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
如果我們回看過去,人工智慧大概有過三波浪潮。
人工智慧”這一名詞的誕生於1956年,由四點陣圖靈獎得主、資訊理論創始人和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美國Dartmouth會議上,一起將人工智慧的名詞定義出來。之後,當時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來了,要超過人類了,但後面,大家發現,人工智慧當時才是萌芽,只能做最基礎的事情。這便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波浪潮,隨後便進入了人工智慧的冬天。
隨後,隨著1982年Hopfield神經網路和BT訓練演算法的提出,很多人發現人工智慧的春天又來了,因為這一次,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飛躍,以及演算法上也有了突破,而這一波的人工浪潮持續了10多年。這便是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浪潮,然後隨著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一同再次破裂。
而在2017年,我們處於了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的開端,而這一次,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我大概認為有三個理由:
i. 技術奇點: 晶片算力與人腦想匹配
這個技術奇點就是晶片超過人腦的運算能力。
人腦大概是擁有300億個神經元,而晶片大概在2018年左右,會達到300億個電子元器件,即晶片會和人腦在計算能力上相媲美。
而令人振奮的是,一旦在2018年超過的時候,晶片將會以Exponential的方式超過人類。
而未來,晶片的運算能力,將會是人類的百倍。如果我們用IQ來形容,就是目前人類平均IQ是100,聰明的人類(比如像愛因斯坦,牛頓)可以到200,而晶片未來可以到10000。
ii. 物聯網帶來的資料,演算法的奇點
a. 物聯網的連線
如果我們回看過去三十年,網際網路帶來的資訊浪潮,使得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相連線,而未來,物聯網帶來的萬物互聯將會帶來這樣連線的基礎,也會帶來更多的資料。
在過去的網際網路浪潮中,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數量從0增長到了現在的約17億臺電腦和46億臺手機的存量,而在2035年,我們會有約2700億個智慧物,是目前數量的38倍。
這些連線,讓人工智慧才變得有意義,這就像我們的大腦能夠控制我們的身體的手,腳,眼睛,是因為神經元的連線,而物聯網將會使得人工智慧能夠連線萬物,這是一個基礎。
b. 資料
如果我們對比人工智慧與我們自己人類的智慧,那麼我們可以想一下,小孩是怎麼學習的?
其實,一個小孩就是透過不斷地接觸外界,不斷地提問,不斷的學習而能夠從小時候的懵懂,變成後面的“聰明”。
而外界之於小孩,就像是資料之於人工智慧,而正因為資料的爆發,才能夠使人工智慧真正的變成智慧。
那麼,過去幾十年,人類已經迎來了第一次的資料大爆發,現在,人類一天產生的資料已經是過去幾百年的農業時代的總資料。而未來,萬物互聯將會帶來更多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將會讓人工智慧接觸更多的外界,變得更智慧,或者說,讓智慧變得可能。
c. 演算法:
我們現在看到,人類已經在很多演算法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以棋類來說,1997年的時候IBM研製的深藍就在國際象棋上戰勝了卡斯帕羅夫。如果說97年的戰勝,可以說人類和電腦還可以抗衡,最近的谷歌研製的阿爾法狗對人類就是碾壓:阿爾法狗以4:1戰勝李世石,3:0戰勝柯潔。
這些就是因為演算法的積澱,而演算法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iii. 政府與公司的合力
我現在看到,全世界最優秀的政府與公司,都將國家戰略和公司戰略定義為“人工智慧”。
以我們最瞭解的中國來說,我們已經在“十三五”規劃裡把人工智慧定義為國家戰略,同時,我們看到美國,英國,德國都將人工智慧作為國家戰略的發展方向。
而公司層面,我們看到所有最優秀的科技公司都在All in AI。我們看到谷歌,百度,騰訊,阿里,亞馬遜都將人工智慧作為其戰略。
而政府與公司的合力,會讓更多的資本和人才湧入人工智慧行業,而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正是因為這三方面的原因,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
