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球客

    覺得現實生活中看到的事例恐怕情節的離譜比各類神劇還要誇張吧……?(有感於近期股市“蛇吞象”的魔幻”氣魄”)……所以個人覺得如果其事例用在議論文上,也就是存在個因“魔幻劇”題材背景的”合適不合適”的問題,而根本不存在“適合不適合”的擔心……

  • 2 # 訂閱號訊息

    事例論據的選擇必須注意以下四個關鍵點:

    一、要注重事例的真實性

    作為論據的事例,本身必須是真實的。也就是說所選事例在歷史上,或社會生活中確有其事,不能為了寫作的需要去杜撰一個並不存在的事例,也不能將原有事實誇大或縮小。失真的事例論據是收不到理想的論證效果的。如有些同學因為平時不注重素材的積累,寫作時僅憑零星記憶,編些故事不像故事,寓言不像寓言的材料,動不動就是“古時候有個年輕人„„”,“英國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這樣建立在編造基礎上的論據是站不住腳的;還有些因為記憶混淆,運用事例時常出現張冠李戴或誇大縮小的現象,造成論據失真。論證不力。如有同學論證生命力頑強時用到胡楊這則材料,“死亡之海——沙漠的生命之魂胡楊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活三百年不死,死三百年不倒,倒三百年不朽。”顯然這則論據出了知識性錯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這種錯誤性的論據不但不能收到好的論證效果,還會貽笑大方。可見,要使事例論據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充分發揮其論證效果,就必須確保事例的真實性。

    二、要注重事例與論點的吻合性

    事例論據與論點的吻合,就是要求事例與論點高度統一,即所選材料必須能充分證明論點。也就是要選最符合論點需要,能為證明論點服務的事例。學生在運用事例論據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常見的毛病之一就是事例論據與論點的脫節、或二者僅有些藕斷絲連。毫無疑問這樣的論據是缺乏說服力的,這樣的論據用得越多,越是浪費筆墨。要克服這一毛病,就要求我們在選擇論據時多思考多分析,準確把握論點的中心意思,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區別不同材料所蘊含的主旨的細微差別,選擇與論點吻合一致的材料。

    例如從下列四則材料中選出適合論點“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的論據。 A、錢學森為航天事業,奉獻終身。 B、彭老總冒著危險,為民請命。 C、司馬遷忍受宮刑,艱苦創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舉家食粥,堅持寫作《紅樓夢》。 上述四則材料蘊含的主旨是有較大差別的。“艱辛”即“艱苦”之意,A項錢學森的事例主旨側重於“奉獻”,雖然在一生的奉獻中免不了“艱辛”。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與論點只是藕斷絲連的關係;B項彭老總是“冒著危險”,並不等同於“艱辛”,與論點基本沒有聯絡;司馬遷、曹雪芹的遭遇、經歷才真正體現他們為實現理想所遭受的“艱苦”。B、D兩項材料與論點高度統一。

    三、要注重事例的典型性

    所謂典型,就是指所選材料要具有代表性,所選材料不是一個極特殊、偶然的現象。另外,如果一連用數個事例,就不要光用單一方面的事例,應力爭代表各個方面。有些學生不明白這一點,寫議論文時總愛用一些“我初中有一位同學„„”,“我村有一位青年„„”之類的論據,顯然這類論據是毫無說服力的。如有同學在寫“壓力與成功”的話題作文時,為了證明“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往往能使我們絕處逢生,取得成功”這一論點時,這樣寫道:“我們班有一男生,第一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面對眾多高手給自己的壓力。他沒有氣餒,而是認真苦學,最後期末考試名列前茅。”語段中所選事例無從考證,無典型性代表性可言,純屬根據臨時需要編造出來的(即使不是編造的同樣缺乏典型性),因此也就缺乏說服力了。同樣是寫上述話題,證明同樣的論點,下面的語段表達效果就不一樣了。“大家可能還記得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佔旭剛面對強大的對手那句擲地有聲的豪言:‘今天就死這兒了!’但他並沒有死,他獲得了世界冠軍。他是把強大的壓力變成了強大的動力。使自己站立了起來,站在了冠軍的領獎臺上。背水一戰的韓信,破釜沉舟的項羽,他們面對的是死神施加的壓力,但他們把這種壓力變成了戰鬥的動力,壓力使他們成了歷史英雄,而我認為,他們本來就是英雄。如果這樣的壓力加在一個懦夫身上,也許早就投降或自殺了。”語段中選了三個事例,其中佔旭剛屬舉重名將、奧運冠軍,為世人所熟知;韓信,項羽為歷史英雄豪傑,更是代代相傳,三則材料有體育方面的,有軍事方面的。範圍廣,時間跨度大,其典型程度不言而喻,其說服力不容置疑。只有選取這類典型論據才能收到很好的論證效果。

