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多維度的,主要包括以下4 個維度:1.學業的準備。為了滿足下一階段學習的需要,他們必須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在入學時學業成績水平較低,過渡後期這些個體更易出現適應問題。2.獨立性和勤奮努力。對於能夠獨立完成任務,並能在沒有教師干預或監督的情況下仍能繼續完成任
務的學生而言,他們更易在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功。3.與成人標準的一致性。如果個體的行為和努力較為符合成人的標準,他們更容易適應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同時被教師評價為問題學生的可能性也更小。4.應對機制。應對機制使個體能夠處理在過渡至下一階段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其中包括如何獲得需要的資訊、如何解決矛盾等。具有有效應對機制的個體更易獲得成功的系統性過渡。
所以,針對上述發展心理學研究揭示的小學生應對小升初所要做出的各項準備,家長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更好地更順利地度過小升初的階段:
首先,家長應當幫助孩子及時瞭解中學學習生活的特點,以便能儘快適應中學的節奏。
其次,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有針對性地對自已以後的學習生活作出規劃,做到心中有數。
再次,家長可以提供孩子機會去採訪已經上中學的學長們,詢問他們是怎樣適應初中生活。
最後,家長要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為自己打下一個積極而樂觀的心理底色,在憧憬中迎接初中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