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宮殿君

    “民以食為天”,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吃”!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大家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必須吃糧食!

    在古代,糧食不僅滿足吃飽的需要,同時,官員發薪水有時也用糧食代替。比如說明朝官員的工資,號稱歷史上最低,尤其在朱元璋時代(估計是老朱沒做皇帝前被官員欺壓太嚴重了),一個省級的最高領導,每年的名義工資只有576石大米,折成現在的人民幣,大約是11780元,真是低吶。

    糧食很重要,因此儲存它就更重要了,而糧倉就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那麼,古代的糧倉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糧倉啥時候出現的”

    關於糧倉的出現時間,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但小君猜測估計從人們開始吃糧食開始,就已經有糧倉了,也許是在那遙遠的遠古時代吧。

    不過,有成文記錄的糧倉應該是出現在周代:

    《禮記王制》中論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像西周的隴東糧倉、秦漢的敖倉、隋唐的洛口倉和含嘉倉都是古代最出名的糧倉,尤其是隋唐的含嘉倉,其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現在是世界遺產名錄,當年考古人員在發掘它時,竟然從裡面發現到了滿滿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糧食,且“穀粒顆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1300年的糧食!嚇懵小君,這說明古人在糧食儲存上真真是世界一流的,不過,你敢吃嗎?!

    “皇家糧倉來一個”

    現如今,有很多糧倉,尤其是古代糧倉都已經損毀了,儲存下來的不多。不過在北京,就有好幾處儲存不錯的皇家糧倉,接下來,小君就帶著各位去看看。

    這些糧倉都在哪裡呢?

    就在這裡——北京最繁華的東四十條區域,南新倉!

    南新倉是明清時候北京眾多糧倉中的一個,在當時,總共有13個糧倉坐落在北京的不同區域,負責京師地區的糧食供應。

    另據史料記載,清初時南新倉為30廒,後屢有增建,到乾隆時,已增至76廒,而現在這裡只剩下了9個。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上面有個特難唸的字——廒(áo),它指的是古代收藏糧食的倉庫,明清時大多以3或5間為一廒,因此你可以想象當時這裡有多少間糧倉。

    北京的糧食從哪裡來呢?

    建糧倉肯定是用來儲存糧食的,那這些糧食是從哪裡來的呢?東北?西域?華北?難道是泰國香米?

    NO,NO,元明清三朝的很多糧食都是從南方來的。

    據史料記載,元朝在這裡修建了大都城,眼看著這城裡的人是越來越多,糧食也越來越緊缺,因此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就想到了“南糧北運”的方法,他命水利專家郭守敬疏浚開鑿了南北的河運線,同時還開鑿了從通州直達京城的“通惠河”,這樣,由南方來的糧食物資就可以直接運抵京城。

    為了安放這些糧食,京城內又陸續修建起了大型糧倉,據一塊雍和宮出土的元代“京畿都漕運使王德常去思碑”的碑記裡記載: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京師有54倉,儲糧達百萬石。元代糧倉大部分靠近城東部,以其地臨東護城河,船隻運輸、裝卸方便。

    而咱們今天講的這座南新倉,就是在那個時候建起來的,只不過它當時叫“北太倉”!

    明清時,由於京城人口數激增,北運的漕糧也越來越多,而元朝建的糧倉也越來越不夠放,所以皇帝們開始擴建糧倉,今天這座南新倉就是於明正統年間在原北太倉的基礎上擴成的。

    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糧倉,它們的牆都非常厚,主要是保溫防潮,而在懸山式的屋頂正中開一個小窗是用來通風的,再看看它的底部,也是先砌磚,然後上鋪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

    當時的糧倉裡儲存著大量的米和黑豆,可想而知,由於要裝卸這些東西,這裡在古代肯定每天都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但從清中期開始,由於財政困難,再加上貪汙之風盛行,糧倉的貯糧也日益減少,以至於到清末,京城裡的糧倉幾乎都被廢除不用,而南新倉在民國時被用作了軍火庫。

    如今的南新倉早已經不儲存糧食了,它被無數的高樓大廈環繞,同時這裡還形成了一條創意文化街,小君粗粗走了一圈,發覺飯店居多,還挺古香古色,也真應了當年這裡儲存糧食的意。

    哎,時光,歲月,帶走了南新倉曾經的輝煌,不過它並不孤獨,古代的這裡熱鬧,現代的這裡也同樣熱鬧,只是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它的故事,能懂它,只不過是些來匆匆給玉蘭花拍照,或者來吃飯的過客而已。。。

  • 2 # 中意的天空

    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只有國家糧食儲備充足才能安定軍民的心,中國自古都是個農業大國,國家每年都會從地方徵收糧食稅,收來的大量糧食就要有地方存放,這不就出現了糧倉。

    糧倉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方法儲糧,糧倉最早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儲糧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建築在地面上,糧倉的形狀有方形和圓形。另一類是窯洞儲糧,有對窯洞作一些處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窯洞裡圍成蘆葦編成的席囤儲糧食的。

    其中中國古代最有名最好的糧倉,是隋代的含嘉倉被人稱為“天下糧倉”,它建於605年,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併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含嘉倉享譽世界的是其獨一無二的儲糧方式,考古工作者們含嘉倉糧窖內發現了滿滿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糧食,且“穀粒顆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專家把這歸功於糧窖設計的科學。含嘉倉當時的糧窖工藝是這樣的:挖好窖坑後,首先要用火烘乾,然後把草木灰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鋪席子,席上墊穀糠後再鋪一層席子,窖壁也照此辦理,這種“席子夾糠”法,可以使糧窖隔溼保溫,猶如一個巨大的保溫瓶,而且,封存糧食都在冬季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低溫儲糧的效果。這樣的糧窖不僅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良好的“保鮮”功能,糧食不易發熱、發芽,不易腐爛。在唐代,這樣的地下窖倉裡稻米的“保質期”為5年,穀子的“保質期”更是長達9年。

    糧倉不僅能夠應對戰爭、饑荒、旱災等意外情況的發生,也能對市場供需起到調節作用。當然,在中國古代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下,倉儲更重要的角色是承擔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的職能。

    這些建設都體現了中國古人用巧奪天工智慧創造了大量奇蹟,這些都是我們現代華人值得驕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上學時總覺得所學的東西那麼難,長大之後卻又覺得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