    四、要注重事例的新穎性

    俗話說“寧咬鮮桃一口,不吃爛杏半筐”,事例論據選擇同樣要求具有新穎性。所謂新穎的事例論據一方面指不要用別人經常用的例子作論據,另一個意思就是要用充滿時代氣息的例子。在這一點上學生往往做得很不理想。因為大家的生活圈子小,接觸新事物的機會不多,為了應付寫作的需要往往是背誦一些“經典”論據,因此寫起文章來,“古董味”很濃。據統計湖南2005~2007年高考。考生寫作的議論文。用得最多的論據就是“司馬遷、陶淵明、蘇軾、李白”等。這些材料雖然經典,用多了就令讀者、評委乏味了。下面以作文“談‘韌’的精神”為例,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人沒有一股韌勁。是什麼事也幹不成的”,有同學這樣寫道:“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寫下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試想,他如果不是發憤圖強,以身殘之軀跋山涉水,遍訪民間,博覽群書,數十年如一日地蒐集整理,筆耕不輟,哪裡會有這部鉅著的問世。張海迪在身體癱瘓三分之二的情況下,啃外語,鑽醫學,學文化,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韌!居里夫人經過45個月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從十幾噸的鈾礦中提煉出一克純鈾,其堅忍不拔的毅力,令世人歎服。”本段文字語言精煉,選材典型,說服力較強,但唯一不足的就是文段中所選三則事例陳舊,難以吸引讀者。為此我們可作如下升級:“當代畢界王選,從1975年開始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影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拖著病體。克服經費緊缺、條件艱苦等困難,幾十年如一日,終於開發了漢字鐳射照排系統。試想如果不發憤圖強,潛心研究,哪會有這項偉大的發明問世。乒壇名將王皓雅典奧運會惜敗柳承敏。指責、非議一時四起,之後多次大賽屈居第二,與冠軍無緣,被戲稱‘乒壇老二’,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苦練技術,磨練意志,終於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和2007年10月的乒乓球世錦賽上兩次以4比O的絕對優勢完勝宿敵柳承敏,報雅典一箭之仇。是‘韌’的精神圓了他的王者之夢。悲情阿拉法特幾十年戰鬥在爭取民族解放和中東和平的戰線上。期間,他被捕過,流亡過,被軟禁過,但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沒停止戰鬥。其堅忍不拔的戰鬥精神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敬仰。”升級後所用的三則材料不但具有典型性,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有很強的時代氣息,使文章的議論透出了時代的新意。與前者相比。後者必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3 # 二曾真二

    議論文這種文體更多應該屬於學生使用的文體劃分,它的主要使用物件是老師和學生,“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從應試教育的角度出發,《權力的遊戲》中的事例不適合用在議論文上。為什麼不能?

    一,學生的議論文用的例證素材都是真人真事,這種真人真事一般見諸於歷史典籍或故事、以及現實的新聞報道。一般認為,真人真事做為議論文例證,才有說服力;而《權力的遊戲》的人和事全是虛構,其說服力會遭到質疑。二,批改議論文的語文老師不一定是美劇迷,《權力的遊戲》不一定追過,舉其中的人和事會讓有些老師犯暈,其結果可想而知。三,至於《權力的遊戲》中的金句和普世觀點,可以接受,用於議論文也要方法得當。

  • 4 # 小戎斯基

    當然可以。

    該劇中相當多的橋段,都是有真實的事件做背景的,否則單憑編劇的憑空想象,很難創作出如此宏大、陰謀交織的鉅著。

    所以如果想借用《權利的遊戲》中的事例用在議論文上,那就要對藝術加以還原,也即應務必弄清劇中背後的背景知識,比如,歐洲歷史上貴族之間的分封制度、繼承製度、聯姻制度、騎士制度、等級制度、蠻族的入侵、貴族間的戰爭,等等。在稍微搞清楚這些背景知識之後,在寫議論文的引證過程中,對劇中的事例加以引用以用作對比說明,我相信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而探究背景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對寫議論文也好,還是對自己的知識積累也好,都是大有卑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與影視製作相關的比較好的網站呢?