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寶尬聊
-
2 # 我們是婚紗控
古人語:“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
很多人鍾愛於拔罐,那麼對於拔罐後背後長出的水泡,有些人說是體內溼氣重引起的,有人則說是師傅技術不行。那麼,真相是什麼?
不少人拔罐後,面板區域性會出現紅血點、淤血等現象,而部分人顯得比較嚴重,會出現水泡,主要原因如下:
1、留罐時間長:由於體質不同,有些人留罐8、9分鐘左右就會起泡,而有些人留罐半個小時也沒事。建議第一次拔罐的人,時間短一些,等身體適應了再延長時間。
2、敏感部位:有人拔罐,某些部位沒事,某些部位肌膚嬌嫩就容易起泡。
3、體內溼氣重:體內痰溼重的人,拔罐會導致溼邪外放,有時會在管壁上形成小水滴,有些會起泡,這都是溼邪重的表現。
以上原因可見,溼氣重也會導致面板起水泡,與技術無關。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溼氣重還是其他原因呢?
方法很簡單:換店,換師傅,換部位試試;檢查自己是否有舌苔白膩、肥胖、身體乏力易疲勞、總睡不夠、大便溏粘難沖掉等溼氣重表現,相結合即可判斷。
如果是溼氣重,就要注意了,溼氣不除,影響人體氣機升降,樞機陰陽出入,經絡氣血迴圈周流,使免疫力下降,使人虛胖乏力,氣色不好,容顏衰老,黑眼圈大眼袋,喝水也長肉又虛不受補,抵抗力差,氣候稍有變動,易外感咳嗽感冒,過敏鼻炎等等。
危害如此之大,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溼”不再來呢?
其實,拔罐有助於體內痰溼的排出,但是並非最佳方式,花費貴不說,拔罐後要避免創口感染。而且很多人受不了拔罐的痛。
因此祛溼,還是推薦食療法,那就是蒲公英馬齒莧茶。
配方:蒲公英根1g、薏苡仁1g、赤小豆0.7g、馬齒莧0.5g、芡實0.2g、綠茶0.2g、淡竹葉0.2g、槐花0.2g
蒲公英用來治溼是最為適宜的,《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可瀉火除溼,可以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仁入脾,可以健脾除溼,味甘淡,滲利即利水滲溼,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
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溼,散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血涼血。馬齒莧還含大量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谷胱甘肽等抗衰老的有效成分!
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其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溼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是難得的補益佳品。
綠茶含氨基酸、兒茶素、葉綠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葉多,營養豐富。
淡竹葉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
槐花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回覆列表
拔罐後有時區域性面板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等症狀。那麼為什麼會起水泡呢?是不是真的體內有毒素呢?
一、起水泡的原因
1、留罐的時間比較長
留罐的時間長短也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因此,時間也不一樣。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瞭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2、體內溼度較重
患者體內風寒溼溼毒較盛,以溼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溼邪的表現。
3、罐子溫度較高
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拔罐部位不同
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較重
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二、注意事項
1、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幹棉球拭去。一般區域性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區域性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面板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2、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面板,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3、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面板,或火罐漏氣脫落。
4、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面板。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面板。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面板。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面板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面板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7、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造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