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
2 # 雙馬尾班長
眾所周知,同盟國雖然在一戰後期已經陷入了被動防禦,但是協約國沙俄的退出戰爭可以說給了同盟國勝利的希望,與此同時德國海軍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陸續服役也給了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再次決戰的資本。然而正當同盟國形式一片大好之時,象徵著美國加入協約國第九戰列艦中隊到達斯卡帕灣可以說再次的將同盟國拖入了深淵之中。
圖為凡爾賽合約簽訂現場
那麼問題就來了,假如美國一戰並沒有加入協約國也沒有對英法提供支援的情況下。那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會最終取得一戰的勝利嗎?(一戰中德奧意是同盟國,英法俄是協約國)首先,德國在陸地上兵力的捉襟見肘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了,這使得德國在一戰後期已經很難的集結相當數量的軍隊去執行小毛奇的作戰計劃。
圖為美國海軍抵達斯卡帕灣
於此同時在北海上,德國海軍再強也仍然是被關在監獄中的“萬年老二。日德蘭海戰戰略上的失利已經讓德國公海艦隊不敢出擊北海。正如德國海軍上將舍爾所說,公海艦隊是我們唯一的籌碼,假如失去公海艦隊我們將會失去整場戰爭,所以在一戰後期即使德國公海艦隊的實力得到了增強,考慮到英國海軍的戰力德國海軍仍然只能作為“存在艦隊”使用。
圖為索姆河戰役
所以在海上和陸地上都難以開啟局面的情況下,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已經是必然之勢。與此同時義大利的叛變和奧匈帝國的國內矛盾也加劇著同盟國的解體,所以即使那支飄揚著星條旗的艦隊沒有到達斯卡帕灣,英法仍然會是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者,即使是一場慘勝也足以遏制德國20年的發展。
一戰如果美國不參戰,那這個場面就很尷尬了。極有可能是英法被迫與德奧講和。以德國的優勢勝利告終。
(一戰初期同盟國和協約國)
美國在1917年4月5日正式向德國宣戰,之後共計向歐洲大陸增兵210萬,極大的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迫使德國在取勝無望的情況下無奈投降。
如果美國不參戰,到了1917年,這時Continental戰場上協約國和同盟國已經是撕地兩敗俱傷了,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雙方都進入了塹壕戰。
(1917年西線形式)
西線戰場自1716年爆發了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之後雙方損失兵力上百萬,都在互相僵持。
在美國參戰之前,在1717年4月份,法國針對德軍發動了尼維爾攻勢,這場攻勢法國調集了120萬大軍,7000大炮,企圖在48小時內一舉拿下德軍的貴婦小徑陣地,打破西線的僵局。
法軍想法是好的,但結果真不咋樣。法軍在付出了近19萬人傷亡的代價後,愣是沒幹過德華人,無功而返。
此戰之後法軍士氣大跌!
(西線戰場塹壕中的英國士兵)
而於此同時英法聯軍在維米嶺發動的維米嶺戰役,雖然這一戰協約國獲得了勝利,但是戰略意義並不大,對大局沒有影響。
(蘇聯與同盟國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場景)
而在半年之後東線戰場,1917年的11月,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為了穩固國內的局勢,剿滅帝俄的殘餘勢力,與協約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在放棄了大片領土和答應賠款60億馬克之後退出了戰爭。
至此,一戰東線戰事正式結束!
雖然俄軍在東線跟德奧對幹是屢戰屢敗,但好歹還牽制這德奧兩百多萬兵力,再不濟,打土耳其還是很6的。
這下倒好,直接認慫了。
東線戰事結束的訊息,對於西線的英法聯軍可謂是晴空霹靂!此時的西線法國兵源已是告罄了,如果不是美國參戰,恐怕法軍已沒有打下去的勇氣了。
英國這邊日子也不好過。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擊敗德國海軍,保證了英國本土的安全和切斷了德國與其海外殖民地的聯絡。但國內財力也是捉襟見肘,若不是海外殖民地援助,也是無法將戰爭堅持到底。
而這時,從東歐而來的德國援軍正連綿不斷地出現在英法聯軍的陣地前面,想想都心塞。
(1918年德軍向法國發起全面攻勢,德軍推進最前沿已將巴黎再度納入大炮射程之內,如果不是美軍的不斷加入,英法想必支撐不了多久。)
當然德奧這邊也不好過,戰爭造成的巨大傷亡讓國內勞動力緊缺,市場物價飛漲,革命的情緒不斷蔓延。
但如果要是美國不參戰的話,德奧這邊民眾就能看到打敗英法的希望,也就會咬牙支援政府將戰爭繼續下去,直到雙方打到都不想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