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悟宇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謝謝悟空邀請!答案是肯定的。勃蘭登堡本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處邊疆領地,面臨著東部斯拉夫部落的反抗和敵視。勃蘭登堡地區的發展始自公元1134年,南德安哈爾特的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爾伯萊希特一世從帝國皇帝洛塔爾二世處得到這一世襲封地開始。大熊阿爾伯萊希特透過廣招各地騎士和聯合一些宗教騎士團等方式,對勃蘭登堡周邊斯拉夫人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持續征服,在其傳位於兒子奧托之時,阿斯坎尼家族的勃蘭登堡蕃候已經成為足以匹敵丹麥國王和韋爾夫家族的北德強大政治勢力。大熊的子孫們繼續秉承了他的遺志,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勃蘭登堡領地的版圖,以至於在阿斯坎尼家族最後一位首領——瓦爾德瑪爾時期,居然出現了由五位國王(丹麥、挪威、瑞典、波蘭、匈牙利)、六位公爵、三位主教、外加邁森伯爵所組成的反對勃蘭登堡的同盟,在激烈的政治鬥爭和軍事衝突中,瓦爾德瑪爾病逝且整個阿斯坎尼家族勃蘭登堡分支絕嗣。
之後近一個世紀的紛爭中,佔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寶座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和盧森堡先後竊取勃蘭登堡地區,並一直將該地區作為政治籌碼而進行交易,所以這段歲月裡的勃蘭登堡地區不但毫無發展、反倒趨於衰落。到公元1410年盧森堡家族的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為了酬謝當時的紐倫堡伯爵、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六世在幫助自己奪取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中的功勞,冊封其為帝國議會議長,並將勃蘭登堡地區賜與前作為世襲領地,這對勃蘭登堡地區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轉折點。
霍亨索倫家族源自德意志西南部,在北德本無政治資源,當時的勃蘭登堡由於長期疏於管理,貴族割據、強盜橫行,柏林等城市更是加入漢薩同盟幾成獨立王國。。。。腓特烈六世到來後,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硬的態度,開始了對勃蘭登堡的治理,面對以魁佐兄弟為首的強橫騎士的不聽號令,腓特烈六世於1414年初糾集了包括薩克森公爵、不倫瑞克公爵、梅克倫堡公爵和馬格德堡大主教的聯軍,對領地內強盜騎士們的堡壘進行了公開討伐,僅僅三個月不到,包括迪特里希•馮•魁佐、漢斯•馮•魁佐等強大割據勢力被剷除,領地全部被沒收,勃蘭登堡境內恢復統一、秩序重新被建立起來,柏林等幾個所謂自由城市,被迫退出漢薩同盟,復歸領主統治。
之後的霍亨索倫家族後裔們開始了穩固的發展,其中成為條頓騎士團團長的阿爾伯萊希特,利用北德意志開始的宗教改革浪潮,成功地把條頓騎士團掌握的普魯士地區,“改造”成了信仰新教的普魯士公國,而勃蘭登堡選候約阿希姆二世借與波蘭公主成親的機會,得到了本以失去對普魯士公國控制權的波蘭王國的冊封,將普魯士公國的繼承權正式賜予霍亨索倫家族,自此勃蘭登堡和普魯士的合併已成大勢所趨。
透過睿智的政治判斷、巧妙的外交策略以及逐漸建設起來的軍事力量,掌握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諸領袖們,在殘酷的三十年戰爭和北方戰爭中,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身,在周邊各政治勢力均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削弱的情況下,勃蘭登堡——普魯士卻覓到了崛起的良機,公元1675年“大選候”腓特烈•威廉在位時期,他的軍隊在著名的弗爾伯林戰役中,一舉擊敗了當時號稱歐洲最優秀的瑞典陸軍,(有些諷刺的是,戰役中指揮勃蘭登堡騎兵的是瑞典人戴爾夫林格爾,後還被封為勃蘭登堡大元帥)。
弗爾伯林戰役標誌著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重要的政治力量,雖然由於法國的壓力,大選候最終被迫歸還了佔領瑞典及波美拉尼亞的領地,但換取了法國支援其趨於獨立的政治要求,到1701年1月18日,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困於與土耳其、法國的漫長戰事,大選候的兒子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正式舉行國王加盟儀式,宣佈成立普魯士王國。
霍亨索倫家族從被賜勃蘭登堡,到成為普魯士國王的歷任首領譜系表。
-
3 # 東山看日出
其實,原先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沒有直接關係。因為在合為一體之前,東普魯士屬於條頓騎士團的,是一個封建軍事國體。而後來,因為兩者聯姻,使之成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實力大增,成為德意志各諸侯國裡和奧地利兩個最強大的國家。
回覆列表
古普魯士人是波羅的海人,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是同一種族,居住在現在的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維斯瓦河口西部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以前叫哥尼斯堡)的東普魯士地區。
日耳曼人在我以前的文章裡早已提過,是羅馬人對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野蠻部落的統稱,包括東、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第人等。
日耳曼居住區域
所以,普魯士人和日耳曼人應該不是一個族群。普魯士的詞根在波羅的海語中可能是“沼澤”的意思,所以普魯士的意思可能是住在沼澤邊的人或部落。
1226年,波蘭國王兒子康拉德公爵領地受到普魯士人的襲擾,而康拉德公爵是條頓騎士團成員,因此,條頓騎士團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對普魯士的征伐,同時,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批准的在普魯士的特權。
1234年,條頓騎士團在瑟格納戰役中獲勝,控制了普魯士全境。現在的加里寧格勒即哥尼斯堡就是條頓騎士團最初建立的要塞。
1295年,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以及但澤地區,1308年又從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
東、西普魯士
從此,條頓騎士團對普魯士地區實行了200多年的統治。信仰多神教的古普魯士人被迫改宗天主教,並日益被遷移來的日耳曼人同化,普魯士這個民族在16世紀逐漸消失。
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與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坦能堡會戰中戰敗,割讓但澤與波蘭。
1466,條頓再次戰敗,割讓西普魯士與波蘭,並稱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條頓騎士團團長阿爾伯特改信新教路德宗,併成立普魯士公國,仍然受波蘭控制。
阿爾伯特的兒子死後,因沒有子嗣,只能由女婿繼承,這個女婿便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四世規定的7個候選人,聖職選帝侯:美因茨、科隆、特里爾三大主教;世俗選帝侯:波希米亞王、萊茵的巴拉丁伯爵、薩克森公爵和勃蘭登堡的邊地伯爵),因此勃蘭登堡和普魯士合併,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紐馬克
1660年,取消波蘭的宗主權;1701年,成為普魯士王國。在著名的腓特烈大帝率領下,至1786年,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
隨後在與法國的爭鬥中,各有勝負,最後在1862年鐵血宰相俾斯麥上臺後,開始了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統一大業。
1870年,再度擊敗法國,次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第一帝國為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疆域
以上,就是普魯士和德國之間的關係。
順便說一下,有人認為東普魯士主要還是普魯士人血統多,因為條頓騎士團人數其實不多,而西普魯士如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更多的是西斯拉夫人(波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