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無名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僅僅是遼東,全國皆然。
首先我們要明白明朝的將是什麼樣的人,大體而言明朝最高級別的將就是總兵官,而總兵官往往就鎮守總兵官。也就是說九邊的總兵官通常職責是本鎮防務,而不具備我們通常認知中的大將職能。雖然有些時候一些總兵會掛有徵遼、徵西等將軍銜,但老老實實防衛本鎮始終是第一要務。
洪武時期自是不消得說,徐達、藍玉被拜為大將軍,李文忠、傅友德等人有徵虜等名號,他們都是帶領數萬乃至十幾萬軍隊的方面大帥。永樂時期,朱棣任命丘福為總兵官,佩徵虜大將軍印,北伐韃靼,率兵共10萬。明朝中後期的總兵官與明初的總兵官截然不同,《明史·兵志》中最常提及的一條史料就是:“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明史》說的是前中期丘福這種情況的總兵官(公侯級別),明中後期的總兵官(都督級別)與丘福截然不同。
從防務上講,總鎮總兵官負責本鎮防務,但後來防區越分越小,邊鎮防禦也就變成了參將負責某路防務,副總兵、遊擊將軍的遊奇兵隨警應援,總兵手下直接管轄的軍隊也就幾千人。後來九邊防禦出現的問題越來越來,邊鎮總兵官經常就被蒙古人砍死了,朝廷不得不增加總兵官標下人數,總兵直接管轄的人數增長到1-2萬,按照現在的說法,總兵官也就相當於個軍長(雖然頂著類似司令的頭銜)。因此,明中後期的總兵官與國初的總兵官(集團軍司令)是截然不同的。李成梁雖然經常出擊,不過是看起來聲勢浩大罷了,實際斬獲人數往往也就幾十、幾百。李成梁之所以能夠掌控遼東,是因為他的兒子都擔任了副總兵一類的職銜,他對遼東的管轄力度比其他邊鎮大一點而已。
問題理解的大將,絕對不是指李成梁這種軍長,而是像衛青、李靖、徐達那樣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將。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朝是無將可用的。即使是李成梁那種權力大的軍長,朝廷也是不允許存在的,每天都有人彈劾李成梁,說的就是遼東都是李家的人,因此李成梁最終被調回北京了。既然體制上不允許總兵掌握大權,那麼誰負責大戰役的指揮呢?在內地叫幾省總督,在遼東就是遼東經略,由文官來指揮,因此薩爾滸打敗了大家都罵楊鎬。
有人可能要說了,李如松不就管了好幾萬人嗎?對,他是明朝第一個提督軍務總兵官,不過手底下也就幾萬陸軍,海軍他管不了,而且他頭上還有宋應昌(經略北韓、薊遼等處軍務)。
明朝後期,滿桂也加了提督職銜,不過他死之前,手下跟著出戰的也只是5000人馬而已。帶領人馬最多的提督是仇鸞,手下共有10餘萬兵馬,而且加了總督京營戎政的職銜,不過就是因為權力太大了,死後被拉出來又砍了一次。像滿桂和仇鸞爵位都是侯,李成梁是個伯。在大明不是公侯就不能掌握更大的軍權,掌握軍隊不多的總兵官又很難立下封侯的功勞,這是一個矛盾。
至於左良玉號稱兵馬80萬,吳三桂幾萬鐵騎,明朝也就號令不動了。因此,在明王朝最後的歲月裡,無將可用和有將沒用註定是一個矛盾。
明朝無名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僅僅是遼東,全國皆然。
首先我們要明白明朝的將是什麼樣的人,大體而言明朝最高級別的將就是總兵官,而總兵官往往就鎮守總兵官。也就是說九邊的總兵官通常職責是本鎮防務,而不具備我們通常認知中的大將職能。雖然有些時候一些總兵會掛有徵遼、徵西等將軍銜,但老老實實防衛本鎮始終是第一要務。
洪武時期自是不消得說,徐達、藍玉被拜為大將軍,李文忠、傅友德等人有徵虜等名號,他們都是帶領數萬乃至十幾萬軍隊的方面大帥。永樂時期,朱棣任命丘福為總兵官,佩徵虜大將軍印,北伐韃靼,率兵共10萬。明朝中後期的總兵官與明初的總兵官截然不同,《明史·兵志》中最常提及的一條史料就是:“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明史》說的是前中期丘福這種情況的總兵官(公侯級別),明中後期的總兵官(都督級別)與丘福截然不同。
從防務上講,總鎮總兵官負責本鎮防務,但後來防區越分越小,邊鎮防禦也就變成了參將負責某路防務,副總兵、遊擊將軍的遊奇兵隨警應援,總兵手下直接管轄的軍隊也就幾千人。後來九邊防禦出現的問題越來越來,邊鎮總兵官經常就被蒙古人砍死了,朝廷不得不增加總兵官標下人數,總兵直接管轄的人數增長到1-2萬,按照現在的說法,總兵官也就相當於個軍長(雖然頂著類似司令的頭銜)。因此,明中後期的總兵官與國初的總兵官(集團軍司令)是截然不同的。李成梁雖然經常出擊,不過是看起來聲勢浩大罷了,實際斬獲人數往往也就幾十、幾百。李成梁之所以能夠掌控遼東,是因為他的兒子都擔任了副總兵一類的職銜,他對遼東的管轄力度比其他邊鎮大一點而已。
問題理解的大將,絕對不是指李成梁這種軍長,而是像衛青、李靖、徐達那樣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將。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朝是無將可用的。即使是李成梁那種權力大的軍長,朝廷也是不允許存在的,每天都有人彈劾李成梁,說的就是遼東都是李家的人,因此李成梁最終被調回北京了。既然體制上不允許總兵掌握大權,那麼誰負責大戰役的指揮呢?在內地叫幾省總督,在遼東就是遼東經略,由文官來指揮,因此薩爾滸打敗了大家都罵楊鎬。
有人可能要說了,李如松不就管了好幾萬人嗎?對,他是明朝第一個提督軍務總兵官,不過手底下也就幾萬陸軍,海軍他管不了,而且他頭上還有宋應昌(經略北韓、薊遼等處軍務)。
明朝後期,滿桂也加了提督職銜,不過他死之前,手下跟著出戰的也只是5000人馬而已。帶領人馬最多的提督是仇鸞,手下共有10餘萬兵馬,而且加了總督京營戎政的職銜,不過就是因為權力太大了,死後被拉出來又砍了一次。像滿桂和仇鸞爵位都是侯,李成梁是個伯。在大明不是公侯就不能掌握更大的軍權,掌握軍隊不多的總兵官又很難立下封侯的功勞,這是一個矛盾。
至於左良玉號稱兵馬80萬,吳三桂幾萬鐵騎,明朝也就號令不動了。因此,在明王朝最後的歲月裡,無將可用和有將沒用註定是一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