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
如果我們回看過去,人工智慧大概有過三波浪潮。
人工智慧”這一名詞的誕生於1956年,由四點陣圖靈獎得主、資訊理論創始人和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美國Dartmouth會議上,一起將人工智慧的名詞定義出來。之後,當時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來了,要超過人類了,但後面,大家發現,人工智慧當時才是萌芽,只能做最基礎的事情。這便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波浪潮,隨後便進入了人工智慧的冬天。
隨後,隨著1982年Hopfield神經網路和BT訓練演算法的提出,很多人發現人工智慧的春天又來了,因為這一次,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飛躍,以及演算法上也有了突破,而這一波的人工浪潮持續了10多年。這便是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浪潮,然後隨著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一同再次破裂。
而在2017年,我們處於了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的開端,而這一次,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我大概認為有三個理由:
i. 技術奇點: 晶片算力與人腦想匹配
這個技術奇點就是晶片超過人腦的運算能力。
人腦大概是擁有300億個神經元,而晶片大概在2018年左右,會達到300億個電子元器件,即晶片會和人腦在計算能力上相媲美。
而令人振奮的是,一旦在2018年超過的時候,晶片將會以Exponential的方式超過人類。
而未來,晶片的運算能力,將會是人類的百倍。如果我們用IQ來形容,就是目前人類平均IQ是100,聰明的人類(比如像愛因斯坦,牛頓)可以到200,而晶片未來可以到10000。
ii. 物聯網帶來的資料,演算法的奇點
a. 物聯網的連線
如果我們回看過去三十年,網際網路帶來的資訊浪潮,使得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相連線,而未來,物聯網帶來的萬物互聯將會帶來這樣連線的基礎,也會帶來更多的資料。
在過去的網際網路浪潮中,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數量從0增長到了現在的約17億臺電腦和46億臺手機的存量,而在2035年,我們會有約2700億個智慧物,是目前數量的38倍。
這些連線,讓人工智慧才變得有意義,這就像我們的大腦能夠控制我們的身體的手,腳,眼睛,是因為神經元的連線,而物聯網將會使得人工智慧能夠連線萬物,這是一個基礎。
b. 資料
如果我們對比人工智慧與我們自己人類的智慧,那麼我們可以想一下,小孩是怎麼學習的?
其實,一個小孩就是透過不斷地接觸外界,不斷地提問,不斷的學習而能夠從小時候的懵懂,變成後面的“聰明”。
而外界之於小孩,就像是資料之於人工智慧,而正因為資料的爆發,才能夠使人工智慧真正的變成智慧。
那麼,過去幾十年,人類已經迎來了第一次的資料大爆發,現在,人類一天產生的資料已經是過去幾百年的農業時代的總資料。而未來,萬物互聯將會帶來更多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將會讓人工智慧接觸更多的外界,變得更智慧,或者說,讓智慧變得可能。
c. 演算法:
我們現在看到,人類已經在很多演算法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以棋類來說,1997年的時候IBM研製的深藍就在國際象棋上戰勝了卡斯帕羅夫。如果說97年的戰勝,可以說人類和電腦還可以抗衡,最近的谷歌研製的阿爾法狗對人類就是碾壓:阿爾法狗以4:1戰勝李世石,3:0戰勝柯潔。
這些就是因為演算法的積澱,而演算法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iii. 政府與公司的合力
我現在看到,全世界最優秀的政府與公司,都將國家戰略和公司戰略定義為“人工智慧”。
以我們最瞭解的中國來說,我們已經在“十三五”規劃裡把人工智慧定義為國家戰略,同時,我們看到美國,英國,德國都將人工智慧作為國家戰略的發展方向。
而公司層面,我們看到所有最優秀的科技公司都在All in AI。我們看到谷歌,百度,騰訊,阿里,亞馬遜都將人工智慧作為其戰略。
而政府與公司的合力,會讓更多的資本和人才湧入人工智慧行業,而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正是因為這三方面的原因,我認為2017年就是人工智慧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