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忘江湖71941665

    吳三桂做為“三姓家奴“,從大明王朝滅亡那一瞬間起,不論他是以“奸雄,”還是以梟雄的面目出現在當時的中國政治舞臺上,他的命運註定都是悲慘的。因為,不論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是滿清的清王朝政權,不論誰定鼎中原,統一中國,都會無法容忍這個前朝的“掣肘之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永遠是大多數封建王朝,血腥暴力殺戮降將功臣史的最主要原因。他唯一能得以善終的方式,就是農耕政權和牧遊少數民族政權那種對峙,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他的生存價值。因為不論是”奸雄”,還是“梟雄”,只要天下安定,四海承平時,已經沒有他存在和生存的政治理論基礎。這也是儒家學說,“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的主要精髓之處。

    1644年,明王朝正月滅亡後,深知山海關重要性的李自成在三月底,派唐通作為招降使節,攜帶白銀4萬兩,黃金千兩,以封官許願的敕書去招降吳三桂。此外,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從京城給他寫來了勸降信。此時,滿清政權也開始加緊了對吳三桂的誘降,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從清營屢次寫信給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誘,搞得吳三桂心裡癢癢,躊躇不決。經過他再三權衡,終於投降了農民軍。4月初,吳三桂進京謁見李自成,抵達沙河驛時,忽然遇到了從京城裡逃出來的家人。聞聽愛妾被搶的吳三桂,衝發一怒為紅顏,他火速折回山海(關,帶領軍隊襲擊農民軍。李自成一怒之下,於公元1644年4月13日,率領6萬大軍,押著吳襄,從北京親自率軍東征。

    吳三桂自知無力同李自成對抗,於4月15日,19日,兩次向清軍發出求救信,去示了為替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之仇,甘心情願降清。此時的多爾滾己經率軍從瀋陽從關內出發,向關內挺進。接到吳三桂信的多爾滾大喜,立即驅兵急進。兩支軍隊一匯合,吳三桂為了表示投降的“誠意”,親赴清營,向多爾滾跪拜稱臣,按習俗,二人歃血盟誓,吳三桂剃髮後,由大明的將領一下子成為大清之臣。

    1644年,4月22日,最後的決戰開始了,農民軍擺開一字長蛇陣同吳三桂展開了血腥的廝殺。吳三桂陷入重圍之中,一層被衝破,又被一層圍住,根本無力衝出農民軍的包圍圈。雙方從上午打到中午,雙方難見高下。中午過後,吳三桂漸漸的開始招架不住,農民軍也銳氣驟減。一直隱蔽觀戰的多爾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開始向農民軍發起衝鋒,已經疲勞力衰的農民軍抵擋不住清軍的兇猛衝殺。開始死傷累累,陣勢混亂。李自成想重新組織兵馬,但是己經來不及了。農民軍如潮水般的後撤,劉宗敏也被亂箭謝中,身負重傷。從山海關潰逃回北京的李自成,忽忙登基後,便撤離了佔領四十多天的北京城,向陝西撤軍。同一天,吳三桂被多爾滾封為平西王,統馬步兵一萬,第二天即向北京進軍。

    這時候,不能不提到一個能使滿清政權成功定鼎中原的關鍵人物,“他就是滿清政權的漢人謀士范文程”。在入關的決策中,顯示了他高超的謀略才能。他抓住了明王朝已亡,李自成農民軍立足未穩之機,當機立斷,果斷的提出清兵入關奪取中原政權的決策。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他又提出了根本性的戰略轉變。放棄清軍一味劫掠,燒殺,屠城的傳統,轉變為“申紀嚴明,秋毫無犯,安撫百姓”的策略。為了配合清軍入關的軍事行動,他還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爭取民心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使清軍兵不血刃,輕易地佔領了北京。可以說,吳三桂和范文程,這一文一武的漢人“人傑”,為滿清政權成功定鼎中原立下了“不世”之功。

    吳三桂的悲在於:“民族大義的背叛是最主要的一方面。”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不顧及身陷囹圄,生命垂危的血親:“他的父親吳襄”。在中國封建傳統的“奸雄”,和“梟雄”史中,不忠的比比皆是,但是像吳三桂這種,“不忠,““不孝”的貨色,可以稱得上是罕有的。所以,從不忠,不孝,因果報應的角度來說:“慘”,也就是他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個朋友特別愛套別人的話,我該怎麼應對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