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gbear0118

    臼炮身管長度和口徑的比值小,炮口初速一般較低,通常採用大角度曲射。由於臼炮的身管短,膛壓一般較低,所以口徑可以做得很大。由於膛壓較低,相應的炮彈的彈壁也可以做得相當較薄,對應的相近口徑的加農炮和榴彈炮,臼炮的彈藥裝填的炸藥量可以更大,爆破威力也就更大。早期有很多大口徑臼炮也被稱作攻城炮。現代各國軍隊中使用的迫擊炮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臼炮的現代版本。

    由於臼炮的炮彈初速較低,直射距離 很短,甚至基本上不適合直射,大角度曲射是臼炮通常採用的射擊方式。所以大口徑的臼炮大多用來作為對付堡壘的利器。很多攻城圍困戰中,都能看到大型臼炮的身影。當然由於臼炮的初速低,射程一般相對較短,其發射跑位周圍一般都有工事和其它兵器的保護。小口徑的臼炮可以由步兵單位攜帶,在戰場上發射爆破彈藥,殺傷對方的人員和裝備。

    相對於其它的種類的身管火炮,臼炮因為初速低,射角大,大部分後坐力可以由地面吸收。相對於相近口徑的其它身管火炮,炮架可以做得相對輕便。很多臼炮,尤其是現代大多數的迫擊炮,基本上都不設計反後坐裝置,使得火炮整體重量相對輕便很多。中小口徑的迫擊炮也就成為了伴隨步兵的可靠支援火力。由於其特有的大射角,對於山地反斜面等障礙物後面的暴露目標,迫擊炮有其特有的優勢。而且很多迫擊炮是滑膛炮,可以發射特有的長杆超口徑彈藥。這既可以在較近的距離拋射炸藥包,增大殺傷效果;也可以將急救藥品和器材拋射到不便接近的受困人員附近,以贏得寶貴時間。

  • 2 # 懷疑探索者

    臼炮在軍事歷史上有什麼作用?我現在解答這個問題。關於臼炮,很多說上這樣介紹:“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發射石彈。中國明清時的將軍炮有很多為臼炮。”其實,這樣說是不正確的。13世紀的那種臼炮只是臼炮的雛形,國際上公認的說法是:臼炮出現於15世紀。臼炮是一種短身管的大口徑的火炮。它可以用於在戰場上做曲射。真正的臼炮在戰場上投入使用是15世紀,身管長為口徑的2-4倍,特點就是身管比較短。臼炮在戰爭中,只要用於破壞敵方特別堅固的防禦工事。臼炮射擊的時候,其炮身的射擊角度為50°到75°。在俄羅斯的軍事史上,最早使用臼炮的歷史是1895年,當時俄羅斯軍隊使用152毫米線膛臼炮轉備野戰部隊的炮兵,用於對外作戰。到了蘇聯時期,軍事兵工廠用陸陸續續製造了1939年式的280毫米臼炮,可以發射爆破彈和混凝土破壞彈,其彈丸重量是246千克,其射程可以達到10.7千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臼炮已經很少被在戰場上使用,其作用已經被迫擊炮和榴彈炮所替代。可以說,40年代以後的現代軍隊已經不裝備臼炮。原因就是臼炮已經落後了,論機動不如迫擊炮,論射程不如榴彈炮。

    俄羅斯的1939年式的280毫米臼炮,是一款非常經典的臼炮,在軍事愛好者之中比較出名。它是一款大威力的火炮,口徑280毫米,炮口初速為356米/秒,雖然射程只有10650米,但該臼炮發射的炮彈重達246千克,威力非常驚人。該臼炮的水平射界為左右8度,高低射界為0到60度,戰鬥重量達18400千克,在運輸時能夠拆卸成3部分。 18400千克是一個不小的重量,所以會影響到機動性。俄羅斯的1939年式的280毫米臼炮,曾經在蘇聯和芬蘭的戰場上發揮過重大作用,但臼炮的輝煌就要過去,它即將被淘汰了。

    德國的“卡爾”臼炮也是一款非常經典的臼炮。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德軍重型臼炮。其600毫米的巨大口徑和短身管豬鼻式炮管成為其典型特徵。據資料,卡爾臼炮是戰爭歷史上所建造的最大口徑的重型臼炮。德華人制造出這樣的超級變態炮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法國馬其諾堅固防線對德軍的圍困和束縛。其射程可達6640米、彈頭在飛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擊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層,然後在延遲引信作用下爆炸。 每門“卡爾”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揮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盤還需要正副駕駛員各1人。“卡爾”臼炮參加的最後的戰鬥,是德國軍隊1945年4月11日在柏林以南迎擊蘇軍的進攻。自此,“卡爾”臼炮退出歷史舞臺,也標誌著世界範圍內整個臼炮家族的衰落。之後,現代軍隊已經不再生產臼炮。

  • 3 # 可口雞翅

    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擊炮。

    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發射石彈。中國明清時的將軍炮有很多為臼炮

    如:造於1377年的大口徑轟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遠將軍炮。

    由於臼炮的射角大、彈道弧線高,因此多被用來轟擊距離較近、中間隔有山脈等障礙物、無法平射的目標。日俄戰爭中,日軍曾用280毫米臼炮對旅順展開地毯式轟擊,擊沉俄國太平洋艦隊多艘戰艦。

    臼炮的特點:1身管短,2口徑較大,3發射仰角高,4射彈落點死角小,5初速小。彈丸飛行時間長 由以上幾點特性可知實際上臼炮就高角度拋射武器,和今天的迫擊炮有類似之處,只是在於發射機構不同。在實際應用中,也是推進到敵最近距離,使用大高度角度發射,以重力或者爆炸力(使用爆炸彈)摧毀敵城堡或者防禦工事或者殺傷其人員。

  • 4 # 蝸牛上街

    臼炮,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比較出名的德軍重型炮。其中600毫米的巨大口徑和短身管豬鼻式炮管成為其典型特徵,從一九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一年八月,萊因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並分別起名為:一號炮“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奇”、六號炮“迪沃”。德華人制造出這樣的巨型臼炮的創意竟是為了打破法國馬其諾堅固防線對德軍的圍困和束縛。

    德國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從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製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議書。預想方案中最誇張的部分就是這種800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居然重達4噸。這麼重的炮彈當然被軍方否定,後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達3千米,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要小於6小時,而且要裝在自行履帶的底盤上。

    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卡爾”臼炮只生產了幾輛,和單件生產差不多,但它卻用了兩種發動機、兩種變速箱。一種動力裝置為戴姆勒—賓士公司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580馬力。燃油容量為1200升。行動部分也有兩種結構,但都採用主動輪在前和誘導輪在後的佈置方式。履帶為鋼質履帶,寬500毫米,履帶板節距170毫米,履帶接地長7米,每側有133塊履帶板。3號車以後,履帶板節距增大為250毫米,每側履帶板的數量減為94塊。

    由於它的單位功率很低,最大速度僅為6~1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分別為42千米(MB503時)和60千米(MB507時)。由於戰鬥全重極大,加上單位壓力很高,在困難路面上根本無法行駛,機動性很差。長距離機動時,要用專門設計的鐵路運輸車,“兩個架一個”來吊裝運輸,真夠囉嗦的。有時要把“卡爾”600大卸4塊,分頭運輸,同樣是很麻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奚夢瑤維秘走秀摔倒,娛樂圈大多數明星送來安慰,奚夢瑤人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