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自在的飛翔75

     從基礎層面上講,網際網路首先改變了社會結構的形態。網際網路作為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給社會結構的變遷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不僅迅速地改變和重塑著傳統社會結構,使其經歷著一場解構與重構的革命,還突顯出一種全新的組織型別及個人與組織關係模式。它們具有一系列不同於傳統社會結構的新特徵。   從社會分層的角度看,網際網路促進了社會利益結構多元化的發展,導致社會群體的關係更加複雜化。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利益關係多元化的社會後果也是多元的。②   由於網際網路的特點,網路社會中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差異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社會個體在網路社會的地位和權力從形式上、載體上、型別上都有所不同,也產生了與傳統社會結構不同的分層狀況,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傳統的社會結構形態。近些年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微博等實時通訊工具和分享網站的迅速興起,不僅記錄了資訊的脈動,而且這些資訊背後的人是可以接觸到的,因此產生了不同於傳統社會結構等級的溝通模式。   傳統社會結構中各社會要素上下、垂直的結構形態發生了變化,網路社會結構不再以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結構形態進行分層,而是重新依據興趣、愛好等方式進行重組。傳統意義上不同階層溝通的模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透過微博等工具,透過“關注”等方式,可以便捷地實現傳統意義上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溝通。例如國家領導人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與全國網民進行線上實時交流,由此體驗民情,傾聽民意。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方便地瞭解社會中其他人的日常生活、關注問題以及便捷地表達自身的想法。正是因為資訊自由釋出和獲得的非等級化,使得傳統意義上的金字塔社會結構變為扁平化社會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人與人的“平等”。   但是,有一點不能忽略,即網際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現實社會的階級、階層在網際網路社會中也會有所反映。也就是說傳統社會中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差異會在網路中體現。所以,網際網路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現實社會分化的特徵與趨勢,並且網際網路社會是對現實社會的“再造”過程。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社會也能夠反作用於現實的社會分層結構。在研究網路社會分層結構的過程中,更多值得關注的是在網際網路影響下或在資訊社會中,現實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情況。   二、網際網路拓展社會互動的界限   社會交往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基礎,沒有交往、互動便沒有社會。交往也是人的社會本性,正是透過交往人們才能互換和共享資源與知識。然而,傳統中國的社會交往更多地體現出人情和等級化特徵,如熟人之間的交往、縱向的交往——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等。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全面地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將世界各地的資訊和個人聯絡在一起,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強大的交往溝通工具,具有全球性、普遍性、無限性、匿名性等特徵。透過一系列的交往形式創新,網際網路改變了華人的交往與互動的模式。   沈毅認為中國社會文化中“人緣取向”性質的“差序格局”偏重於工具性資源(“人情”交換)與象徵性資源(“面子”互惠),其長期性的交往“關係”缺乏以個體主義為基礎的陌生人互動,與個體主義式私人交往的情感性關係相去甚遠,缺少志同道合的俱樂部式的私人組織的生長土壤。③這是因為,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要活動內容和基本生存手段的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是“關係社會”,人們在社會各領域的活動無不受到各種“關係”的影響。中國社會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傳統,“人情面子”滲透到了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此外,在“人緣取向”下的“差序格局”社會中,民間組織力量較弱,而公益性社群組織的執行則更為艱難。   網際網路空間則產生了一種新的自我呈現與人際互動的方式。網際網路社會內部的互動更多地呈現出一種匿名特徵,這使人際互動中完全的身體缺席成為可能,而其匿名性則導致了社會身份的虛無。將社會學家戈夫曼的前後臺表演的戲劇理論引入網路互動的討論,可以把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表演——如個人主頁、部落格等——視為前臺,而人們的身體則在後臺。網際網路上的各大論壇和版塊、即時通訊工具提供了將陌生但是有著共同旨趣的人連結在一起的功能。網際網路已成為億萬群眾新的溝通方式。相對於以往的空間限制所造成的熟人關係或者熟人社會,空間分離的個體主義情感關係在中國社會逐漸蔓延。大量匿名的陌生人把網際網路論壇等虛擬平臺作為一種溝通方式,使得每一個成員都有權利按照自身的喜惡來選擇任意一個物件進行交往,個體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因此而被放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款入門級跑鞋,大家有什麼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