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皮魚先生

    1860年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因為清政府滿足了外國侵略者一系列的要求,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因而呈現出了暫時的“中外和好”的“和局”。但一些頭腦清醒的當權者,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並沒有減少絲毫的危機感,他們親眼看見過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威力。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基礎上,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強”。開啟了“洋務運動”

    簡單來說,當時的洋務運動所置辦的實業最缺的有兩點,一是工業基礎,什麼都要進口,二是人才短缺。

  • 2 # 曦月餘暉

    洋務運動,是指1860年到1894年,清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範圍之內掀起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而破產。

    在洋務運動中,以‘自強’為口號,建立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雖然失敗了,但卻為中國軍事工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我們回顧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總結經驗教訓,勿要再犯錯誤。

    現在看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的特點,從總體上看,大多屬於加工制遣工業,有著很強的後向關聯效果,它需要從採據冶金、化工等部門獲得原材料,需要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配套的產業部門作為後盾。而軍工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定時期內國家基礎工業的發展狀況。隨著近代軍事工業的發展,洋務派遇到了籌集資金的困難和原材料的嚴重不足。這使他們認識到,富是強的根本,要求強就必須求富。同時他們也認識到片面發展軍事工業是不能持久的,軍事工業需要其他工業的支援,國家的強盛要以近代工業經濟為基礎。“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在洋務派看來,英、法等國之所以強,是由於他們的富富又系來自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基於這一思想認識,他們又以‘求福’為口號,先後創辦了與軍用工業密切相關的煤炭、冶金等原材料工業以及輪船、電報、鐵路等近代企業,為進一步發展軍事工業打下了基礎。

    中國近代軍事工業不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生產的客觀基礎上的,而是脫離的客觀基礎條件,不管是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過分地依賴外國,必將喪失獨立自主性,使之在不同程度上受著侵略者的直接或間接控制。建國後,我們充分認識到這點,周恩來總理曾強調指出,“我們這樣的大國,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不然旦風吹草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支援我們完全解決問題。”

  • 3 # 小王解史

    謝謝邀請,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統治階級在力求不變更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發起的一場向西方學習的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起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結束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晚清洋務派企圖以複製西方先進軍事科技的手段穩固大清王朝的統治,其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歷史教訓發人深省。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簡而言之,有如下弱點:

    其一:洋務派並未掌握西方軍事工業的核心技術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洋務派認識到西方船堅炮利,軍事技術發達,遂決定仿效西方,建立軍事工業,聘請西方技術人員,但是,這些西方技術人員為了防止技術外流,並沒有讓洋務派學到正宗的西方軍事技術,以至於洋務派在建立北洋海軍的過程中,不單軍艦需要購買,甚至炮彈都不能自己製造,其軍事工廠只能承擔檢修及建造輕武器。最終落敗於日本海軍。

    其二:洋務派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並不健全

    洋務派對很多軍事工業仍然採取衙門式管理辦法,沒有建立現代化軍事企業,以至於管理效能底下,年年虧損。

    其三:洋務派建立的軍事工業建立於官僚制度之上

    這一點也就註定了洋務派辦軍事工業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洋務派企圖在不變更專制制度甚至不變更官僚體制的基礎上發展軍事工業,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是註定要失敗的。

  • 4 # 荒蕪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其軍事工業包括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和輪船招商局,在天津的天津機器製造局,左宗棠在福州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在廣州創辦的漢陽鐵廠等

    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工業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還是存在不少弊端,這些軍事工業是由統治者創辦,是為了維護統治,是為了鎮壓人民革命,而且在經營管理上存在腐敗的現象。這些工業受西方侵略者與資產階級控制過多,更加加重對人民的壓迫,學習西方本意為了“自強”、“求富”但到最後也只是學了皮毛而已,革新的不夠徹底,過於保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患者適合喝酸奶還是適宜喝牛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